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国之土地也!”——郑成功,1661年。
“郑经乃中国之人,台湾乃中国之土!”——康熙帝,1680年。
相隔二十年,两位隔世的满汉对手,却说出了同样斩钉截铁的话,都表达统一祖国大业的决心!

202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80周年之际,伴随着易烊千玺饰演的康熙皇帝相继亮相,电影《澎湖海战》预告片的发布,一场关于“谁才是统一台湾最大功臣”的争论在网络上掀起波澜。
一些网友在网络上高呼“郑成功是民族英雄”,也有网友根据影片聚焦于1683年彭海海战的战事,强调“抛弃满汉对立,康熙帝才是完成国家统一的关键人物。
实际上,这场跨越三百多年的争论,不仅关乎历史评价,更触及中华民族对“统一”与“主权”的深层认知。只要我们拨开历史迷雾,以真实史料为依据,就会发现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康熙统一台湾并非二元对立,都是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壮举!
电影《澎湖海战》将镜头对准1683年的台海风云,这一段历史背后,是清朝朝廷长达22年统一台湾,为海峡两岸统一的努力。

事实上,从康熙元年开始,清朝朝廷曾经十一次与盘踞在台湾的明郑集团谈判,却因为明郑集团独立分裂台湾的诉求,最终谈判失败。郑经作为明郑集团最高首脑,违背了父亲郑成功反清复明的斗志,欲台湾独立,如对清朝廷谈判的条件,就是“照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将台湾视作独立于中国之外,与朝鲜一样的藩属国。
面对这一种妄想分裂和割据国土的主张,立即遭到康熙大帝的断然驳斥:
“郑经乃中国之人,台湾乃中国之土”。

如影片剧情呈现,当时台湾的明郑政权陷入了分裂的乱局之中。1681 年,明郑政权的权臣冯锡范、刘国轩发动政变,弑杀合法继承人郑克臧,挟立 12 岁的郑经二儿子——郑克塽为傀儡,公然推行 “分疆裂土以武谋独” 的政策,不仅长期袭扰我国东南沿海,更拒绝清廷多次招抚,欲想分裂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关系,成为与朝鲜一样有主权的藩属国。
对此,大清统一中国的决心已定。当清朝把最后的南明反清势力剿灭,以及平定清初吴三桂的三藩之乱后,终于能腾出手来解决台湾的海疆问题。
康熙在朝廷上听取大臣的意见之后,力排众议,决定启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赋予 “专征之权”,平定台湾剿灭分裂势力的决战才终于拉开序幕。

于是,在1683 年六月十四日,清军大将施琅率领 2 万官兵、200 多艘战船从铜山出发,在澎湖与明郑水师展开七日激战。施琅巧妙借用六月的台风风向,突袭明郑水师,最终击毙郑军12000人,俘5000余人。击毁、缴获战船190余艘,攻克澎湖这一台湾门户。
需要强调,取得澎海战役胜利之后,对明郑集团反清的抵抗分子,康熙并未延续 “斩尽杀绝” 的路子,反而颁布招抚的诏书:
“从前抗违之罪,尽行赦免,仍从优叙录”。
康熙的恩威恩威并施的策略,最终促成郑克塽1683年9月率领部下投降,接受招安。康熙皇帝在收到施琅《恭陈台湾弃留疏》后,明确表态:
“台湾弃取,所关甚大。弃而不守,尤为不可。”

这句话就是表明台湾战略意义的重要性。康熙就是听取了施琅的建议,把台湾纳入中央朝廷的管辖范围。在1684 年,清廷在台湾设府,下辖诸罗、台湾、凤山三县,隶属福建省,驻兵万人防守,彻底将台湾纳入中央政府行政体系,正如《清圣祖实录》所评:“台湾平,则海疆宁”。
值得注意的是,施琅在攻克澎湖后,抛弃了郑成功对杀父亲和弟弟的家仇,禁止士兵报复,亲自在台湾祭拜郑成功庙宇,称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忠君爱国”的行为,流露对他的尊重。
清朝朝廷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派遣驻军,推行垦殖,促进了台湾与大陆的一体化进程,这对中国近代疆域,以及台湾与大陆的融合是至关重要的。

当网友们为电影中的康熙平定台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壮举喝彩,更不应该忘却二十一年前,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奠基之功。
郑成功收复台湾,也要追溯到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在台南建立赤嵌城与热兰遮城,对台湾民众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奴役台湾民众。
根据《被忽视的福摩萨》记载,荷兰殖民者对台湾强征“人头税”,规定每户每年需缴纳12荷兰盾,如果无法缴纳,全家沦为奴隶。于是,台湾民众在荷兰殖民者的高压统治和压迫下,苦不堪言,直至1661年郑成功率军东征。

当时中国处在清初,在1650年代末,清军通过一番武力征服,基本控制中国大陆,作为明朝反清势力的郑成功,在金门、厦门的基地腹背受敌。尤其清朝朝廷实施的“迁界令”(1661年),强制沿海居民内迁30里,断绝郑氏集团的物资补给和兵源。
于是,郑成功的军队急需跳出包围圈,寻找可攻可守的新基地,自然就把目光投向了台湾。
郑成功的军队集团,一直依赖海上贸易维持军费,台湾地理特征是四面环海,易守难攻,再加上位于中国—日本—东南亚贸易航线的枢纽。再加上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早已在台湾建立贸易网络。收复台湾可恢复对丝、瓷、砂糖等商品的控制,避免被清廷扼杀。

