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代十国的历史烟尘中,有一个身影始终贯穿其中:
他历经四朝十一帝,官居宰辅却屡被后世文人斥为"无耻之尤";
他手无缚鸡之力,却以三寸之舌挽救万千黎民;
他被钉在忠君思想的耻辱柱上千年,却在当世享有"在世孔圣"的殊荣。
这个人,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政治奇人——冯道。
公元907年,当朱温在汴梁城头扯起后梁大旗时,恐怕不会想到这个分裂动荡的时代,会孕育出一位空前绝后的官场传奇。
28岁的冯道走出书斋,踏入刘守光的燕国政权,开启了长达44年的仕途生涯。在那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年代,他如同一只敏锐的海燕,总能在政治风暴来临前调整方向:
刘守光的刚愎自用让年轻的冯道第一次体会到"伴君如伴虎"的滋味。当这位燕王执意攻打如日中天的李存勖时,冯道冒死进谏却换来牢狱之灾。
幸运的是,刘守光兵败身死,冯道趁机逃往太原,投奔后来的后唐庄宗李存勖。这次看似被动的跳槽,实则是乱世文人对明主的初次选择。
在李存勖帐下,冯道凭借出众的才学迅速升至宰相。此后的岁月里,后唐庄宗、明宗、闵帝、末帝相继登场,紧接着是石敬瑭的后晋、刘知远的后汉、郭威的后周,政权走马灯般更迭,而冯道始终稳坐钓鱼台。
有人说他"见风使舵",但细究每次政权交替:后晋取代后唐是沙陀贵族内部权力转移,后汉趁辽国北归收复失地如刘备收取荆州旧部,后周郭威以禁军统帅身份黄袍加身更是五代常见的"以下克上"。
在那个武人当权、忠君思想尚未固化的时代,冯道的"改朝换代"更像是职业经理人的正常流动。
最具争议的当属辽国灭后晋时期。当耶律德光的铁蹄踏入汴梁,满朝文武战栗之时,70高龄的冯道独自面见辽太宗。
史载耶律德光曾戏谑问:"天下百姓如何救得?"冯道答:"现在就是佛出世也救不得,只有你皇帝救得。"
这句看似谄媚的话,实则暗藏机锋——在契丹贵族意图屠城劫掠的危急时刻,正是冯道的灵活应对,让汴梁百姓免遭涂炭。这种"曲线救国"的智慧,在儒家正统史观中却成了"屈膝事虏"的罪证。
冯道的一生,就像一面多棱镜,不同的时代投射出不同的光影:
在五代百姓眼中,冯道是乱世中的一缕微光。他"不贪财、不好色、不树敌、不欺名",居高位而心系民间疾苦。
后唐明宗年间,他以"谷贵饿农,谷贱伤农"为由劝谏皇帝重视民生;后晋时期,他主持校勘雕版儒家经典,耗时22年完成《五代监本九经》,在战火纷飞中为中华文化保存了火种。
史载他去世时,"百姓巷哭,辍市三日",甚至有人将其与孔子并列,这在"君为臣纲"尚未完全固化的时代,是对一个臣子最高的礼赞。
到了宋代,随着程朱理学的兴起,"忠君"成为衡量臣子的唯一标准。
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痛斥冯道"不知廉耻",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更称其为"无耻之尤",将他打入《奸臣传》。
这种批判的背后,是时代价值观的剧烈转变:
宋代以前,"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双向选择观尚存(如魏征曾为李建成幕僚),而宋代以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单向忠诚成为主流。冯道的"历仕四朝",恰好触碰到了理学卫道士们最敏感的神经。
当我们抛开道德批判的枷锁,以更宏观的视角审视冯道,会发现他的存在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评价:"在五代那样的非常时期,冯道替人民请命,保存了传统行政的逻辑,他是一个例外的人物。"
这种"例外",体现在他以文人之身周旋于武夫之间,既保持着官僚体系的正常运转,又在力所能及之处践行儒家"民本"思想。
他的"怕死"与"坚持"并非矛盾——在那个"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的乱世,生存本身就是一种抗争,而在生存之上坚守职业操守,更需要非凡的智慧与定力。
冯道的争议本质,是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内在冲突。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与后世"君权神授"的忠君观念,在他身上形成了激烈碰撞。当我们看到:
三国贾诩先事董卓后投曹操,最终位列三公却未被苛责;
唐初魏征作为"太子党"核心,转身成为李世民的"镜子"并名垂青史;
而冯道仅仅因为经历的朝代更多,就被钉上耻辱柱—— 不难发现,道德评价的标准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
宋代文人对冯道的批判,与其说是针对个人,不如说是借他树立"忠君"的道德标杆,以挽救唐末五代以来礼崩乐坏的政治秩序。这种"以史为鉴"的书写策略,却让冯道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
然而,历史终将回归理性。冯道在《长乐老自叙》中写道:"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这句话道破了他的生存哲学:在五代的"狼虎丛中",他始终坚守着内心的"无诸恶"——不助纣为虐,不鱼肉百姓,不背叛良知。
这种在绝境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善治的智慧,或许正是"大隐隐于市"的最高境界。他的身上,既有着传统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主义,也有着乱世文人"穷则独善其身"的现实主义,这种矛盾的统一,恰恰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最复杂的人性图谱。
站在千年后的今天回望,冯道早已不再是简单的"奸臣"或"能臣"。他是五代乱世的一面镜子,映照出皇权更迭的残酷、文人生存的困境,以及传统政治伦理的撕裂。
当我们为他的"官场不倒翁"本领惊叹时,不应忘记他在文化传承中的贡献;当我们批判他的"政治投机"时,也需理解乱世文人的无奈。
或许,正如黄仁宇所说,对于这样的"例外人物",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褒贬"二字评判,而应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去理解那个时代的生存法则与价值博弈。
冯道的故事早已落幕,但他留下的思考从未停止。在忠君与民本、理想与现实的永恒张力中,他用一生书写了一个关于"生存与坚守"的终极命题,这或许正是他留给后世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历史##历史故事##历史回眸#
文本来源:@玄九尘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