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江阴的红豆村。红豆是南方的植物,最北就种到江阴,从江阴分出来的红豆种到了常熟。
江阴红豆村的这棵红豆树已经有一千五百零三年的历史了,它是在公元五百二十二年,由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手植的。那年萧统二十二岁,放在现在,他的年龄是刚刚大学毕业,他在这里兴修水利,主持编选《昭明文选》,开创了一种体制,《昭明文选》的历史价值是很高的。萧统在这里还收获了爱情,爱上了一个村姑,两情相悦,但是有缘无分,后来两个人没成,他手植了一颗红豆树,生长到今天。这也是江南文脉的标志,江阴的顾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了,在周边也挖掘出来了很多七千年、八千年一直到九千年的良渚文化遗址,所以它是有实物的。
昭明太子才华横溢,深得民心,但是很可惜,三十岁时,在皇宫里赏荷花不小心掉到水里,大腿被划了一个口子,后来很快就去世了。但在民间大家一直在纪念他,特别是红豆树,也寄托了大家对昭明太子的怀念。
这里贴了很多金榜题名的祈福红带,昭明太子传说也是文曲星转世,毕竟他编的《昭明文选》还是很有名的,所以很多学子就慕名而来,在这里系个红丝带祈求能够金榜题名。
红豆树也是在文化史上很重要的实物的传递。在明朝末年柳如是从这里接了一棵小树,在隔壁的常熟的拂水山庄里面把树种在那边了,这个山庄从此也叫红豆山庄。在民国的时候有人在那边捡了一颗红豆寄给了当时的国学大师陈寅恪,陈寅恪看了红豆,就发愿写了一本叫《柳如是别传》,分析了明朝末年国家兴亡,也分析了南明的悲壮的历史。当时民国有一个说法叫“勿复南明旧事”,就是不要搞窝里斗,要一致抗日。所以红豆又跟民族复兴、抗战连上了,所以中国为什么能够几起几落?能够复兴?就是这种文脉的传承。《昭明文选》是文字流传下来的,但是更可喜的是能够看到这种实物传递下来的活的历史。
这颗红豆树到今天二零二五年的三月十一号,树龄整整一千五百零三年了,明天也是植树节,也是孙中山先生去世一百周年,当时他主张的就是民族复兴,一贯也是主张文化复兴。所以我们来看这种文化的古迹,发思古之幽情,很欣喜现在中华文化的复兴到了一个新的时代,有机会大家一定要来看一下无锡市江阴顾山镇的红豆村红豆院,现在把它已经圈起来了。但圈起来很讲究的,还很讲究的,有漏窗。从环境上来讲,假如把墙围死是不利于这棵树的生长,但是又为了保护要把它圈起来,怎么办?做这种传统的可以通风的窗,既保护了树,又可以让空气流通,我觉得保护的措施做的是非常好的。
更新时间:2025-04-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