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均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图源:香港01
包装上印着“香港大药房正品保障”,名字听起来一个比一个高级——润骨膏、透骨贴、草本乳膏,洋气得不行。
旁边配图是屈臣氏、万宁,还有“国医传人”穿白大褂看诊的照片,看得你差点以为自己是走进了旺角的药局,结果商品一查:工厂在南阳,物流来自东莞,店铺注册在福建。
图源:香港大药房京东旗舰店
这不是笑话,是正在你爸妈、你阿姨、你健身群好友身上真实发生的消费骗局。
在真假难辨的品牌幻觉中,打工人买的是缓解,父母买的是希望,骗子卖的却是——你的想象力。
99元就可以“香港正品”包邮到家,送你一场‘物超所值’的错觉剧。
图源:香港大药房京东旗舰店
消费者买的是疗效,在卖家看来却只是文案。
有句老话说得对:真正好用的,不需要营销词砌里三层外三层的词汇包装。
可惜现在,真包装底下,往往藏着假的承诺。
图源:香港01
“百年老字号”?别傻了
你掏的是钱,它编的是剧本
据《中国消费者报》3·15在行动栏目调查,不少热门保健膏药、减肥乳膏和透骨神贴,挂着“香港正品”的金字招牌,号称“百年传承”,结果一查,出厂地就在你家隔壁省。
图源:中国消费者报官网
你以为买的是港货尖子生,结果拆开才发现是“包装特长生”:说明书不见了,合格证找不着,只剩下一些像PPT演讲稿一样的广告话术,和几张不知所云的标签。
记者实地探访所谓“香港大药房”的香港生产地址,结果一到现场,直接傻眼——所谓的“药房”,竟然是家娱乐场所,连999感冒灵都找不到,更别提什么百年秘方了。
图源:香港01
“香港”这俩字,早就不是单纯的地理标签,而是被反复包装的想象力发动机。
在中国大陆消费者的文化想象里,“香港制造”天然带着点神秘感和品质感。它自带滤镜,既神秘又高级,仿佛一贴标签就能把产品从小作坊变成殿堂级老字号。
从港片里的御医传人,到“老字号大药房”的都市传说,香港不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种信任符号、一张高品质生活的通行证——香港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质量与信誉的代名词。
但这种品牌效应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生产真相。
部分商家通过廉价的内地生产,在只在包装上“动刀子”,广告上“玩魔术”,大肆渲染“香港”的元素,便撕裂了消费者对安全和质量要求的底线。
港壳一披
保健品秒变“宫廷御用”
很多打着“香港大药房”旗号的产品,其实并非来自真实的香港药店,而是来自内地注册公司,甚至这些所谓“香港公司”只是一个空壳,除了商标,啥都没有!
图源:香港大药房官网
你可能会问,那为什么品牌方不直接用内地身份呢?
因为——香港的“招牌”比河南的“真实”好卖。
这招在品牌圈叫“套壳”:表面是洋气包装,实则是土味工厂。很多网红品牌、美妆品牌、甚至轻奢品牌都玩过这套,但玩得最“上头”的,还属保健品行业。
毕竟,卖点不够,怎么引爆市场?
至于这些公司,问他们“你们这‘香港大药房’商标注册了吗?”多半会收到一脸尴尬的“没有”。至于为什么?
图源:香港知识产权署
因为内地商标局早就规定,像“香港大药房”这种“容易误导消费者”的名字,是无法注册的。
图源:香港大药房售后客服
这下可难倒了那些打算以“香港大药房”打响市场的商家。怎么办呢?
他们就聪明了,走了条“打擦边球”的路线:不直接注册名字,而是注册一个图形Logo,包装上突出“香港”两个字,加上“始于1841年”“港府认证”“国际研发”这类文案,一眼看上去就像从九龙堂口走出的正牌药。
图源:香港大药房官网
图源:香港大药房官网
即使“香港大药房”自称,公司获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及“香港医学研究会”(HKMRA)认证,又称有香港政府注册,并使用注册药房的标志。
图源:香港大药房官网
图源:香港大药房官网
但美国FDA确认并无该认证,HKMRA更只是其中一个厂商负责人刚成立的私人公司。换句话说,他们拿的不是认证,是PS证书。
这不是品牌,这只是尝试“偷天换日”的伪装术。
就这么离谱,你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被这场“商标的隐形杀手”玩弄了。
为啥这种骗局还能赚?
一套保健品剧本,两代人都信了
读到这你可能还有疑问:这么拙劣的包装,这么蹩脚的身份伪装,怎么还有人会上当?
