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避寒
编辑|避寒
2000年5月9日夜里,北京301医院的病房里,85岁的郑维山将军躺在病床上。
他叫来陪伴了几十年的老秘书江永固,吃力地说出一句话:"我死后,叫徐处长来看我,现在就不要通知了。"
这个徐处长是谁?为什么一个开国中将,临终前念念不忘的,是一个处长?
1948年12月,华北的冬天冷得刺骨。
郑维山接到命令,率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包围新保安,那里驻扎着傅作义的起家部队第35军。
这支部队不好打,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傅作义更是派出飞机不断空投粮食弹药,还轰炸解放军阵地。
行军途中,郑维山做了个决定。
他派出侦察部队,在新保安东南方向发现了异常情况,果然,从北平开来500辆大卡车,是傅作义派来解围的105军。
电台呼叫不通兵团指挥所,情况紧急。
郑维山当机立断,派出第7、第8旅在洋河以北占领阵地。
这个决定救了整个战役,援军被挡住了,第35军成了瓮中之鳖。
12月22日,新保安战役告捷,第35军军长郭景云自杀,1.6万余人被歼灭或俘虏,缴获各种火炮164门,汽车377辆。
1955年授衔,郑维山因这一战获中将军衔。
此后,他长期在北京军区工作,1967年,形势复杂,杨勇被调走,北京军区司令员位置空缺,郑维山临危受命,代理司令员。
说起杨勇,郑维山心里有数,两人是老战友了。红军时期就认识,解放战争时郑维山接替杨成武当三纵司令员,政委是胡耀邦。朝鲜战场上,郑维山又接替杨成武当20兵团代司令员。
北京军区拱卫京畿,责任重大。
郑维山在这个位置上干了14年副职,从没和领导闹过情绪,他这个人就是这样,服从命令,做好本职工作。
1971年初,华北会议。
郑维山被免职了,理由是"搞山头主义"、"跟着别人搞独立王国"。
他有点懵。
每天待在家里,研究马列著作和毛主席选集,没有实际工作,心里明白,事情可能躲不过去。
9月,通知来了,去安徽南湖农场劳动。
拖家带口,一家人收拾行李。
郑维山心情郁闷,还是服从组织决定,毕竟是军人,服从是天职。
到了安徽,情况比想象的稍好一些。
这里的军区司令是李德生,郑维山的老部下。
李德生向毛主席请示,历数郑维山的功绩,平津战役、朝鲜战场、北京军区......这些战功摆在那里。
毛主席批:"平津战役有功,待遇不便。"
就这十个字,让郑维山一家在农场的日子,没有太难熬。
农场的生活单调,每天劳动,晚上学习,郑维山不说什么,做好分配的活儿。
他心里知道,自己没做错什么。
18岁当红军师政委,长征时三过草地、三爬雪山,两次率部迎接兄弟红军会师,抗战时在晋察冀打出"夜老虎"的威名。
解放战争时新保安一战定乾坤,朝鲜战场上指挥3500人大潜伏,创造了现代战争史的奇迹。
这些战绩,都是实打实的。
时间一天天过去,1971年,1972年,1973年......
1978年,形势变了。
总政治部干部部有个处长,叫徐厚田,他开始调查郑维山的案子。
这个处长不简单,别看职位不高,做事认真,他一点点收集证据,找人谈话,查阅档案。
两年时间,徐厚田起草了两次平反稿件。
每一次都要反复核实,不能有半点差错,这关系到一个开国将军的清白,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命运。
1980年10月,总政终于下发了对郑维山的审查结论。
结论是:正确的。
郑维山解放了,可以自由了。
可是,工作呢?
有人给军委打报告,说他"闹名利、地位",说他历史上有"污点"。
郑维山笑了,气笑的。
他对人说:"我在副职岗位上干了14年,从没有发生过和领导闹情绪的事情。"
两位老帅站出来了,聂荣臻和徐向前,都是郑维山的老首长。
聂荣臻怒斥:"简直是荒唐!"
