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赵本山17年后,41岁的“王小蒙”王亚彬,已经走上另一条大道

曾经在《乡爱》里扮演“王小蒙”的那个女孩,如今已不再是荧幕里那个白白净净、手握豆腐刀的农村媳妇。

她站在国家剧院的聚光灯下,身着素衣、赤脚舞动,一身力与美交织的线条,在舞台上挥洒出17年间最赤诚的热爱和倔强。

41岁的王亚彬已经从“小蒙”的标签里走出来太久太久,但观众们一提起她,总还是先想到那个清秀安静的东北姑娘。

而她早已换了一种活法——不再迎合,不再沉溺,只为舞而活。

在那个“东北味儿十足”的年代,想从一众二人转演员中拿到《乡爱》的角色,并非易事。

偏偏王亚彬这位来自天津、性格内敛的姑娘,被赵本山选中成了“王小蒙”不二人选。

那时的选角标准颇有点“一言堂”味道,要么口音到位,要么表情到位,最好还能自带喜感。

但王亚彬安静、干净、不油腻,浑身透着一股与喜剧格格不入的舞者气质。

赵本山的评价倒是精准:她不像个演员,像是真的“王小蒙”。

就是这种“不像”,反而成就了她——那段时间,只要一打开电视,观众都能看到她在豆腐坊里忙前忙后,脸上一副勤劳贤惠写满日常。

当时业内几乎断言,她的未来无非两种走向:一种是签入赵家班,年年出演续集,顺利成长为铁打的“村姑一姐”;

另一种是利用“王小蒙”热度,转型接更多的都市剧、婆媳剧,快速完成从农村偶像到全国媳妇的升级。

但就在剧集大火、续作筹备如火如荼时,王亚彬却转身远走英国,跑去艺术节演话剧。

而她要演的,不是轻松的小品段子,而是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

别说热搜了,连很多观众都懵了:这个“乡村媳妇”突然变成了“英伦贵女”,还搞起了戏剧实验?

但王亚彬并没有解释,也没回头。

能为一部剧目放弃热播剧、能为一个灵感跑到国外培训、能为一场演出自己卖票,她愿意做这些看上去“赔本”的事。

那年她26岁,别人都在赶综艺、冲流量、接代言,她却一个人顶着组建舞团的压力,筹备起自己的作品展演。

这听起来像是学生社团的年度活动,其实却是她用脚踏实地方式经营出的舞台品牌。

她把中国传统意象揉进当代舞,把现代都市女性的挣扎编进身体语言,每一部作品都像是在舞台上完成一次“自我解剖”。

团队没有明星、没有IP,也没有爆款剧助力,有的只是几位熬夜编舞的老朋友和一个倔到不肯让步的主创。

每次筹备新剧时,王亚彬都像一个“舞台农民”,从剧本、排练、灯光、音乐到演出营销,事无巨细统统过一遍。

她成立工作室从没停过产出,一年一部新作,每个标题都文艺到骨头里去,但内容绝不是空洞装饰。

像《青衣》,便是她根据毕飞宇的小说改编,用京剧的身段加现代舞的节奏表达角色的挣扎与执念。

为了演好“青衣”,她拜访戏曲名家,从零开始学习程派程式动作。

别人学身段是为了考试,她学身段是为了在舞台上“说话”。

这份苦练不是作秀,而是要用身体代替语言,把传统的沉重和现代的焦虑,一股脑儿舞出来。

靠这部剧,她站上了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大舞台,也走到了以色列国家歌剧院,完成了她艺术上的一次“出口创汇”。

