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低落、睡不好、还不想工作?可能是“悲秋”了!提升情绪免疫力超实用指南

“自古逢秋悲寂寥”,这份诗意的感伤背后也蕴含着现代医学所关注的身心健康问题。随着秋意渐浓,万物萧瑟,不少人会不自觉地陷入情绪低谷,甚至面临“心灵感冒”——抑郁症风险升高。面对这季节性的情绪挑战,我们该如何识别、调整和预防?宽街专家为大家提供一份秋季心理健康指南,助您安然度过“多事之秋”,守护内心的晴朗。

为何会悲秋

“伤春、悲秋”是中国古代诗人在诗词中常有的一种审美体验。既往自立秋后,来就诊的患者能比之前增加20%左右。抑郁症在一年中以秋季发病率是最高的,所以“悲秋”不再仅是诗词里的感伤,也是大家普遍面临的现实问题。

那么,秋天容易出现精神与心理疾病,首先它与自然环境有关。我们都知道一个成语,叫多事之秋。立秋后时至白露,秋意会越来越明显,大自然逐渐出现一片肃杀、凋零的景象,比如落叶、秋雨等等,再加上入秋后光照减少,此时人们更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


如何缓解悲秋

出现悲秋的情绪如果是短暂的,我们不用过分担心,通过适当调整或应对,很快能够平稳度过的。立秋后,人体内的阳气会随着自然界的这种变化而潜藏于内,所以会出现低沉甚至抑郁的情绪。

所以在秋季,可以适当的多户外活动,与外界多接触、多交流,腿脚方便的朋友还可以等太阳出来后去登高,呼吸新鲜空气,涤荡心身、畅达情志,打破“悲秋”情结。


如何预防悲秋

预防"悲秋",首先要有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适当运动,快走、慢跑、游泳、跳绳、健身气功等等运动方式都可以,每天有15-30分钟即可,可以让自己心率变快、微微汗出即可;而且运动适量即可,不要过量。

同时,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比如吃一些清淡饮食,滋阴润燥,尽可能食用一些优质高蛋白饮食,比如牛奶、鸡蛋,补充蛋白质与钙质的摄取量。当然,我们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别熬夜,别靠饮酒助眠。

杨婧

副主任医师

专长:抑郁症、焦虑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睡眠障碍 、消化不良

出诊时间:心身医学科 周一全天 周二下午 周三上午

供稿:心身医学科 杨婧

编辑:宣传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4

标签:养生   情绪   免疫力   低落   不好   指南   工作   心身   秋季   秋后   立秋   多事之秋   秋意   感伤   诗词   睡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