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国内最火的新能源车企,比亚迪排第二,可能没人敢排第一。
毕竟,很多品牌还在为“月销破万”苦熬着,比亚迪已经干到月销31.89万辆;
不仅如此,像它的DM-i混动、刀片电池、兆瓦闪充……隔三差五就能冲上热搜。
但就在这风头正劲的时候,也有不少人觉得:
“比亚迪只能国内称王,在海外必水土不服!”
因为没有政策补贴,没有对新能源的优待,…国外的用户,肯定很难买账。
可结果?
万万没想到,在国内卖疯的比亚迪,在国外也开始走上了“卖疯”的道路!
聊到这个话题,很多人或许一时间都难以相信。
毕竟国际市场不比国内,语言不通、审美不同、服务认知差异也大……
比亚迪这个“新兵蛋子”,凭什么能有好销量?
更何况它主打的还是新能源车,在不少国家,这反而成了门槛。
从逻辑上讲,这种质疑也不是没有道理:
像奇瑞,早在2002年就开始做海外市场了,到现在才做到全球114万辆的年销量;
而比亚迪呢?
2021年才正式启动乘用车出口计划,到现在不过3年多的时间。
就这么点时间,说它“直接卖爆了”,听起来确实有点悬。
但现实,却偏偏给了所有人一个响亮的耳光:
2024年,比亚迪一年就卖出了433472辆汽车;
到了2025年上半年,直接干到了47万辆,增幅高达132%!
按照这个增长预估,今年全年的海外销售,很可能会超过80万辆。
但实话实说,这个成绩的获取,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
甚至某种程度上看,真的非常艰难!
为什么这么说呢?
时间还得回到2021年说起。
那一年,比亚迪正式宣布乘用车要“走出去”,结果迎来的不是鲜花,而是冷眼与质疑。
一出海,先撞上了两堵墙。
第一堵,是外界的刻板印象——
“中国产的新能源车能跑多远?”
“会不会两年就坏了?”
“售后服务有保障吗?”
类似的质疑铺天盖地,不光是老百姓这么想,媒体、渠道、甚至经销商也都在打问号。
第二堵,是实打实的现实壁垒。
欧盟挥起“反补贴”大棒,比亚迪立刻面临成本飙升的压力;
全球运力紧张,运费水涨船高,船都排不上,真成了“一舱难求”。
更难的是,比亚迪在海外没有品牌积累,没人认识你是谁。
渠道基本是空的,大经销商连面都懒得见,说白了,连“站个摊”都困难。
2021年最难的时候,比亚迪一个月海外销量,只有几百辆——
不是说卖不出去,而是压根没地方卖。
外界也因此下了判断:
“比亚迪只能在中国横着走,在欧洲会吃瘪的。”
有人甚至冷嘲热讽:特斯拉都还在啃市场份额,你凭什么?
至于说为啥短短4年内,就变了呢?
其实不是运气好,或者出现了什么变化,而是比亚迪靠“自己动手,把天花板拆了”。
譬如别人说你品牌不行,它就自己建认知体系:
不靠海外媒体发稿、也不玩传统广告,比亚迪直接把车运到欧洲主流车评人手里,让你实测、实拍、实说话。
结果大家发现:这玩意儿不仅跑得远、开得稳,关键还便宜一大截!
特斯拉同级别车型卖4、50万,比亚迪20来万就搞定,还带配置带智能,瞬间“性价比天花板”人设立住了。
别人说你没渠道,它就自己去铺,自己去证明自己。
因为效果好,发展到如今,经销商甚至排着队为比亚迪开店。
而最狠的一步,是连“船”和“厂”都自己上了:
别人运不出去,我就自己造船队,“深圳号”一艘能装7000多台,直接砸出全球最大滚装船;
别人本地化慢,我直接在当地建厂,已知的9座海外工厂(含在建),总规划年产就达到了130万辆。
再看产品,比亚迪也没偷懒,搞拿来主义。
针对不同市场,都推出了不同车型,且加入一些个性化的定义。
拿欧洲市场来说,就推出了长续航车型ATTO 3和小型纯电车海鸥;
澳洲市场,符合当地习惯的“鲨鱼皮卡”一经发售,直接卖疯了…
一句话总结:
你以为它在卖车,但它干的,其实是“建系统”——无外乎销量增长的这么快!
总的来看,很多人始终觉得“国产汽车”只会窝里横:
尤其是新能源车,仿佛脱了补贴就站不住脚,出不了国门。
可事实早已变了。
当年我们总在羡慕德国车的底盘、日系车的油耗、美系车的大块头……
而现在,轮到我们自己造的车,开进了别人的地盘,还被追着买。
这不是“补贴的胜利”,也不是“价格的胜利”——
这是几十万工程师、无数供应商,和一代又一代人,真正干出来的成果。
认不认账,是一回事;值不值得被尊重,是另一回事。
更新时间:2025-07-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