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将军张震东的“宝应望直港情缘”

开国将军张震东的“宝应情缘”

一座墓碑,揭秘一段鲜为人知故事

清明前夕,宝应县望直港镇张楼村公墓来了一群特殊的扫墓人,在一个不起眼的墓碑前献上鲜花,伫立良久。这个墓里葬的是谁呢?村里不少老人都晓得这里安葬着一位大干部的母亲,具体是谁,几乎很少有人知道。

72岁的张楼村村民张宏华是少有的知情人之一,因为他和墓主人一家有着亲戚关系,他说,这里安葬的是共和国开国将军张震东的母亲,前来祭奠的,是开国将军张震东的第七个儿子张胜平一家。每年清明,张震东将军的后人都会从各地赶来,祭扫他们的祖母,却从来不打扰镇村干部。

战功赫赫的开国将军张震东的母亲为什么会葬在宝应张楼村?带着这个疑问,3月28日,我和望直港乡贤、泰州市医药高新区作协主席陈林,宝应县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县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何洪,宝应县博物馆党支部副书记唐华荣一行,在张楼村党支部副书记胡鹏、村民张宏华的陪同下,前往盱眙县,采访张震东将军的儿子,原江苏省人事厅军官转业安置处处长、省军转办主任张胜平。

今年75岁的张胜平老人性格爽朗,有着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随着他的叙述,将军母亲墓碑的来龙去脉渐趋清晰,揭秘出一段鲜为人知的红色故事。

张震东将军

张震东将军原名张福前,安徽六安人。自小家庭贫寒,童年随母亲乞讨,后给地主放牛。1927年参加农民暴动,1928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2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任红二十八军第八十二师副师长。1934年11月随军长征到达陕北,1936年任陕北补充师师长。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副参谋长、抗日挺进支队参谋长、司令员,江南指挥部苏皖支队参谋长,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参谋长,新四军第一师第三旅参谋长,苏中军区第四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率部参加开辟巩固发展苏中抗日根据地的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苏中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苏中野战军第一师第一旅旅长,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十师师长,苏北军区第九军分区司令员。1949年2月任苏北军区司令员,率部参加解放华东的多次重要战役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震东将军先后任苏北军区司令员、安徽省军区第二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参加革命后,由于长期征战,张震东将军与母亲失去了联系。建国前才辗转托人找到了已经沦为乞丐的母亲。其时,张震东担任苏北军区司令员,苏北地区残存着不少国民党溃军和土匪武装,剿匪任务繁重而严峻。因为无法照料母亲,张震东将军遂将母亲送到妻子的家乡,由妻子的娘家亲戚帮助照料母亲。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意外地得知,原来张震东将军的妻子高英就是宝应县望直港镇张楼村人。从水乡宝应走出的高英亦有着不凡的革命履历,1938年她只身南下谋生,受革命浪潮的影响,同年9月,她参加了管文蔚领导的江南抗日义勇挺进纵队军,193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新四军苏皖支队卫生员、班长,新四军一师三旅炸弹厂指导员,一师师部门诊所所长、招待所党支部书记,苏北军区招待所所长等职。

征战苏中,再现开国将军戎马生涯

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宝应,曾一度是新四军苏中根据地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指挥中心,被誉为“苏中地区革命摇篮”,陈毅、粟裕、叶飞、陈丕显、管文蔚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留下了丰厚的红色历史资源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一大批开国高级将领的光辉革命历程,铸就一座座巍峨的历史丰碑,凝结成永不磨灭的精神和信念,生生不息,世代相传。

张震东将军在苏中地区征战的时间长达10多年之久,参加过黄桥、郭村、掘港、车桥、南坎等多场战役,立下了显赫战功。

1942年张震东将军缴获的日本战刀留影

经查证史料,张震东将军在苏中地区参加过的战斗大大小小有上百次,10多次负伤,其中5次是重伤。在苏中地区波澜壮阔的抗敌斗争史上,留下了张震东将军骁勇征战、戎马生涯的壮丽篇章。

