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唐 戴叔伦《小雪》

明天,11月21日,冬季的第二个节气——小雪就要到了。小雪时节,寒潮和冷空气活动频繁,万物沉寂,白雪皑皑的日子愈来愈近。
节气名字叫“小雪”,但并非一定会下雪,而只是气候变化的信号。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意思是天气寒冷到雨水开始变为雪花,不过大地并未极度寒冷,雪量不大,因此称作“小雪”。

雪神滕六
在中国传统神话体系中,各路神仙各司其职,其中也不乏掌管雪的神祇。
滕六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雪神,名字由来颇具深意。
“滕”源于周代东方的一个诸侯小国——滕国,地理位置在今天山东的滕州。“六”则源于雪花的六边形特征。
春秋时期的滕国国君滕文公与“六”的结合,形成了雪神滕六的形象。雪神滕六的信仰据说最早起源于唐代的《玄怪录》。

另一位广为人知的雪神是青女,又被称为青霄玉女或霜娥。据传说,每到农历九月,青女就会出来施霜洒雪,滋养大地。《淮南子·天文训》等记载,“青女乃出,以降霜雪”,传说她月中吴刚的妹妹。名叫吴洁。
江南民间,还流传着 “雪婆婆” 的传说,广为传颂。农历十月二十五日,被认为是雪婆婆的生日,同时也是她“酿雪”的日子。每当她拍打床垫或拍松枕头时,天空就会飘起洁白的雪花。
十月二十五日这一天的天气状况,也被用来预测冬季的冷暖、雨雪多寡。

相传,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就是和雪婆婆一天生日,孩子与“雪婆婆”同时降临人间,是非常吉祥的事情。郑家因此还刻了一方印章,印文为“雪婆婆同日生”。
古人将每个节气细分为“三候”,每五天一个变化,体现着自然的细微节奏。
小雪三候:

一候虹藏不见
气温降低,降雨减少,空气中的水汽难以凝结成雨滴,雨后彩虹自然也藏匿不见了。
在古人看来,虹是阴气和阳气交锋的产物,小雪节气阴盛阳伏,北方不再下雨,以下雪为多,虹当然就不见了。
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
这里的“天气”指阳气,“地气”指阴气。
天空的阳气向上升腾,地面的阴气向下沉降,两者渐行渐远,导致“阴阳不交,天地不通”。
三候闭塞而成冬
当天地之气不再交融,万物失去生机联系,天地间便转入闭塞的寒冬状态。
从彩虹隐匿到天地闭塞,短短十五天,大自然完成了一场静默的变奏。北方朋友可以看到,“小雪地封严”,大小江河陆续冰封上冻。
“小雪腌菜,大雪腌肉”。
小雪时节,最富生活气息的习俗便是腌制和储备过冬的食物。
东北大地,家家户户忙着囤积大白菜制作酸菜、泡菜,一口大缸一把盐,传承着妈妈、姥姥的手艺。菜洗净控干,撒盐拌匀,层层压实,用石头压顶。几天后揭盖,酸香扑鼻,搭配炖菜能吃一冬天。
南方人家则开始晾晒香肠、腊肉、鱼干。

干燥的冷风宛如天然冰箱,让肉质变得紧实。巷子里、窗台边,一排排红润饱满的腊味在阳光下摇曳,散发出混合着阳光的肉香,成为冬日里最温馨的风景。
南方一些地区,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糍粑象征着团圆和丰收。

关于吃糍粑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楚国大臣伍子胥为报父仇,投奔吴国。
他在建城时将大批糯米蒸熟压成“砖块”,作为城墙的基石储备下来。后来越国围城,正值小雪时节,断粮的民众拆城墙挖地,发现了这些糯米“砖石”,蒸煮分食得以活命。
得救后,江南一带人们便用糯米制成糍粑,在小雪这天食用,就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起居调养:早睡晚起待日光
中医建议冬季作息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晚上10点前入睡,早上等太阳出来后再起床比较适宜。
睡前加入艾叶或生姜热水泡脚,有助祛寒安神。
头部保暖尤为重要——“头为诸阳之会”,头部受寒易引发感冒、头痛甚至心脑血管病。
饮食进补:温补为主,防燥防上火
小雪时节饮食宜“滋阴潜阳”,多食温补性食物和益肾食品。
民间有“冬季三宝胜过金银财宝”之说,“三宝”指的是红薯、芋头和莲藕,既可起到补虚的效果,又不增加脾胃负担,一举两得。
情志调养:保持乐观心态
小雪前后天气多雾阴晦,会影响情绪。此时人们应主动调节心态,多听音乐、参与娱乐活动,保持心情愉悦。
小雪是季节的低语,是忙碌一年中的中场休息。它轻声提醒我们放慢脚步,回归家庭与自我。
围炉煮茶,晒晒太阳,品暖食,读闲书——冬天所有的沉淀,都是为了孕育下一个春天的绽放。
你家乡有什么独特的小雪习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冬日故事,让我们一起感受小雪节气的温暖与美好。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