观众不再提“王小蒙”,他们记住了一个能用舞姿讲故事的王亚彬,一个用动作表达哲学的中国女人。

而这些作品,不是被刷上短视频热榜的爆款,也不是靠粉丝应援撑起票房的现象级。

她的演出,每一场都像一次试炼,票卖得动靠口碑,观众愿不愿坐满取决于作品本身。

舞者的生命,在于持续起舞,而非短暂辉煌,王亚彬显然深谙此道。

从演员到编舞,从春晚到小剧场,她不是走主流不欢迎的“艺术逃兵”,而是另起炉灶的“倔强匠人”。

人们或许会在剧场外忘记她的名字,却不会忘记那个舞台上,一次次用力旋转、跌倒再起的身影。

没有滤镜、没有特效,有的只是汗水打湿的练功服和一颗想跳到老的心。

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王亚彬既不靠综艺撬热度,也没有镀过“海外留学”的金。

却成了英国国家芭蕾舞团历史上第一个受邀的中国编舞,还让作品拿到了“奥利弗奖提名”这种专业圈顶配荣誉。

从9岁那年考进北舞附中,她就明白一个舞者的“社交座次”——不是看谁笑得甜,而是看你站在哪个把杆边上。

初到排练厅,她的位置靠边靠角,贴近墙壁,常常脚一歪就被地板缝隙的木刺扎个正着。

可她也没换地方,只是咬着牙告诉自己:多跳三遍,迟早能往中间挪。

从桃李杯全国金奖到央视舞蹈大赛拿奖,再到张艺谋钦点她为《十面埋伏》中章子怡的舞替,她一次次地用“结果”对抗了“出身”。

后来又登上春晚五次当领舞,光这一点,就够无数舞者羡慕一辈子。

可她知道跳得好,不等于活得好。

在北京,她买了套不到90平的小房子,一边还贷一边租剧场,排舞筹资自己来,连灯光道具都得提前规划成本。

她的财务表上,几乎每一笔支出都和“舞台”挂钩,每一个日常都写着“自负盈亏”。

说她是“理想主义者”,还不够贴切。

她曾在平安夜自己给脚踝复位,那一声“咔哒”是她给舞台的“投名状”——痛归痛,但不允许耽误舞台。

而她之所以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不是“不合群”,是太知道自己不想凑哪个热闹。

如果上综艺只是为了露脸,不如省下这时间多排几节课;如果接热剧只是为了站个卡司,不如安安心心打磨一部属于自己的作品。

因为她深知舞蹈这门艺术,需要一批“赔本赚热爱”的人,才能活下去。

这份“赔本热爱”早已化作一出出舞台作品的落地演出。

没有流量为她引流、没有资本为她兜底,每一次演出都像在“孤岛上点灯”。

影视她也拍过,合作过郑云龙、袁弘这些人气演员,也为《弗兰肯斯坦》《暴风雨》这些老派经典担任过编舞。

可相比于荧幕曝光率,她更在乎作品的“沉淀值”。

哪怕是做丝绸之路的文化采风,她都愿意带着团队一站站走访、采景、体验,只为找到一个能真正说服自己、也打动观众的舞蹈视角。

不讲情怀、不玩人设、不炒感情线,社交平台上更多是她练功录像、演出日常和排练点滴。

她的舞台没有宏大背景布,也没有密集爆点,但每一次演出都像在邀请观众重新定义“舞蹈的意义”。

不是那种“半小时快闪”的刺激消费,而是安安静静沉下心来看完的深度体验。

她没想做明星,她一直只是个舞者,只是这个“舞者”有些不一样。

结语

当所有人都在讨论“流量红利”时,她选择相信“舞蹈诚意”。

如今的你,是否还记得当年那个“卖豆腐的姑娘”?或者,你是否愿意重新认识一个在舞台上跳了17年的王亚彬?

参考资料

王亚彬感谢《乡村爱情》 谈“小蒙”离开的日子.搜狐网 [引用日期2015-11-4]

王小蒙的选择:舞蹈仍是最爱(图).北方网.2012-04-14 [引用日期2015-11-04]

心无旁骛、舞以赤诚:努力将更好更多的作品献给更广阔的观众——专访青年舞蹈家王亚彬.中国文艺网 [引用日期2024-09-09]

这位获奖无数的舞蹈家,为什么很少上综艺,辞演爆款连续剧?.上观新闻 [引用日期2024-09-08]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1

标签:娱乐   年后   大道   赵本山   王亚彬   观众   舞台   作品   演出   舞蹈   身段   排练   演员   综艺   日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