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被困在观点的洪流里,却又离真正的交流无比遥远?

我们被困在观点的洪流里,却又离真正的交流无比遥远。

愈发觉得自己厌倦社交和讨论。

近来这种感受愈发强烈:我开始本能地厌倦无意义的社交与讨论。

并非刻意孤僻,而是无数次经历后发现,多数所谓的 “观点交流” 不过是一场低效的 “鸡同鸭讲”

为什么这么说?

参与者看似在对话,实则只是在各自的认知茧房里整理偏见,等待反驳的契机。

就拿今天早上看到的例子来讲。

今天早上,我关注很久的一位博主发了个视频,标题是“赚到钱和高认知是没有关系的”。

有人怒怼 “没认知怎么抓得住赚钱机会?马云、马斯克不是高认知吗?”;

有人附和 “我邻居小学没毕业,开厂年入百万,那些读博的还在挤地铁”;

还有人试图调和却被两边同时反驳 “要看赚的是快钱还是长期钱”。

快速浏览后,就验证了前面提到的观点:几乎没有人在真正 “听” 对方的观点,大家只是在借这个话题,重复自己早已固化的经验

维特根斯坦所说 “语言的界限即世界的界限”。

就这个观点而言,在博主发表观点前后,我们反驳观点之前,存在着巨大的语言模糊性。

这些基本概念未确认之前,实际的讨论毫无意义,不过是在发表自己的偏见罢了。

比如“赚到钱和高认知是没有关系的”这个观点,就需要先把认知拉到同一基线上。

比如,赚钱的定义是什么?怎样才算赚到了钱?

是统计学意义上的 “超越同龄人的收入中位数”?

还是社会普遍认知里的 “实现财富自由(如被动收入覆盖支出)”?

是短期的 “投机获利(如炒股赚快钱)”?

还是长期的 “资产增值与可持续盈利(如企业经营)”?

认知的定义又是什么?什么叫高认知?

是心理学中的 “认知复杂度”(能多角度理解问题的能力)?

还是社会学意义上的 “信息差优势”(掌握他人未知的关键信息)?

是查理・芒格强调的 “跨学科思维模型”,还是普通人眼中的 “学历高低”“读书多少”?

在人类学里有个概念叫 “局部知识悖论”

—— 一个人在某个领域的 “高认知”(如农民对农作物的判断),在另一个领域可能毫无价值,若用单一标准衡量 “高认知”,本身就是一种低认知的表现。

还有,博主发表这个观点的场合是什么?适用人群是谁?

是针对 “草根创业者” 的分享,还是面向 “金融从业者” 的讨论?

适用人群是 “刚毕业的年轻人”,还是 “已有十年工作经验的中年人”?

他得出结论的依据是什么?是身边 10 个案例的 “轶事证据”,还是基于某类人群的 “抽样统计”?

即便用了身边统计学,也逃不开统计学家提出的 “幸存者偏差”—— 他看到的 “低认知赚钱者”,或许只是庞大样本中的少数,而更多 “高认知且赚钱” 或 “低认知未赚钱” 的案例,早已被他的观察筛选掉了。

甚至,他发表这个观点的动机也值得追问:是单纯分享个人观察,还是为后续 “教普通人赚钱” 的课程做铺垫?

毕竟自媒体内容的发布往往带有潜在目的,动机不同,观点的客观性也会大打折扣。

在这些问题没弄清楚之前,会发现讨论毫无意义。

而我现在,自己似乎陷入了一种 “前置性审视” 的习惯:每次和别人讨论前,总会不自觉地先梳理这些 “概念定义” 和 “语境边界”。

可多数时候,对方会觉得 “你在抬杠”“想太多”,几次下来,我也懒得再追问 ——“算了,太麻烦,说不通”,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如此一来,进一步发现,和别人的共情能力,也似乎正在逐步丧失。

当别人吐槽时,感受到的不是情绪,而是自己的不耐烦——你**到底想说什么。

很多人的交流是 “热闹的空洞”—— 我们在社交软件上频繁互动,在评论区激烈争论,却从未真正 “看见” 对方。

当语言失去了精准的定义,当交流沦为偏见的宣泄,或许 “厌倦” 不是逃避,而是对真正对话的一种隐性期待。

期待有一天,我们能先停下来问一句 “我们说的,是同一个意思吗?”,而不是急于证明 “我是对的,你是错的”。

END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8

标签:美文   洪流   遥远   观点   认知   定义   偏见   社交   维特根斯坦   统计学   语言   发现   界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