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里说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这三个等级里,“尊亲” 排在最前 —— 不是简单地给钱给物,而是打心底里尊重、包容父母,接纳他们的不完美。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用半生时光托举我们长大,这份恩情,从来不是 “赡养” 二字能还清的。真正的孝顺,藏在那些对父母的体谅里,藏在接纳他们的固执里,藏在原谅他们的过失里。
前几天在超市,看到一个年轻人对着母亲发脾气:“跟你说过多少遍,这个二维码不能随便扫!你怎么就是记不住?” 阿姨手里攥着打折宣传单,脸涨得通红,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可转头,这个年轻人接电话时却对着客户笑盈盈:“没关系,您慢慢说,我听着呢。”
我们总在外面扮演温和有礼的成年人,却把最糟糕的脾气留给父母。教他们用智能手机时嫌麻烦,看到他们买了 “保健品” 就劈头盖脸指责,甚至强迫他们改了一辈子的习惯 ——“别吃剩菜”“别攒塑料袋”“别信那些谣言”。可我们忘了,小时候学走路摔了八遍,是他们蹲在地上拍手说 “再来一次”;写错字被老师罚抄,是他们陪着我们写到深夜;挑食不爱吃青菜,是他们变着花样做成小丸子哄我们吃。
读者 @护士小陈 说:“我以前总嫌我妈唠叨,直到有次她住院,我帮她擦身时看到她胳膊上的老年斑,突然想起她当年也是这样给我洗澡的。现在她问我手机怎么用,我会像教小孩一样慢慢说,因为知道她老了,学东西慢了。” 对父母的包容,其实是把当年他们给我们的耐心,原封不动地还回去。
《一碗面的故事》里,小女孩和妈妈吵架后跑出门,饿到胃疼时,面馆老板送了她一碗阳春面。她边吃边哭:“您比我妈妈好多了。” 老板叹口气:“我不过给你一碗面,你妈妈却给你做了十几年饭,你怎么不记得?”
这故事像面镜子,照出我们对父母的苛刻。我们会因为朋友帮了个小忙而感激涕零,却对父母的付出习以为常;会因为同事一句无心的话而体谅包容,却对父母的错处揪着不放。有人记恨父亲当年打了自己一巴掌,却忘了他为了给自己交学费,在工地扛了三个月水泥;有人抱怨母亲重男轻女,却没看到她偷偷塞给自己的零花钱,藏在枕头下压得平平整整。
父母不是圣人,他们会偏心,会固执,会犯错。父亲可能脾气暴躁,却会在暴雨天背着我们去医院;母亲可能爱唠叨,却会在我们出门前,把感冒药悄悄塞进包里。“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不是说父母没错,而是说比起他们的恩情,那些错处像白纸上的一个墨点 —— 不该只盯着墨点,忘了整张纸的洁白。
@教师老林 分享过一件事:“我爸当年为了让我哥上大学,让我辍学打工。我恨了他十年,直到他临终前从枕头下摸出个存折,说‘这是给你攒的,当年对不住你’。那一刻才明白,他不是不爱我,是没本事让两个孩子都读书。” 原谅父母的不完美,其实是承认他们也是普通人,会被生活困住,会有不得已的苦衷。
古代选官要看 “孝廉”,现在面试会问 “你和父母关系怎么样”,连找对象时,对方父母也会打听 “这孩子对爹妈好不好”。不是小题大做,因为一个连父母都容不下的人,很难容得下同事的小脾气,容得下伴侣的坏习惯,容得下生活的不如意。
见过有人因为父母穷而不愿带他们见朋友,结果自己做生意时没人愿意帮衬 —— 别人会想 “他连亲爹妈都嫌弃,还能对我们真心?” 也见过有人总跟父母吵架,结婚后和伴侣也三天两头闹矛盾,因为习惯了指责,忘了怎么体谅。孟子说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其实是说对父母包容的人,内心更柔软,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毕淑敏说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父母就像老房子,你住着时嫌它旧,嫌它漏风,可一旦拆了,就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那些对父母的包容,不是委屈自己,而是给余生留个念想 —— 等他们不在了,想起的是陪他们晒太阳的温暖,是听他们唠叨的耐心,而不是那些没说出口的抱歉。
老舍说父母是 “风筝的线、老树的根”,无论我们飞多高,走多远,这份牵挂都在。包容父母,其实是珍惜这根线,守护这棵根。毕竟,这辈子能成为一家人,只有这一次机会。
你和父母之间有过哪些温暖的小事?你觉得对父母最好的包容是什么?评论区聊聊吧,让我们在彼此的故事里,学会对父母再温柔一点。
更新时间:2025-08-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