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三十五年,浙江湖州府乌程县有个叫陈守业的商人,经营着一家 “诚信布庄”。陈守业祖上是农户,到他父亲这一辈才开始做小本生意,攒下些家底。陈守业自幼跟着父亲学做生意,为人还算实在,布庄的生意虽不算顶尖,却也稳步发展,一家四口的日子过得安稳富足。
陈守业常听父亲说 “做人要积阴德,阴德积得多,子孙后代都能沾光”,可他对 “阴德” 的理解,只停留在 “不做杀人放火的坏事” 上,觉得只要自己不坑蒙拐骗、不害人性命,就算是积德了。直到一连串怪事发生,他才真正明白,原来生活中很多不经意的举动,都可能在损阴德,而阴德受损,终究会招致灾祸。
这年春天,乌程县来了一批外地织工,带来了一种新的织布工艺,织出的布不仅花色新颖,还比普通的布更结实耐用。陈守业见这种布很受欢迎,就想引进这种工艺,扩大布庄的规模。他找到领头的织工刘师傅,商议合作事宜,刘师傅提出要付五百两银子作为学费。
陈守业心里有些犹豫,五百两银子不是小数目,可一想到新布料能带来的利润,他还是答应了,和刘师傅签订了契约,当场支付了三百两银子,约定剩下的二百两银子三日后付清。
可回到布庄后,陈守业越想越觉得不踏实。他听说外地织工常有 “骗了定金就跑路” 的情况,担心刘师傅他们也是骗子。思来想去,他竟生出了一个歪心思:要是他们真的用心教工艺、织出好布,再把银子补上;要是他们想骗钱,自己也能少损失一些。
就这样,陈守业故意拖延付款,刘师傅几次上门催促,他都以 “资金周转不开”“还需再考察考察” 为由推脱。刘师傅带着十几个织工在乌程县租了住处,每天要付房租、买粮食,本就等着这笔银子采购原料,陈守业一拖再拖,他们的日子很快就捉襟见肘。
有个年轻的织工小李,家里母亲重病,等着他寄钱回去治病。见银子迟迟拿不到,小李急得团团转,几次找到陈守业求情,可陈守业铁了心要拖延,始终不肯付款。小李实在没办法,只能去当铺当了自己唯一值钱的祖传玉佩,换了些银子寄回家。可没过多久,家里还是传来了母亲去世的消息,小李悲痛欲绝,觉得是自己没能及时寄钱,才耽误了母亲的治疗。
刘师傅见陈守业毫无诚信,又看着手下的织工们日子艰难,心灰意冷,带着织工们离开了乌程县,临走前,他对陈守业说:“陈老板,做生意讲究诚信,你这样出尔反尔,不仅坏了自己的名声,更是损了阴德啊!”
陈守业却没把刘师傅的话放在心上,反而觉得自己 “躲过了一劫”,还暗自庆幸没把二百两银子给出去。可他不知道,他这一次的 “失信”,已经悄悄损了阴德,而灾祸的种子,也在这时埋下。
自从发生了刘师傅的事后,布庄的生意就开始走下坡路。以前常来的老顾客,渐渐来得少了;新顾客也很少上门,就算来了,也只是随便看看,很少下单。陈守业以为是市场竞争太激烈,没太在意,想着过段时间就会好起来。可他没想到,更大的灾祸还在后面。
这年冬天,陈守业的儿子陈天佑突然得了一场怪病,浑身发冷,还伴随着剧烈的咳嗽,喝了很多药都不见好。陈守业带着儿子去了乌程县最好的医馆,找了最有名的李大夫。李大夫给陈天佑诊脉后,脸色凝重地说:“陈老板,令郎这病很奇怪,我也治不了,你还是尽快带他去苏州府的大医馆看看吧,或许还有希望。”
陈守业听了,如遭雷击。他连忙带着儿子赶往苏州府,一路上,陈天佑的病情越来越重,经常陷入昏迷。到了苏州府的大医馆,大夫们会诊后,也摇了摇头说:“这病我们从没见过,实在无能为力。”
陈守业抱着昏迷的儿子,绝望地坐在医馆的门口,忍不住哭了起来。他想不明白,自己平日里没做过什么坏事,为什么儿子会得这么重的病?为什么布庄的生意会越来越差?难道真的像刘师傅说的那样,是自己损了阴德,才招致这样的灾祸吗?
就在陈守业快要崩溃的时候,一个路过的老道士看到他伤心的样子,上前问道:“施主,看你如此悲痛,可是遇到了什么难事?”陈守业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把自己的遭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老道士,最后哽咽着问:“道长,我从没做过杀人放火的坏事,为什么会遇到这样的灾祸?难道真的有‘阴德’一说,是我损了阴德吗?”
老道士叹了口气,说:“施主,‘阴德’并非只看是否做了大恶之事,生活中的很多小事,若是处理不当,也会损阴德。”
陈守业听了老道士的话,眼前立刻浮现出刘师傅的样子。他羞愧地低下头,说:“道长,我确实曾经失信于一个织工师傅,难道这也是损阴德的事吗?”
