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手斧沉浮记
一一中国河西走廊发现
迄今史前最大阿舍利手斧
(宁夏)周兴华
(四)
重型石器分布带源远流长
宁夏地属青藏高原东缘,是河西走廊的东大门。
2024年我在河西野外发现的长57.2厘米的全球史前最大阿舍利手斧与长流水遗址出土的重型石器一脉相承,进一步证明宁夏及大西北地区在旧石器早期就有人类活动,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研究2024年以河西野外发现的长57.2厘米的全球史前最大阿舍利手斧为代表的众多手斧,其两面打制的对称性、刃缘修整水平与非洲、欧洲同类器物相当,直接推翻了统治考古界半个世纪的“莫维斯线理论”关于中国等东亚地区属于没有阿舍利手斧的“落后文化圈”论断,推翻了部分学者认为秦岭和淮河以北的大西北地区没有阿舍利手斧等重型石器的论断。
河西重型石器分布带源远流长。《山海经·西次三经》记载的崇吾之山以西至玉门关的10座大山(包括沙山)、10条水道与今河西走廊的山川地貌极其相似,尤其是西次三经记载的丹水、觀水、桃水与今河西走廊的山丹河、观山河、讨赖河在水系发源、分布、流向上一致,在地理名称上有渊源关系。由此可证,《山海经·西次三经》记载的古代山河应是今河西走廊的山川地貌(以下所及《西次三经》各山地望均见2013年周兴华著《大漠边关访古》“丝路河山”栏目相关考证)。
《山海经·西次三经》共记载了崇吾之山以西的二十三座大山,其中因炎黄古族的先世、炎黄古帝及其后裔在这一带的活动而名扬后世的神山圣地很多,如:
第一座是崇吾之山(今宁夏中卫香山)。该山是“帝之搏獸之丘”,这里的“帝”通指炎帝、黄帝,“搏獸”指狩猎。崇吾山是炎帝、黄帝采集和狩猎的神山。炎帝、黄帝并称为中华始祖,距今6000年~5500年。
第三座是不周之山(今甘肃天祝乌鞘岭)。该山因共工与颛顼争帝怒而触之名扬后世。《山海经·海内经》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赤水为昆仑所出诸水之一,这里是炎帝族系的原居地,共工是炎帝后裔。《淮南子·天文训》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共工、颛顼均属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列。不周之山在河西走廊东端,是共工与颛顼争帝的战场,也是共工与颛顼族系的故乡。
第四座是峚山(今甘肃张掖市祁连山冷龙岭)。该山盛产珍品奇物,是供应黄帝饮食的宝山,黄帝祭祀天地鬼神的供品也采自此山。峚山“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澤”。 丹水即今流经张掖市的山丹河。 稷澤,郭璞注说:后稷神所憑,因名云。《海内西经》载:后稷之葬,山水環之。
……
藏学大家任乃强先生说:《西次三经》有崇吾之山至翼望之山凡二十三山六千七百四十四里,全在河西徼外。其路线与周穆王西巡至西王母国路线相当。
从《山海经·西次三经》的记载地域看,《西次三经》凡二十三山,其中有11座大山都留下了炎帝、黄帝及其先祖时代的踪迹、史事及深远影响。这11座大山分布在西起今新疆昆仑山脉西段、阿尔金山,中经青海、甘肃祁连山脉,沿河西走廊,东达黄河之滨的宁夏香山,绵延近3000公里。
以上说明早期人类的繁衍生息及其文化的发源,都出现在最早露出海面且适宜人类生存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就是华夏人类先祖繁衍生息的最早落脚处,也是炎黄文化的最早发祥地。
走在河西走廊重型石器分布带上
走在河西走廊重型石器分布带上
正面:长16厘米,宽10.6厘米,厚5.2厘米,重1325克
背面
正面:长14厘米,宽11.3厘米,厚7厘米,重972克
背面
正面:长9.3厘米,宽10.1厘米,厚6.2厘米,重807.2克
背面
正面
背面
砂岩巨形手斧通长25.1厘米,宽11.6厘米,厚8.3厘米,重3306克
青藏高原东缘宁夏中卫长流水沙漠戈壁重型石器
阿拉善左旗荒漠地表重型石器
阿拉善左旗荒漠地表重型石器
阿拉善左旗奇石
(转载请署名原作者及来源)
更新时间:2025-04-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