1939年9月,张震东奉命率部渡江北上苏北,并入陶勇领导的新四军苏皖支队,任支队参谋长。1940年9月,韩德勤兵分2路向黄桥进犯。三纵队主动攻打苏北重镇姜堰,激战中,张震东率部冲入顽军指挥部,全歼保安第九旅2000余人。10月,韩德勤部向黄桥发起猛烈进攻。面对数倍于已的敌人,张震东和陶勇司令员率部和顽军展开殊死搏斗,激战一昼夜,打退顽军多次进攻,取得了保卫黄桥战斗的胜利,歼灭顽军6000余人。1943年4月,日军调集第六十一师团,计1.5万多人分多路对苏中第四军分区进行全面“清乡”,陶勇、张震东采取内线与外线作战相结合的战法,指挥分区部分进行反“清乡”斗争,经历大小战斗42次,拔除伪军据点7处,拆毁封锁篱笆百余处,歼灭日军2400余人。

1944年3月,张震东任苏中四分区司令员。他根据新四军一师指示,组织七团采取“远程奔袭、多路猛插、先歼伪军、再歼日寇”的战法,袭击车桥镇,歼日伪军100多人。6月26日,张震东又组织特务团攻克日伪重要据点南坎镇,全歼日寇1个小队和伪军1个连。此战受到新四军第一师首长通令嘉奖。1946年5月,张震东任华中野战军第一师第一旅旅长。在著名的“七战七捷”中,第一旅于7月13日参加宣家堡战斗,协同第六师第三旅,全歼守敌3000余人。7月18日,张震东率部参加保卫如皋战斗,歼敌第二十六旅2300余人。8月3日,参加李堡战斗,协同兄弟部队,歼灭国民党军2500余人。

1938年在新四军挺进纵队。右一为张震东

1947年枣庄战役后,第一旅改为华东野战军第十师,张震东任师长,莱芜战役中,他协同兄弟部队激战3昼夜,全歼李佩洲集团7个师,仅十师就俘敌1.3万余人。1948年7月,张震东任苏中军区第九分区任司令员,他采取了“围城打援”的战术,二战黄(桥)泰(兴)路,歼灭增援黄桥之敌二三O师师部及2个团3000余人,其中生俘敌少将副师长苏桂卿以下2900余人。

值得一提的是,1940年10月,新四军东进开辟苏中四分区抗日根据地,12月,张震东将军指挥了著名的掘港保卫战,经过七天七夜的浴血奋战,取得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辉煌战绩。当地人民亲切地称赞他为“守门将军”。1984年4月张震东将军逝世,遵照他生前遗愿,他的骨灰安葬于如东,长眠于这片他曾经浴血奋战的红色故土。

水乡巾帼,陈毅牵线结为革命连理

张震东将军与高英的情缘,是陈毅元帅的牵线搭桥。高英,这位宝应张楼走出的的水乡妹子,身上流淌着宝应红色老区的血脉。1938年离开家乡,怀着满腔革命热情,参加了新四军苏皖支队,成为一名光荣的卫生员,其时,张震东将军任新四军苏皖支队参谋长。在陈毅的介绍下,张震东与高英相识相爱,在战场上举行了“秘密婚礼”,结成革命伴侣。此后的岁月里,高英一直追随张震东将军转战南北,他们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相濡以沫。在近60年的革命征途中,她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经受住了各种严峻考验。抗日战争时期,她坚持艰苦卓绝的敌后斗争,多次冒着生命危险,火线救助伤员。黄桥决战中,她带病坚持战斗,奋勇抢救受伤战士,精心护理伤员,受到部队首长的表彰。解放战争时期,她随部队转战南北,始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一心扑在革命事业上,由于她的出色表现,她先后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

张胜平说,母亲高英不仅是一个上过战场、立过功勋的巾帼英雄,她对革命的无比忠贞和大局意识,在新四军队伍里有口皆碑。在长期的军旅和革命生涯中,她对党忠诚,立场坚定,襟怀坦白,即使在逆境中也从未动摇革命信念,表现了共产党人坚强的党性,经受住了不同时期的各种考验。