老道士点了点头,说:“施主,你失信于织工师傅,导致他们生活艰难,甚至让一个织工错过了给母亲治病的机会,这是‘失信之过’,就是损阴德。阴德受损,福报就会减少,灾祸自然会降临。你儿子生病、布庄生意变差,都是阴德受损的报应啊!”陈守业听了,后悔不已,跪在地上哭着说:“道长,我知道错了,求您指条明路,我该怎么做才能弥补我的过错,挽回阴德啊?”
老道士扶起他,说:“施主,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阴德受损,并非不可弥补,关键在于你是否有真心悔改的决心。你要记住,‘千万不要损阴德,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后做人做事,要坚守诚信,多为他人着想。同时还要多做善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用善举来弥补之前的过错。只要你真心悔改,坚持行善,相信你的儿子会好起来,布庄的生意也会慢慢好起来的。”
陈守业把老道士的话牢牢记在心里,再次磕头道谢后,带着儿子回到了乌程县。回到家后,陈守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四处打听刘师傅和织工们的下落。他托了很多人,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得知刘师傅他们去了杭州府,在一家大布庄做工。陈守业立刻带五百两银子,赶往杭州府。
见到刘师傅后,陈守业先是诚恳地道歉,把自己后来的遭遇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然后把五百两银子递给刘师傅,说:“刘师傅,当初是我不对,失信于您,让您和织工们受苦了。这五百两银子,有当初欠您的二百两,剩下的三百两,就当是我给大家的补偿,求您一定要收下。”
刘师傅没想到陈守业会特意来找自己道歉,还带来了补偿,心里很是意外。他看着陈守业真诚的样子,叹了口气说:“陈老板,过去的事就过去了,你能有这份心,我很欣慰。银子我不能全收,当初欠的二百两我收下,剩下的三百两,你还是拿回去吧,给你儿子治病要紧。”
陈守业坚持要把五百两银子都留下,刘师傅没办法,只好收下了。他还告诉陈守业,小李因为母亲去世,一直很消沉,后来在大家的开导下,才慢慢走了出来。陈守业听了,心里稍微好受了一些,他拜托刘师傅把一百两银子转交给小李,算是自己的一点补偿。
从那以后,陈守业彻底改变了自己的行事风格。在生意上,他坚守诚信,不仅保证布料的质量,还经常给老顾客和穷苦人家让利;遇到合作的伙伴,他从不失信,总是按时付款,还会主动关心对方的困难,尽自己所能提供帮助。在生活中,他经常做善事:看到路边有乞讨的乞丐,他会给他们食物和银子;村里的孤寡老人生活困难,他会定期给他们送米。
陈守业的改变,大家都看在眼里。以前不怎么来布庄的老顾客,渐渐回来了;新顾客也越来越多,布庄的生意不仅恢复了往日的红火,还比以前做得更大了。更让陈守业高兴的是,在他开始做善事不久后,他的儿子陈天佑的病情竟然慢慢好转了。
有一天,苏州府大医馆的一位大夫路过乌程县,听说了陈守业的善举和他儿子的病情,特意来看望陈天佑。大夫给陈天佑诊脉后,惊讶地说:“真是奇迹啊!令郎的脉象比以前平稳多了,只要再好好调理一段时间,应该就能痊愈了。”陈守业听了,激动得热泪盈眶。他知道,这都是自己改过自新、积德行善带来的福报。
几年后,陈天佑的病彻底痊愈了。他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心地善良,乐于助人,读书也十分刻苦。后来,陈天佑考上了功名,被任命为乌程县的县令。在任期间,他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经常帮助百姓解决困难,还大力推广善事,鼓励大家积德行善,深受百姓的爱戴。
陈守业的布庄也越做越大,成为了乌程县乃至湖州府有名的布庄。他并没有因为生意红火而骄傲自满,反而更加注重积德行善。陈守业还经常给家人和布庄的伙计讲自己以前损阴德、招致灾祸,后来改过自新、积德补过的经历,告诫他们:“人生在世,千万不要损阴德。
有时候,我们不经意的一个举动,就可能在损阴德;发现自己有损阴德的行为,要及时改正;没有的话,也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做损阴德的事。只有这样,才能福报绵延,家庭和睦,日子才能越过越好。”
陈守业活到了九十多岁,临终前,他把儿子和孙子叫到身边,说:“我这一辈子,曾经因为无知和贪念,损了阴德,招致了灾祸,幸好后来及时悔改,通过做善事弥补了过错。你们要记住,‘莫损阴德,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句话,不仅要自己做到,还要传给子孙后代。只有世代积德行善,咱们陈家才能一直兴旺下去。”
陈家也因此福报绵延,世代兴旺,成为了乌程县有名的 “善德之家”。陈守业的故事,也在乌程县代代相传,人们常常拿他的经历来教育子女,告诫他们:人生千万不要损阴德,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才能让家族长久兴旺。
大家如果还有别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和讨论,同时也欢迎收藏和转发。(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