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随着新一年的开启,上一年的各类数值接连被公布,不管是全国GDP总值、还是各省各市的经济状况,都成了老百姓口中讨论的话题。
其中最受人们关注的,还得是我国出生人口的数据,就像是一组神秘而关键的密码,每一次细微的变动都可能引发深远的连锁反应。
不难发现,在近几年来,我国出生人口的数值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2018年以前(不包括2018年),整体趋势都在1500万人往上,可从2018年开始,就发生了两极分化现象。
2017年人口出生还是1764.82万人,2018年就降到了1523万人,整整少了将近242万人,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仅仅是个开始。
往后的每一年都在降低,到了2021年就只有1062万人,2022年更是降低至百万数字,956万人,甚至远低于死亡人口1041万人,因此这一年也被称为近61年来首次人口负增长。
一时间,各种讨论甚嚣尘上,人们不禁疑惑,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疫情过后,出生人口的数字有没有回升?
先来说说2021年,乍一看,千万级的数字似乎很大,但细究之下,却发现它较2020年的1200万又少了138万,与2019年的1465万相比更是相差甚远。
上世纪80年代,每年的出生人口都在2000万以上。90年代后期,虽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出生人口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1500万左右的高位。
然而,进入21世纪,这一趋势开始发生变化。2016年,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当年的出生人口一度达到了1786万。但好景不长,2017年开始,出生人口便步入了下降通道。
出生人口的持续下滑,成为举国关注的热点话题。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现象?这对中国未来的人口发展又意味着什么?
从人口学的专业视角来看,导致这一原因的最关键因素就是育龄妇女规模下降。
上世纪80年代的“婴儿潮”一代,如今已步入生育高峰期,但随着90后、00后逐渐成为生育主力,低出生率年代出生的妇女数量下降,导致育龄妇女总量减少。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当代年轻人的生育观的改变,在以前,结婚生子成了必须完成的任务一样,如果不这样做,就有可能被说成不孝顺。
而现在,因为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消费水平提高,物价随之增长,年轻人也不再遵循父母的想法,到一定年龄必须结婚。
举个例子,一对年轻夫妻月收入还不错,加起来大概有15000元,如果再养一个孩子,那这个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要消费,奶粉、尿不湿、玩具、各种婴幼儿专用品,
大一点以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教育上,又是一笔庞大的开销,虽然国家出台了义务教育,但孩子的衣食住行等难道不花钱吗?
这对父母要是再注重孩子的兴趣爱好,那就得再花钱报兴趣班、或是课外辅导班,还有家里的水电费、生活上的开销,一笔笔钱如流水一样,或许以上这些加起来,15000元根本不够。
再者就是房价问题,年轻父母在养育孩子的同时,还要操心为孩子买房的问题,在如今这个房价一涨再涨的情况下,房子成了奢侈品。
而且这还是条件不错的家庭,那要是一些农村的父母、或是三四线的小夫妻,月收入可能还达不到10000元,各种现实问题的叠加,让许多年轻夫妇在生育问题上望而却步。
更多的不是不想要孩子,而是养不起,甚至还有网友表示,一个月赚来的工资,自己还不够花,怎么敢生孩子。
面对出生人口下降的压力,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2021年5月,三孩生育政策正式实施。
各地也纷纷推出配套措施,从延长产假、发放生育补贴,到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等,多管齐下支持家庭生育。
但政策效果的显现需要一个过程,毕竟生育要经历十月怀胎,人口再生产周期长,影响因素多,短期内很难出现明显改观。
2022年,随着三孩生育政策的实施,出生人口是否迎来反弹?数据显示,这一年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虽然较上年有所回升,但仍处于历史低位。
可见,扭转出生人口下降的趋势,并非一蹴而就。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特殊因素的影响。
在疫情期间,人们的生活节奏完全被打乱,经济收入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许多原本计划结婚生育的年轻夫妇,出于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和经济压力的考虑,纷纷推迟了婚育计划。
疫情的阴霾,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人们的生育需求,这也导致出生人口数量进一步下滑。随着2023年人们在疫情之后生活状态逐渐走向正轨,人口出生数值有没有迎来峰值?
答案是没有,依旧是下降趋势,这一年出生人口为902万人,而死亡人口则是1110万人。
这一方面反映出此前育龄妇女规模下降的影响进一步显现,虽然疫情的影响逐渐减弱,但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却依然在发酵。
育龄妇女规模持续下降,年轻夫妇的生育意愿依然低迷,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依旧高企,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困境。
在这种背景下,出生人口数量的下降似乎成为了一种难以避免的趋势。
但就在人们对出生人口持续下降感到忧虑时,2024年的数据却给大家带来了一丝惊喜。据显示,2024年全年出生人口954万,较上年增加52万,实现了阶段性的止跌回升。
这一变化,让人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但这样的反弹必定是有原因的。
首先最为关键的还是生肖龙年的传统观念,在中国的文化中,龙虽然是12生肖中虚构的动物,但它的地位非同小可,代表着吉祥、成功和尊贵,总而言之,就是好运的象征。
所以在2023年,全国结婚人口也有了提升,就是想着在24年迎来一个“龙宝宝”,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深远,使得许多夫妇在龙年更加积极地备孕,从而推动了出生人口的增长。
当然,也不排除国家在疫情后对生育方面的补偿,和政府鼓励生育政策以后的效果显著。
因为在近年来,国家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出生人口下降的问题,各地纷纷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措施。
比如生育补贴、延长婚育假期、保障房政策向多孩家庭倾斜等多个方面,目的就是提高大家的生育意愿、降低生育的成本,减轻家庭的负担。
措施实施以后,可以看出或多或少有了改变,许多家庭在政策的激励下,坚定了生育的决心。
不过还是不能掉以轻心,尽管2024年出生人口实现了止跌反弹,但从长远来看,我国人口形势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毕竟死亡人数和出生人口不成正比。
千百年来,人口始终是国家兴衰的关键变量。在人口与发展的博弈中,每一个重大转折,都值得深思。2021年跌破1100万的出生人口,敲响了警钟,也吹响了号角。
少子化和老龄化的双重压力,依然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威胁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继续关注人口问题,不断完善生育政策体系,进一步提高生育服务水平,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为年轻夫妇创造更加宽松、友好的生育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应对人口负增长的长期趋势,实现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为我国社会经济的繁荣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阅读此文后,烦请您点赞评论+关注,方便您及时观看最新内容,您的支持是我更新的最大动力,非常感谢!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网》在2025年1月17日发布关于“国家统计局:2024年出生人口954万人,人口总量比上年末减少139万人”的报道
《中国日报网》在2025年2月3日发布关于“2024年中国新出生人口为什么出现了52万的反弹?”的报道
《澎湃新闻》在2025年1月17日发布关于“马上评【出生人口时隔七年后反弹,释放积极信号”的报道
更新时间:2025-04-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