1952年的夏天,一场席卷全军的“打虎”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张震东将军的秘书检举张震东在担任苏北军区司令员期间,存在贪污军费、违规使用公款等问题。这位战功赫赫的军区司令员,顿时陷入政治生涯上的危机。上级立即成立专案组,对张震东进行调查。虽然许多检举内容都缺乏确凿证据,但在当时“宁可信其有”的处理原则下,上级决定对张震东采取组织措施,他被调离了苏北军区司令员的岗位。知夫莫若妻,高英坚信丈夫的清白,坚信丈夫终有一天会沉冤昭雪。那段时间,高英的安慰和信任,成为张震东将军孤立无援中强大的支撑。

1957年张震东穿将军礼服与夫人高英合照

1953年底,有关部门重新审视张震东的案子。通过深入调查,发现很多检举内容纯属捏造。然而,即便真相开始明朗,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一旦被贴上标签,想要摘掉也不容易。在随后的军衔评定中,张震东也受到了影响。按照他的资历和贡献,本应授予中将军衔,但最终只被评为少将。

1954年开始,张震东被安排在安徽省军区担任第二副司令员,这一干,就是26年。1980年,张震东恢复了正军职待遇。1981年,组织上对他在“三反”运动中蒙受的不白之冤予以平反。1983年,中央军委批准张震东享受正兵团职待遇。此时的张震东将军,已经76岁,白头皓首,垂垂老矣。

在漫长的等待中,张震东将军和高英始终保持军人的本色,以共产党员的高度觉悟和姿态,正确对待组织上的决定。张震东将军晚年回忆这一段经历的时候,多次对子女说,你们的妈妈是了不起的,从来没有因为我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而有半点抱怨,我们在大半辈子的革命生涯中相濡以沫,互相安慰,互相勉励,生死不渝。部队的将士们对高英评价很高,她为人坦诚、性格爽朗,对待同志宽容厚道、助人为乐,从将军到士兵,从领导到群众,无不翘指称赞。

部队里流传着不少高英的感人事迹。有一次夜里,部队在茅山急行军,高英刚出生不久的三儿子发烧啼哭不停。为防止被敌人发现部队行踪,高英用手严实地捂着儿子的嘴不让他出声,儿子还是啼哭不止,她一狠心,悄悄地将儿子扔在路边的草丛里。后来细心的部队机关党委书记发现她的儿子没了,才知道原委,连忙派战士原路返回,找到了她的儿子。

在长期的战争环境下,张震东将军英勇善战,多次负伤。1943年,张震东在苏北与日伪军的一次浴血激战中,不顾粟裕同志的劝阻,坚决要到前沿阵地指挥战斗,结果被一颗子弹击中腿部。当时,高英一面要忙于照顾几个幼小的孩子,一面还要护理负伤的丈夫,为让丈夫尽快养好伤早日上战场,她自己啃萝卜条,把米面留给丈夫。

高英的政治觉悟和高风亮节,倍受新四军将士们的敬佩。1955年实行第一次军衔制度前,党中央号召女军人复员、转业离开部队,那次共有10万名女军人复员,解放军中的女军人数量从11万骤减至1万。作为高级将领的妻子,高英本可以随军在岗,但她主动响应号召,带头复转。当年的新四军老首长赞扬张震东同志的战功与高英同志的全力支持分不开,高度评价她在特殊岗位上对革命事业的贡献。

张宏华老人讲了一个高英不为人知的小事。有一年村里迁坟还田建公墓,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及至到张震东将军母亲的坟墓时,因为村里干部不太清楚这座坟的来历,只隐约知道墓主人与张宏华家有点亲戚关系,便委托张宏华父亲做作墓主人家的工作。张宏华说,姑妈(高英)一直不让他们告知将军母亲安葬在张楼村的事情,所以他们家谁也不敢张扬此事。高英得知村里要求迁坟的事,二话没说,全力配合村里顺利迁坟。

