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68岁的吴阿姨,患慢性支气管炎十多年,每到换季就咳得睡不着。医生开了药,她照吃不误,但还有一个习惯从未间断:每天一碗萝卜汤。
“白萝卜炖点梨、加点姜,咳嗽缓了不少。”吴阿姨说这不是偏方,是她多年和病痛拉锯中摸索出的“硬道理”。
过去大家总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但近年越来越多研究发现,这句老话背后,还真有点科学依据。特别是对白萝卜汤的关注,已经不止民间经验,现代医学也开始重新审视它对肺部健康的作用。

说到萝卜,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通气”“助消化”。但其实,白萝卜在传统中医里被称为“蔬中小人参”,尤其是对白痰咳嗽、肺热咽干、慢性支气管炎等肺部不适,有不错的食疗价值。
现代营养学也给出了新解释:白萝卜中富含芥子油苷、维生素C、多酚类等活性成分,对呼吸道黏膜有一定保护作用,还能帮助清除炎症因子。
据《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数据显示,每100g白萝卜水煮后含维生素C约21mg,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抗炎能力,对抵御呼吸系统感染有潜在益处。

临床医生提醒:萝卜汤不是药,但对于肺部慢病患者来说,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饮食辅助选择。尤其是以下4个方面,改善效果尤为显著。
1. 痰少了,咳嗽轻了
白萝卜含有的芥子油苷在破坏后会转化为异硫氰酸酯,这种物质有轻微的刺激作用,能促进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帮助稀释痰液。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呼吸科专家指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坚持饮用萝卜汤2周后,咳痰量明显减少,呼吸顺畅度提高。

特别是配伍姜片、梨、蜂蜜等食材后,还能进一步增强生津润肺的作用,缓解夜咳、干咳等常见问题。
2. 呼吸道炎症指标下降
2024年《中国临床营养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一项针对慢性肺病患者的饮食干预实验中,每天摄入150ml白萝卜汤,连续4周后,患者体内C反应蛋白(CRP)水平平均下降12.5%,提示体内系统性炎症减轻。
研究者认为,萝卜汤中的植物多酚和天然抗氧化成分,对肺泡黏膜有一定的稳定作用,可能在细胞层面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肺部慢性炎症。

3. 肺功能指标略有改善
江苏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曾对50名慢阻肺稳定期患者进行观察,发现坚持搭配萝卜汤的饮食支持者,其肺活量(FVC)和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指标较对照组略有提升。
虽然提升幅度不大,但在慢性病管理中,哪怕是1%的功能改善,也可能意味着更少的急性加重,更低的住院风险。
医生强调,萝卜汤不是替代药物的手段,但作为饮食干预的一部分,有望辅助改善肺功能,延缓疾病进程。

4. 免疫力增强,感冒频率下降
白萝卜富含维生素C、锌、铁等多种免疫支持营养素,还含有一定量的植物甾醇,具有调节免疫系统、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公布的一项人群调查显示,冬季每周食用3次以上白萝卜类制品的老年人群,其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比不吃者低18.2%。
这说明,在流感高发季,萝卜汤或许能成为一道“天然屏障”,帮助抵御病毒入侵,尤其适合肺功能本就较弱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

萝卜汤虽是“食物”,但也不是人人都能喝、天天能炖。科学吃,才能吃出效果。
1. 空腹不宜喝
萝卜性偏寒,空腹饮用易引起腹泻、胃胀。建议饭后1小时饮用最佳,特别是脾胃虚寒者,更要注意加姜片同煮,以缓解寒性。
2. 注意药物冲突
白萝卜可能影响部分药物代谢,尤其是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服用某些降糖药的人群,喝前应咨询医生,避免不良反应。

3. 烹调方式要讲究
长时间高温炖煮会导致维生素C大量流失,建议以小火炖煮30分钟左右为宜,保留营养又不破坏口感。可搭配梨、百合、银耳等食材,提升润肺效果。
我们经常高估药物的力量,却忽视了日常饮食对慢性病管理的巨大价值。
对肺病患者来说,萝卜汤或许没法“治愈疾病”,但它能在不知不觉中,减少咳嗽、降低炎症、辅助恢复、提升抵抗力。这些“微小变好”,恰恰是慢病管理中最重要的事。

所以,与其担心“喝萝卜汤有没有用”,不如先从今天晚餐开始,炖上一锅清香的萝卜汤,让身体自己来告诉你答案。
参考资料:
[1]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中国营养学会.
[2] 《“白萝卜”对肺功能的影响研究》,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24年第10期.
[3] 《蔬菜中植物化学物质与慢性疾病预防》,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年第44卷第6期.
[4]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食物成分数据库.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更新时间:2025-11-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