同时,郑成功受南明隆武帝赐姓“朱”,被尊为“国姓爷”。如果收复被荷兰外族占据的台湾,可彰显“驱逐夷狄”的政治正当性,也可以结束荷兰殖民者对台湾民众的殖民暴行统治。于是,他在回复《致荷兰总督招降书》中强调:“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可以看到把荷兰殖民者定义为非法侵占者。
在出征之前,郑成功发表出师誓言:“荷兰人只是借居,自应归还原主。”此言激发台湾民众共鸣。当时,福建沿海的百姓主动为郑军提供荷兰军备的部署图,甚至有壮士薛良为传递情报跳城牺牲。
于是,1661年4月,郑成功亲率两万五千大军、数百艘战船,从金门料罗湾出发,向台湾进军。郑成功选择农历三月朔望大潮期出征,主要目的就是利用涨潮,借此避开荷兰人沉船封锁的鹿耳门水道,使载2.5万将士的200艘战船直抵禾寮港,此战术被后人评价为“以天时破地利,以智谋胜武力”。

在台湾登陆后,郑成功的水师迅速切断赤嵌城与热兰遮城的联系,形成围点打援之势。荷兰总督揆一凭借坚固城堡和先进火炮负隅顽抗,围城持续近九个月。但经过8个月围困和激战,最终令荷兰殖民者投降。
所以,当1662 年 2 月 1 日,荷兰殖民者揆一在投降书上签字,终结了荷兰殖民者对台湾 38 年的殖民统治结束,台湾重回到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行动,不仅是中国人,更是亚洲人民首次成功驱逐西方殖民者,从西方殖民者手中夺回领土的军事实践和重要案例,也是中国武装力量首次在国际法意义上的对外战争中取得胜利,比美国独立战争早117年。郑成功因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历史名人”,其收复台湾的壮举被写入《中国通史》明史卷。

但需要注意,就是此时的“收复”,并非是指从清朝手中夺回,却是从西方殖民者手中夺回领土,使台湾纳为了中国的领土,恢复了中国对台湾的实际控制权。之后,郑氏政权盘踞在台湾,本质也是从中国领土分裂的割据政权,并没接受清朝朝廷的管辖。
所以,郑成功收复台湾不仅是军事行动,更带有强烈的政治象征意义——以明朝遗臣自居,试图在东南沿海建立抗清基地。
更重要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并未将台湾视作为逃亡的据点,却是积极推动台湾与大陆的交流和融合,乃是捍卫中国领土完整的决心。如郑成功在台湾建立“东都明京”,设 “承天府”,沿用明朝官职,迁徙数万大陆民众开垦荒地,设承天府,推行屯田、兴办教育,将大陆中原的文教制度与政治制度都移植到宝岛,开启汉人在台的系统治理,以及奠定台湾汉人社会的基础。

因此,如果没有郑成功从殖民者手中夺回领土,便无后来康熙统一的基础。
电影《澎湖海战》的上映,使得网友们对郑成功和康熙在台湾回归中国贡献上,一直争论不断。
支持郑成功的明粉们认为,如果没有郑成功,台湾早就成荷兰殖民地了!他是民族英雄,比清军和康熙更值得尊敬!
但是,支持康熙派和清粉们却反驳:

事实上,郑成功收复台湾,一直被民众视为“古代民族英雄”对待,在厦门有郑成功纪念馆,大陆多地立有雕像……
清朝的康熙,由于奠定现代中国版图基础,被誉为“千古一帝”。
所以,我们必需厘清两个概念:“收复”强调的是驱逐外来侵略者,恢复中华主权;“统一”强调的是结束分裂状态,实现中央集权治理。
为此,电影《澎湖海战》中,用 “还天下一个圆满” 的台词,乃是对这一场战事意义的经典概括,更是对康熙 “统一” 功绩的高度赞许!因此康熙解决的不是 “台湾是谁的领土” 问题,而是 “如何让台湾融入国家治理体系” 的问题,使台湾真正实现与大陆融合,这是维护海峡两岸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关键一步。

郑成功收复台湾伟大的功绩在于,在明末清初中原战乱频仍,荷兰殖民者趁机窃据台湾。就是郑成功以非凡的勇气,率领中国民众发动反殖民战争,才让这片领土重回中国版图,避免台湾沦为永久殖民地。
郑成功与他子孙建立的明郑政权,虽然才22年,却为台湾带来了汉人的农耕技术与儒家文化,奠定台湾汉人社会的基础,更种下了台湾与大陆血脉相连的种子。
康熙使台湾回归的功劳在于,府置县的决策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将台湾正式纳入中央行政体系,让台湾从 “地方割据势力管辖地” 转变为 “中央直属行政区”,彻底终结了台湾与大陆的割裂状态,但这一切都建立在郑成功已驱逐荷兰殖民者的基础上。

可以说,在清初台湾问题上,郑成功是“开拓者”,康熙是“巩固者”,二人共同完成了台湾与中国大陆的重新整合。没有郑成功的复土之功,康熙的统一便失去了前提;没有康熙的统一之举,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成果难以巩固。
所以,郑成功和康熙虽然属于两个不同时代,却有着共同行动的核心指向:台湾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维护国家统一是必然选择。
下图就是郑成功和康熙在台湾上的比较

台湾属于中国领土的法理根基,早在清初郑成功驱荷、康熙建制时就已筑牢。1945年台湾的光复,就是对统一精神传承的接力——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统一从来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志,这一事实不因政权更迭而改变。

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我们既要铭记郑成功对台湾“开辟荆榛逐荷夷”的壮志,也要弘扬康熙对台湾“海隅久念苍生困”的担当,共同守护来之不易的统一。
今天,我们回顾清初台湾统一的历史,最重要不是争论“功劳归属”的问题,应该去赞颂那些为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做出贡献的所有人,以及展望未来两岸关系能够和平解决!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