如果不是你们已经知道了这件事并且特地前来采访,我肯定是不会说出来的。张宏华老人笑着说。

张楼村胡鹏支书告诉我们,他也是刚刚知道将军母亲葬在村里的事,因为最近村里正好要对公墓进行升级改造,他想,村里总该和将军家的后人打个招呼,报告一下。

胡支书还拿出了村里升级公墓的规划图,虽然公墓的升级改造并不是因为张震东将军母亲葬在张楼而起,但无论如何,对于张震东将军和高英的家人来说,都是一个告慰。

两回张楼,烽火伉俪尽显家国情怀

张震东将军和妻子高英对宝应张楼有着很深的家乡情结,生前经常提到宝应的张楼村,一是感念张楼村民对母亲的照料。母亲在张楼村生活了近4年,那段艰苦的岁月里,是张楼村的村民们和亲戚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二是对张楼村抱有歉疚。1952年母亲去世,将军和夫人高英没能回张楼为母亲尽孝,是张楼村的村民们帮忖着安葬了母亲。他们一直觉得没为家乡张楼做过什么贡献。

张宏华老人回忆,将军母亲送来宝应,当时就寄住在自己家里,一直由张宏华的父亲照顾她的生活起居。姑父张震东和姑妈高英只来过两次张楼村,一次是1948年,张震东将军路过宝应时抽空来看了母亲,没有惊动当地政府。一次是1983年,那时张震东将军已患重病,心里仍牵挂着张楼。他对妻子高英说:我的时间不多了,想回老家看一看。在将军的心里,早已将张楼看做自己的故乡。

张宏华老人说,将军对宝应、对张楼是有特殊的感情的,解放后经常给他们家打电话,关切地询问他们家的生活境况、村里的发展情况,将军还用自己的积蓄给村里购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这可是当时村里及周边村的第一台手扶拖拉机。其实那时将军夫妇的经济也不宽裕,因为他们生养了10个孩子,家庭负担也很重。

20世纪50年代初,张震东将军全家合影

谈到张楼,张胜平回忆,父母生前一直牵挂着长眠于张楼的奶奶,时常惦念张楼村的乡亲们。父亲弥留之际,饱含深情地对子女们说:宝应是新四军的故乡,张楼是我们的家乡,你们的奶奶安葬在张楼村,以后你们要经常去看看她,去看看给予我们家帮助的张楼村乡亲们。

张震东将军和妻子高英在苏中地区南征北战的10多年里,有时也会路过宝应,但是在那个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他们的心中首先想到的是国家,是民族大义,根本无暇顾及小家。

1983年张震东、高英夫妇合影

八子从军,传承家风不忘第二故乡两回张楼

张震东将军极其节俭自律,艰苦朴素,对自己对家人要求很严,从不以权谋私,所以他的亲戚朋友没有一人沾过他的“光”。包括妻子高英。

高英是一个很能吃苦的坚强女性。随部队转战鲁南时,身为高级将领的妻子,在行军途中是可以骑马、骑驴的,但高英总是手持拐杖,走在牲口后面,常常脚上走出血泡,却将马留给伤员和病号。

谈起自己的家风,张胜平说,他们兄妹10人,没有一个经商,也没有一个犯过错误。他们中的8人走上了从军的道路,靠自己的努力在各自的领域成长成才,有机关干部,有大学教授,有科研人才,有经济一线工作人员。他们家的老九曾任上海空军某基地副司令员。

张胜平回忆,父亲张震东对党有颗赤子之心,几十年戎马生涯,身经百战,屡建战功,在荣誉地位面前,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以党的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特别是在职位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红军到达陕北后,部队进行了整编,张震东被提拔为第十五军团陕北补充师师长,时年30岁,是红军中最年轻的师长,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后来,张震东进入抗大深造,学成之后,在奔赴前线作战前夕,毛主席再次召见了他。抗大结业后,中央决定委派五十名干部前往南方各游击区,张震东也在其中。毛主席特地给他们开了个会,会上,毛主席特别指出:“我们共产党人不是为了当官,而是为了干革命。”张震东在下面听得非常专注,把毛主席说的每一个字都深深印在脑海里。接着,毛主席继续说道:“你们现在是师、团、营的干部,但到了南方游击区,职位可能会降一到两级。那边已经有人在当游击司令了,你一去就让人家把位子让给你,这肯定不合适。就算给你安排,也只能是副职。”调到南方后,张震东的职位从师长降为团副参谋长。后来张震东将军曾庆幸地说,幸亏毛主席事先给他做了思想工作,他才能很快适应新的身份。建国后,和张震东一起并肩战斗过的许多老同志相继担任了党和国家及大军区一级的主要领导。然而,在接受党和人民授予的崇高荣誉时,他却默默无闻地接受了“少将”军衔。事后,张震东对家人们说:“党和人民给予的荣誉,是要珍惜的。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那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的呀,先烈们有什么呢,他们牺牲了,有的连姓名都没有留下。”

