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院士提醒:过了63岁,体检主要查这3大项,别随便乱查


一、王大爷的“突然倒下”:一次没做的体检,差点要命

清晨6点,秋风有点凉。
王大爷穿着灰色外套,在小区里照例遛弯。
他是那种典型的“老硬汉”——年轻时在工地上干活,一年四季都不生病。
他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我这身骨头,比年轻人还结实!”

可那天,他刚走到花坛边,突然脸色一白,身子一歪——眼前一黑,整个人直直倒在长椅旁。

邻居小刘冲上去的时候,王大爷脸发青、呼吸急促。


120赶到,送进医院。
医生皱着眉说:“心源性晕厥,还有脂肪肝、肾功能轻度异常。”

王大爷愣了半天,只挤出一句:“我没感觉啊……我挺好的呀。”
医生摇摇头:“那是因为你没查。这些问题,早就埋下了。

这句话像一记重锤。
王大爷那晚彻夜未眠。
他忽然想起——这几年除了社区测个血压,他一次完整的体检都没做过。


二、63岁之后,身体进入“沉默崩塌期”

人过63岁,就像一辆跑了几十万公里的老车——外壳还光亮,发动机、刹车、油管却早已疲惫。

有研究数据显示:

60岁以上人群中,70%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约40%的人合并两种以上。
但可怕的是,近一半的患者在出现严重症状前毫无察觉。

医生们把这个阶段叫作——“健康坍塌前的静默期”。

很多人都以为,“没疼、没晕、吃得下、睡得香”,就说明身体没问题。
但现实恰恰相反——那些让人来不及反应的病,往往都在这段“平静”里酝酿。

李兰娟院士在一次健康论坛上提醒:“体检不是有病才查,而是为了不生病。尤其63岁以后,体检不能乱查,要精准查。


三、李兰娟院士强调:63岁后,这3大项是关键命门

体检不是越多越好。
李兰娟院士说:“查得对,比查得多更重要。”

以下这3大类,是63岁后最该盯紧的“命门”


① 心脑血管检查:老年人的定时炸弹

王大爷晕厥那一幕,其实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预警信号”。

心梗、中风、心律失常、动脉硬化——它们就像“潜伏杀手”,发作前往往悄无声息。

常规体检里的一张心电图远远不够。
因为那只是“几十秒”的心电活动。
很多心律问题(如房颤、早搏)是“时隐时现”的。

建议加做:

医生常说:“晕倒是心脑血管的尖叫。
等到胸闷、走不动才查,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期。

国家卫健委2024年发布的《居民常见恶性疾病和慢病防控指南》也指出:

6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一次心脑血管评估,包括血压、血脂、心电和影像学。

别怕麻烦,怕的是晚一步。


② 肝肾功能:最“沉默”的器官,坏了不吭声

你知道吗?
肝和肾是身体最“老实”的两个器官。
它们坏了,从不喊疼。

临床上,约60%的肝病、70%的早期肾病患者,确诊时都已进入中晚期。

李兰娟院士特别提醒:

“很多老年人肝肾问题,不是病毒感染,而是生活方式‘累’出来的。”

这几项体检不能少:

尤其是有糖尿病、高血压、痛风、长期服药的人群,必须每年查。

肝出问题,可能是饮食太油、喝酒太多;
肾出问题,可能是药吃多、盐太重、水喝少。

医生常说:“肝肾不闹腾,不代表它们没事。
一旦数值持续异常,就要做进一步检查,比如肝纤维化检测、肾彩超等。

记住:肝肾出问题,不痛不痒,但毁得彻底。


③ 肿瘤筛查:别乱查,要精准查

老年人最怕听到的字——“癌”。
但很多人查癌症的方式,却是“花钱买安心”。

有位阿姨拿着体检报告来找我,气得直拍大腿:
“医生,这体检中心坑我!我查了10个肿瘤标志物,花了一千多,全写着‘轻度升高’,我是不是要得癌了?”

我看了报告,笑了笑说:“不一定。你查的项目,多数没意义。

肿瘤标志物只是“提示”,不是“确诊”。
例如:

所以李兰娟院士建议:

“别盲目查一堆肿瘤指标,要根据年龄、性别、家族史做精准筛查。”

正确做法是:

  1. 男性:查前列腺特异抗原(PSA)+ 前列腺B超。
  2. 女性:查乳腺彩超 + 宫颈TCT+HPV联合筛查。
  3. 男女皆宜
  4. 每2年一次低剂量肺CT(早期肺癌发现率最高)。
  5. 每5-10年一次肠镜(防止结直肠癌)。

别贪“多”,要贪“准”。
查得对,能救命;查得错,只能徒增焦虑。


四、别被体检套餐“忽悠”了:查太多,反而害自己

市面上很多体检套餐花样百出。
动辄几十个项目,从“微量元素”到“基因检测”,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多数没必要。

很多所谓的“高端套餐”,塞进去一堆无意义的检查

医生总结一句话:

体检不是越贵越好,是越合适越好。

一个靠谱的老年人体检,应该遵循“三查三不查”:

有时候,少查,反而更科学。


五、体检不是预防,而是“提前自救”

王大爷出院后,我去探望他。
他感慨地说:“医生,我现在才懂,体检不是花冤枉钱,是花小钱防大病。”

这句话太对了。

李兰娟院士多次强调:“体检不是形式,而是投资健康的起点。
一个年度精准体检,可能让你提前发现肝癌、肾衰、心梗的早期征兆。

你不查,它藏着;
你查了,它露头。
早一步体检,可能就早一步活命。


六、医生建议:过了63岁,这样体检最靠谱 ✅

类别

检查项目

建议频率

备注

心脑血管

血压、血脂、心电图、动态心电、颈动脉B超、心脏彩超

每年一次

高血压患者半年一次

肝肾功能

转氨酶、GGT、肌酐、尿常规、B超

每年一次

糖尿病、高血压人群重点

肿瘤筛查

低剂量肺CT、肠镜、TCT+HPV、乳腺/前列腺B超

每2年一次

有家族史者提前筛查

基础项目

血常规、血糖、尿酸、体重指数BMI

每年一次

基础监测,防慢病


七、结语:别等倒下那一刻,才想起体检的重要

王大爷现在成了小区“健康大使”。
他逢人就说:“63岁以后,身体这台机器该保养了。别再‘凭感觉’,那不准。”

是啊,人到花甲,最怕的不是衰老,而是自以为健康
体检不是怕查出病,而是怕你不查,病在等你。

所以,如果你或父母已过63岁——请认真体检一次,重点查这三大类。
别乱查,也别拖延。
有些遗憾,是可以提前避免的。


⚕️ 参考资料:

  1. 《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与预防推荐(2024)》— 国家卫健委
  2. 《中国老年慢病管理白皮书(2023)》— 中国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3. 李兰娟院士健康讲坛发言(2024年)


你或家人的体检报告里,有没有出现让人后怕的“隐藏问题”?
在评论区聊聊你遇到的“体检惊魂时刻”
让更多人看到,也许能救下一条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3

标签:养生   大项   院士   随便   李兰娟   医生   脑血管   肿瘤   血压   精准   健康   老年人   心电图   高血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