让人最无语的是:这些“香港大药房”产品不光骗术粗糙,还偏偏就骗到了你爸妈。
不仅如此,稍不小心或许己也上当了。
答案其实很简单:信息不对称 + 平台纵容 + 用户焦虑 = 完美骗局生态链。
消费者分不清真假,平台门槛松得像筛子,“直播间+情绪推流”成了最稳定的带货模式。再叠加一整代人对健康的恐惧,就给了“掺假水货”从包装到钱包、一路渗透的机会。
图源:香港商报
你问父母这药靠谱吗?他们说“广告上说的啊”“香港的药房都有卖”,甚至还反过来劝你:“你年轻不懂,这种老香港牌子,比你买的进口货靠谱。”
图源:香港大药房旗舰店
图源:南方周末
但无论怎么编制这个“美丽的梦”,事实就是——他们不是在卖效果,他们在卖故事。
看看这些广告——一瓶“透骨膏”,写得好像宫廷秘方重出江湖,一贴“抑菌乳膏”,说得好像李时珍出山再诊风湿。
图源:香港大药房官网
图源:香港大药房购物页
这些品牌根本不指望你成为“回头客”,他们的目标就是让你第一次冲动消费。
尤其——老年人保健品骗局络绎不绝就是因为他们太容易相信故事。
图源:央视网
更为气愤的是,看起来“港风满满”的贴剂、乳膏,真实出厂成本往往不到5块钱,但最终却能以99、199、299甚至399元的“祖传售价”卖给老年人。
图源:1688平台
对商家来说,产品只是一个载体,真正卖的,是老年人对“能缓解疼痛”的最后一丝幻想。
说白了,他们卖的不是效果,是“情绪价值”;不是“治病承诺”,而是“你值得被照顾”的错觉。
而当你终于意识到这份“被理解”的感觉,其实只是营销话术的一部分时,交易早已完成,商品在路上,商家正在准备下一轮“故事换皮”。
贴不掉脂肪
倒是很能贴走智商税
不光是“香港大药房”,这种“换壳卖焦虑”的保健套路,早就成行业标配了。尤其是减肥产品,简直成了这一板块的“重灾区”。
图源:香港大药房购物页
图源:1688购物页
你看看这些减肥贴、爆汗裤、燃脂丸——它们在各大网商平台上,不是自称“某某国际医学研究所出品”,就是挂上“日版原装进口”或者“香港老字号研制”。
有时候连英文都没拼对,也不妨碍他们贴上一张“临床效果图”,配一个“使用7天瘦5斤”的对比照,然后配上“李姐用后轻松穿回高中校服”的用户故事。
图源:Amazon购物页
简直就是“换汤不换药”、“走过最远的路是商家的套路”。
图源:香港大药房购物页
这套路就跟那些老年人常见的保健品广告如出一辙——“王大爷用了不再腿疼”,“郭奶奶治好了二十年风湿”。怎么浮夸怎么来。
你看,虽然人群变了,但套路没变。
年轻人不再相信“长命百岁”,但他们更怕“油腻发福”;他们不怕身体疼,但怕变胖、变丑、被甩。
所以即使焦虑的类型变了,目标人群变了,但——往死里营销就对了。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商品从不真的承诺“治病”。
他们卖的是“缓解不适“”改善状态“”提升活力”——你永远没法证伪,永远没法投诉。
你以为自己在买一个外用贴剂,其实你是在买“被救赎的错觉”。
图源:香港大药房购物页
归根结底,这就是一种在焦虑和不安中打情感牌的营销手段——无论你是中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只要你有了焦虑,商家就能抓住你的软肋,给你提供一个看似“可以依赖”的解决方案。
写在最后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品牌幻觉”的时代。
品牌不只是商品标识,它早就成了信任的捷径、心理的慰藉、身份的标签。
可问题是,一旦品牌成为骗局的保护色,一旦“老字号“”百年配方“”国医传人”变成了可以随便复制的营销文案,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我们能相信的,是更透明的平台机制——市场监督管理局会给我们一个答案;
图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而我们更应该相信的,是我们自己的判断力——多点质疑,少点冲动,不被文案带跑,不给骗子第二次机会。
图源:网络热议
毕竟,信任一旦崩塌,再花99元也买不回来。
您曾经在“香港大药房”消费过吗?您如何看待当前品牌伪装的现象?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看法,谢谢。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首席商业智慧
更新时间:2025-07-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