位于江苏南通如东县革命烈士陵园内的张震东与高英同志的墓

张胜平给我们讲述了他亲历的一件难忘的事。1971年8月暑假,他从合肥乘火车回北京大学,行李多拿不动,正好父亲在北京参加全军会议,就给父亲打电话,希望他的车接站,父亲爽快地答应了。可出站后,左顾右盼只等来了父亲的警卫员,陪着他坐地铁回到宿舍。后来他见到父亲时免不了有些埋怨,父亲却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小七呀,小车是公家配给我的专车,不能给子女家属用的,任何时候我们都没有这个特权。这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辈子都不能忘怀。

张胜平回忆,1962年6月,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边防形势紧张,父亲和母亲毫不犹豫将刚刚刚高中毕业的儿子张纪勇送到了部队。那时父亲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他说:我张震东的儿子就应该是一名战士,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保家卫国。你们要时刻牢记,你们是红军的后代,要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战士。张胜平说,后来兄妹八人选择了从军道路,其实是长期以来一直受到父亲的熏陶和影响的。

张胜平告诉我们,母亲高英对子女的教育和要求很严格,为培养10个子女,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辛劳。小时候家里的生活极为简朴,一家人吃大锅饭,以素菜为主。小时候很羡慕别人家的孩子穿新衣服,我们家兄妹10人难得有新衣服穿,一般家庭是“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我们家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大小相传。因为子女多,母亲还开荒种地,种植了许多蔬菜,基本解决的了家里的“温饱”,还时常接济他人。

张震东将军第七子张胜平(左三)与作者(右一)合影

张胜平说,记忆中母亲高英是徇过一次“私”的。那是1960年困难时期,她和父亲曾经浴血奋战的地方——江苏如东,当地用煤短缺,老百姓到了即将断炊的地步,县领导找到了她,她二话没说,带着如东同志去了淮南,帮助如东解决了百姓用煤问题。后来她对家人说,如东人民在战争年代对新四军的支持和援助很大,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老区人民的贡献。正是因为这份血浓于水的革命情谊,母亲高英去世后,子女们遵从她的遗愿,将她和父亲合葬在如东。

宝应也好,如东也好,张胜平全家有好几个像这样的红色第二故乡,都是父母曾经战斗、工作、生活过的地方,他们与当地干部群众的鱼水之情、深厚情谊,早已超越了“故乡”这两个充满乡愁的字眼。所以每年清明前夕,张胜平兄妹都要赶赴这些红色故土,既是祭奠家人,也是祭拜与父母一起同赴国难、共过生死的烈士和战友。这些年,张胜平参加过很多次新四军研究会或地方政府组织的思忆活动、纪念活动,他从未向组织上报销过一分钱旅差费、加油费。因为他知道,父母亲的教育和教诲,一直“言犹在耳”,从未离开。

从安徽六安,到万里长征,从苏南游击,到苏中抗战,张震东将军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国家和人民,他的杰出贡献和将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缅怀和纪念。

从宝应到苏南,从苏中到苏北,从卫生员到立功授勋,从巾帼英雄到伟大母亲,高英走过了平凡而又光荣的一生,她的革命精神和高贵品格,永远值得我们思念和敬仰。

来源:宝应政协

编辑:韩菲菲

审核:杜 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2

标签:宝应   苏中   如东   苏北   将军   司令员   军区   村里   情缘   父亲   母亲   历史   张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