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七国争霸,天下大乱。秦国靠着商鞅变法后积攒的底子,国力蒸蒸日上,逐渐成了中原各国的噩梦。赵国夹在北方,土地不算肥沃,又得常年跟匈奴打交道,日子过得紧巴巴,国力比起秦国差了一大截。
公元前283年,秦王嬴稷放出话来,要拿15座城池换赵国的和氏璧。这和氏璧是稀世珍宝,象征国家尊严,赵国上下都明白,秦王这提议没那么简单。赵惠文王召集大臣商量对策,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有人说献璧能换来和平,有人觉得秦国狡猾,城池许诺多半是空头支票。就在赵王拿不定主意的时候,蔺相如站了出来,自告奋勇带璧出使秦国。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风尘仆仆赶到秦都咸阳。秦王在章台宫摆下宴席,接见赵国使团。宴席上,秦王接过和氏璧,随手把玩,传给左右大臣欣赏,压根没提换城的事。蔺相如看穿了秦王的把戏,冷静应对,谎称璧上有瑕疵,需当面指点。
秦王没多想,把璧还给了他。蔺相如拿到璧,退后几步,双手紧握,扬言若秦不守信,他将以头颅撞碎宝璧。秦王不想把事情闹大,命人取来地图,假装划出城池。蔺相如见好就收,带着和氏璧全身而退,回到了赵国。
和氏璧保住了,赵国的脸面也保住了。赵王大喜,封赏蔺相如,朝野上下士气高涨。然而,秦王咽不下这口气,秦国的军马开始在边境频繁调动,烽火台的狼烟时常升起。蔺相如的智勇虽让赵国风光一时,但秦国的威胁从未消退。赵国的朝堂沉浸在短暂的喜悦中,却没几个人意识到,这只是更大危机的开端。
完璧归赵的故事到此往往戛然而止,课本里多半只讲到蔺相如如何机智过人,保全了国宝和尊严。可老师很少会接着讲,这场胜利背后,赵国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蔺相如的隐忍、将相和的佳话,甚至长平之战的悲剧,都和这场胜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完璧归赵后,秦王不甘心吃亏,几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79年,他又提出要和赵惠文王在渑池会面,名义上是两国君王会盟,实际上是想再给赵国一个下马威。赵王带着蔺相如一行,硬着头皮去了渑池。
会盟的地点选在秦军的地盘,秦国大营帐篷连绵,旌旗招展,透着股杀气。宴席上,秦王举杯提议,让赵王当场鼓瑟助兴。鼓瑟在当时是乐师的活,秦王这是明摆着羞辱赵国。赵王没办法,只好接过瑟,拨弄了几下。秦国的大臣们哄堂大笑,有人还把这事记在竹简上,准备留作赵国的笑柄。
蔺相如坐不住了,他站起身,走到宴席中央,拿了个瓦缶摆在秦王面前,请秦王击缶回礼。击缶比鼓瑟更低贱,蔺相如这是以牙还牙。秦王脸色难看,左右大臣吵嚷起来。蔺相如毫不退让,扬言若秦王不击,赵国使臣将以死相拼。
秦王迫于形势,只好拿起木棒,敲了几下瓦缶,声音沉闷。赵国使臣立刻把这事也记下来,宴席不欢而散。渑池会盟,赵国没吃大亏,蔺相如又一次保住了赵国的体面。
回到赵国,蔺相如因功被封为上卿,官位超过了老将廉颇。廉颇是赵国的顶梁柱,带兵打仗多年,战功无数,心里自然不服气。他在军营里放话,要让蔺相如下不来台。邯郸城里,廉颇的车马招摇过市,甲士开路,百姓都得让道。
有一次,蔺相如的车队迎面碰上廉颇的队伍,他示意随从退到一边,自己站在街角,等廉颇的车马过去。城里人议论纷纷,觉得蔺相如太软弱。蔺相如索性闭门不出,推说身体有病。门客们不理解,问他为何这么忍让。他站在院子里,指着北方的天空,说秦国虎视眈眈,赵国若内讧,国家就完了。
廉颇听说了蔺相如的话,深受触动。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步行到蔺相如府上,当众请罪。蔺相如亲自扶起廉颇,两人握手言和,从此成了赵国的佳话。赵王赏赐二人,朝堂上一片和气。
百姓们在市井间传颂将相和的故事,觉得赵国有了这两位栋梁,定能抵御强秦。然而,军营里有些将领私下嘀咕,觉得蔺相如虽有智谋,但缺少武将的硬气。
公元前262年,秦国进攻韩国,夺取了上党地区。上党的韩军守将不想投降秦国,干脆把上党献给了赵国。赵王觉得这是天上掉馅饼,立马派兵去接收。蔺相如当时已经病重,躺在榻上,气息微弱。他拼尽全力劝赵王不要贪图上党,警告说这可能是秦国的陷阱。赵王没听进去,执意派兵进驻上党。秦国立刻出动大军,由白起领兵,直扑赵军。
赵军在长平扎下营寨,廉颇亲自坐镇。他看地形险要,决定死守不出,拖垮秦军。长平的山谷里,赵军沿着山坡建起木栅,士兵们日夜巡逻。秦军不断骚扰,切断赵军的粮道。
赵军营中,粮食一天天减少,士兵们衣衫破烂,围着篝火取暖。赵王在邯郸急得团团转,朝臣们议论纷纷,有人说廉颇太保守,守株待兔不是办法。赵王听信了这些意见,决定换将,派赵括接替廉颇。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熟读兵书,年轻气盛。他一到长平,就推翻了廉颇的策略,带着40万大军主动出击。秦军假装败退,把赵军引到山谷深处。赵军追击时,秦军从山顶推下巨石,堵住谷口。
赵军被困在谷中,粮道彻底断绝。士兵们饿得挖草根、嚼泥土,夜里听到秦军的战鼓声,士气全无。赵括亲自带兵突围,冲在最前面,结果被秦军的箭矢射中,摔下马来,当场身亡。
赵军没了主将,很快溃散。40万士兵被秦军围困,全部投降,白起下令将这些降卒坑杀。秦军把赵军驱赶到事先挖好的大坑边,刀斧齐下,血流成河。坑里尸骨堆积如山,惨叫声响彻山谷。最终,只有240名年纪小的士兵被放回赵国。他们跌跌撞撞回到邯郸,沿途的村庄都传遍了长平的惨事,家家户户哭声不断。
长平之战后,赵国的元气大伤。秦军趁势包围邯郸,城里的粮仓早就空了,百姓只能啃树皮、吃草根。蔺相如在病榻上听闻战败的消息,撒手人寰,没能看到赵国的最后结局。廉颇虽然还想带兵抗秦,但赵王对他起了疑心,硬是把他赶出了赵国。廉颇流亡到魏国,住在一间破屋子里,风雪交加的夜晚,他听说赵国又吃了败仗,趴在桌上,再也没起来。
赵国从此一蹶不振,邯郸几次被围,国都保不住,最终被秦国吞并。完璧归赵的胜利,渑池会盟的抗争,将相和的隐忍,这些曾经让赵国扬眉吐气的故事,都成了过眼云烟。长平之战的惨败,像一块巨石,压垮了赵国的脊梁。40万士兵的性命,换来的只是秦国统一的脚步越来越近。
完璧归赵的辉煌,不过是战国乱世里的一瞬火光,转眼就被长平之战的血海淹没。蔺相如的隐忍和廉颇的忠诚,都没能挡住秦国的铁蹄。赵国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个人的智慧和勇气,在乱世的大势面前,往往显得那么无力。
更新时间:2025-05-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