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琳 杨之甜
考古,是穿越时空的对话,更是解码中华文明基因的关键钥匙。它以铁锹为笔、探方为卷,将深埋地下的文明瑰宝一一唤醒,拼凑出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
9 月 28 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重磅发布近五年考古领域的 12 项重要成果,涵盖田野发掘与研究阐释两大核心领域。其中,《河南安阳洹北商城手工业作坊区墓葬 2015—2020 年的发掘》报告,以其对商代中期社会图景的精准还原,成为此次发布的焦点之一 ——103 座墓葬的发掘收获,不仅揭开了一处 “生产、生活、埋葬” 三位一体的手工业作坊区神秘面纱,更让三千多年前商代 “大国工匠” 的群体形象跃然眼前。
在这片承载着中商文明的土地上,103 座墓葬的排布暗藏章法,规划性十足。而真正让考古人员眼前一亮的,是墓葬中随葬的特殊 “信物”:制作陶范的刻刀、青铜铸造的陶范残片、冶炼青铜时不可或缺的鼓风嘴…… 这些沾满岁月痕迹的工具,无声却有力地证明,墓主人正是商代中期青铜铸造领域的能工巧匠。
“有很多墓葬排列得非常有规律,关键在墓葬里面,会随葬青铜铸造者使用的一些工具,比如说制作陶范用的刀,青铜铸造用的陶范,还有炼铜的那些鼓风嘴,这些表明它是一个商代中期铸铜工匠家族墓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站站长何毓灵的话语中满是感慨,“我们常说透物见人,其实这些人就是当时的‘大国工匠’。”
除此之外,墓地中独特的俯身葬俗、人骨遗存反映的工匠生存状况,更为研究中商时期墓葬制度、厘清洹北商城的城市性质提供了关键实证。此前,商代中期工匠家族墓地的考古发现一直处于空白状态,此次发掘不仅填补了这一学术空白,更让学界对商代手工业者的群体构成、社会地位及生活场景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 他们以家族为单位聚居劳作,将精湛技艺代代相传,用青铜的光泽照亮了中商文明的发展之路。
每一项考古成果,都是一把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从洹北商城的工匠墓地到各地的文明遗址,考古工作者们正以执着与坚守,一点点解锁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密码。当沉睡千年的历史在现代考古技术下 “开口说话”,“何以中国” 的答案愈发清晰:正是无数像商代 “大国工匠” 这样的创造者,用智慧与汗水筑牢了中华文明的根基,让华夏文明在岁月长河中始终熠熠生辉。
更新时间:2025-10-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