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为何站上4000点后又掉下来#今日,上证指数在指标股推动下,一度冲上4000点,然而却很快失守跌下,这一方面是周线缺口回压,另一方面与今日亏损新股扎堆泡沫上市,形成的风险担忧密切相关。

科创板三只亏损类个股上市
很显然,亏损新股扎堆上市现象确实值得市场高度警惕。从N奕材-U、N禾元-U到N必贝特-U,这些尚未实现营收却已亏损上亿的企业在科创板获得高估值并受到资金追捧,反映出当前市场存在的结构性风险或累积性风险。这种现象背后涉及多层次的市场机制问题,需要市场规则、投资者和市场主体共同反思。

亏损股N禾元-U上市首日形成市梦率
从制度层面看,科创板差异化的上市标准本意是支持科技创新,但"市值+研发"的第五套标准在实践中可能被滥用。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本身是资本市场包容性的体现,但若缺乏配套的约束机制,就容易演变为估值泡沫的温床。寒武纪的案例已经证明,持续亏损却维持高估值的企业最终需要市场来消化代价,其股价从最高点297元跌至不足50元的过程,就是估值回归理性的残酷写照。后业业绩上涨,但质问声也不小,是否有关联交易的业绩?

业绩连续四年亏损的N奕材-U
市场交易机制方面,新股前五日不设涨跌幅限制的设计,在流动性驱动下容易形成非理性波动。数据显示,2023年科创板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涨幅达187%,但三个月后破发率超过40%,这种"上市即巅峰"的现象消耗了大量市场流动性。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机构利用融券机制在上市首日推行与所有股票交易涨跌幅不同的交易规则,则相关利益机构进行对冲交易,客观上造成了散户与机构之间的不公平博弈。
从企业质量角度观察,这些亏损新股存在明显的"三重依赖"特征:依赖持续融资维持研发投入、依赖政府补助填补利润缺口、依赖概念炒作维持估值。以某生物制药企业为例,其招股书显示在研产品尚处临床前阶段,却给出超百亿估值,这种将未来商业化前景过度资本化的做法,本质上是对风险定价机制的扭曲。
监管层面需要完善三方面机制:一是建立更严格的前端审核,对采用第五套标准的企业增加商业化可行性论证要求;二是优化交易制度,可考虑对新股上市首日实施"冷静期"机制;三是强化信息披露,要求未盈利企业定期披露现金流预警指标。另一方面重中这中,就是所有股票包括新股上市要遵循一致的涨跌幅限制。上交所已开始对特殊表决权企业加强监管,这种审慎态度应扩展到所有未盈利上市公司,然而,推行所有股票对等、统一的交易规则更为迫切,不能因新而给予特殊化与区别化的非对等交易涨跌幅。

对投资者而言,需要建立新的估值认知体系。传统PE估值法失效的情况下,应更多关注企业的自由现金流、研发管线成熟度、技术壁垒等实质性指标。数据显示,科创板开板以来累计上市企业中,持续三年实现盈利增长的不足三成,这个数字警示投资者不能盲目相信"亏损即成长"的逻辑。
中长期来看,这种亏损股扎堆上市的现象可能带来三大风险:一是消耗市场有限的资源配置空间,挤压优质企业融资机会;二是扭曲市场定价功能,导致资本错配;三是积累系统性风险,当流动性环境变化时可能引发剧烈调整。2018年港股生物科技板块的估值崩塌就是前车之鉴。
市场各方应该认识到,支持科技创新不等于纵容估值泡沫。健康的资本市场需要在新经济包容性与投资者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对于确实具备核心技术的企业,市场应给予耐心;但对于仅靠概念支撑估值的公司,则需要建立更有效的市场出清机制。只有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科创板才能真正成为培育科技领军企业的沃土。如果都是这样的交易规则或形成批量的泡沫风险,那么恐怕未来股票市场的回落甚至大幅回落将是可期的。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