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队长”天博探展:解读商代文物背后的“工匠精神”

#我的宝藏兴趣#8月22日晚间,备受期待的文物导赏活动——“殷墟大展抢先看:与考古队长一起探源华夏文明”在天津博物馆五楼展厅圆满结束,到场观众跟随殷商考古队原队长、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唐际根老师在展览筹备完成的第一时间走入“商邑百工——三千年前的中国制造”展厅,开启了一场跨越三千年的商文化之旅。


导赏现场

整场活动中,唐际根老师以丰富学识与考古工作阅历在展厅中为大家带来了一次抽丝剥茧的文物解读。从青铜器到骨器、玉器,主讲人通过不同器型以及器型上的纹饰深入解析了其中体现的商代人的工匠精神与先人的精神信仰,以一种宏大的文化视角,让大家重新认识了考古工作为我们还原商代文化做出的重要贡献。

唐老师首先通过解读甲骨文中“工”字的不同含义,点明了本次展览的主旨,即展现商代的工匠精神及其传承。尊、卣、方彝等不同青铜器具有不同的形制特征,均与其功能密切相关,可能用于盛放不同种类的酒,并用于不同场合。


在解读亚

铜方彝的纹饰含,唐老师指出该方彝的纹饰由主题花纹和背景花纹组成,主题花纹为龙和兽,背景花纹为云彩,可能表现的是在云中穿行的动物,即来自天上的神物,这体现了商代先民的思想和精神信仰。

木井架的出土体现了商代木作手工业的高度发达,同时从商代水井复原场景中可看到,商代先民对于生活用水十分讲究,水井中的石块可起到过滤井水的作用。

商代手工业主要包括制陶、制骨、铸铜、制玉几个方面。在商代,骨料是较为容易取得的原材料,同时更易加工,因此在殷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骨质器物,例如骨笄。商代先民制玉主要依靠解玉砂,有的玉料是商代先民开采的,有的则是商代之前的玉料即“遗玉”;因为玉料硬度较高、制作难度较大,所以商代的玉器往往是等级较高的器物,多用于非常隆重的场合。唐老师指出,陶器是考古工作者最为熟悉的一类器物,对于考古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殷墟出土了大量的陶器,诸如陶鬲、陶豆、陶罍、陶罐等,都有不同的功能。





亚长牛尊是本次展览的重磅展品,唐老师也对它进行了十分细致的解读。他认为牛尊的原型应是圣水牛,在甲骨文中被称为“兕”,是未被驯化的野生动物,对于商代先民来说可能具有神意含义;牛尊应是用于盛酒的容器,背部有盖,配合勺使用,可将酒舀出,所盛的酒应为鬯酒;牛尊纹饰精美繁缛,主要为龙纹,与牛尊原型圣水牛一样,都是神异动物,因此该件牛尊应是在隆重场合用于祭祀祖先的礼器。

主讲人重点讲述了祼祭,这也是本次展览对学界前沿研究成果的展现。祼祭是商代一种非常重要的祭祀活动,是将鬯酒胜于觚中,配合使用玉柄形器,以完成祭祀。近年来,随着新考古材料的不断发现,学界逐渐确认,玉柄形器应称为“瓒”,觚应称为“同”。

对于展厅文物的陈列,主讲人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他强调不同种类青铜器的组合搭配问题。例如在商代墓葬中,觚和爵往往一同出土,搭配使用以饮酒;卣和觯也是搭配使用的酒器组合;罍、盉、斝则是用以调酒和饮酒的组合。弄清组合搭配问题对研究商代青铜器和展品陈列具有重要意义。

在展厅最后一个单元“车马交通”中,唐老师指出马车是最能代表商代手工业发展水平的器物,因为它融合了木作、铸铜等多种手工业门类,同时还涉及牲畜饲养、驾车技术等,能够充分展示商代工匠精神;同时着重解释了弓形器的功用,从其形制结构分析,应是挂缰绳的器具,便于驾车之人解放双手。

许多观众表示这是第一次参加天博夜场活动,精彩程度超乎想象。安静的观展氛围、远道而来的国宝重器、高水平的专家解读,对博物馆迷来说实在是太幸福了!希望天博今后多组织这样的高端导赏活动,满足大家高涨的观展热情。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5

标签:历史   商代   工匠   队长   文物   精神   先民   纹饰   组合   手工业   老师   器物   青铜器   殷墟   花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