徐向前也表态支持。
可是,等待还在继续。
郑维山在家里等了两年。
没有工作安排,没有具体说法,一个开国中将,就这样干坐着。
邓公终于拍板了:"让他到甘肃去吧。"
1982年,67岁的郑维山第三次进大西北,出任兰州军区司令员。
临行前,邓公接见了他,交给他两个任务,用20年时间绿化大西北,选拔和培养十个接班人。
郑维山接下任务,又干了好几年。
他这辈子,就是服从命令,哪里需要去哪里。
2000年4月19日,郑维山觉得自己不行了。
他口述,让子女代笔,给中央军委写了最后一封信,内容很简单:
死后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不进八宝山。
尸体供医学单位解剖后火化,骨灰撒放在大别山屋脊洼的山上。
那是他的家乡,15岁参加红军,带着70多个赤卫队员入伍,解放后幸存下来的,只有两个人。
5月9日夜里21时10分,郑维山走了。
临终前,他对秘书江永固说了那句话:"我死后,叫徐处长来看我,现在就不要通知了。"
为什么不让现在通知?
因为他不想让徐厚田看到自己受罪的样子。
这个处长,两年时间为他奔走,起草材料,收集证据,一次次申诉,终于让他在1980年得到平反。
这份恩情,郑维山记了20年。
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想着让徐处长来送我最后一程,可别让他看见我痛苦的模样。
6月12日,家人遵照遗嘱,把骨灰撒在了大别山。
那块巨石周围,后来被刻上了"将军石"三个大字,是中央军事博物馆馆长李铎中将题写的。
有个细节很少有人知道。
就在郑维山去世那天晚上,家乡的山上传来一声巨响,第二天清早,放牛的人发现,一块近千方的巨石滚下来,砸塌了石屋,封闭了红军洞的一个出口。
那个红军洞,正是少年郑维山站岗放哨的地方。
1928年,13岁的郑维山在那里为革命者送饭、传信,从童子团到赤卫队,从红军到解放军,他走了72年。
徐厚田后来来了。
他站在将军石前,不知道说什么好。
一个处长和一个中将,职位差了不知道多少级,可在郑维山心里,这个处长的分量,比什么都重。
因为在最黑暗的时候,是他伸出了手。
因为在最需要的时候,是他站了出来。
1982年,郑维山回到家乡,悄悄对亲人说,自己百年之后要回到这里,18年后,他真的回来了。
他的夫人孙景波,2010年去世后也葬在将军石旁。
两个人相濡以沫半个多世纪,最后还是在一起。
郑维山的儿子郑勤,2009年晋升中将军衔,算是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可是,再也没有人能讲清楚,那个徐处长后来怎么样了。
历史记住了大人物,记住了将军,可是那些在关键时刻伸出手的普通人,往往被淹没在时间里。
郑维山记得。
临终前那句话,说明他一直记得。
一个人最后的念想,往往是他一生最珍视的东西。
权力?地位?战功?
都不是。
是那些在你最难的时候,没有抛弃你的人。
是那些明知道可能会给自己惹麻烦,还是坚持做正确事情的人。
徐厚田就是这样的人。
两年时间,起草两次材料。
每一次都要冒风险,那个年代,为被审查的人说话,可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
可他还是做了。
因为他看到了证据,知道这是一桩冤案。
因为他相信,总有一天,真相会大白。
1980年10月,总政下发审查结论的时候,徐厚田长长松了一口气。
20年后,郑维山用生命最后的力气,说出那句话。
现在不要通知徐厚田,我死后叫他来。
这句话的分量,有多重?
它重过所有的勋章。
它重过所有的荣誉。
它是一个将军,对一个恩人,最后的感谢。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郑维山"词条,记载了郑维山生平、战功及去世时间等基本信息
新县红色文化网《郑维山将军纪念馆》,记录了将军回归故里及将军石的相关史实
更新时间:2025-10-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