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褶皱深处,沉睡着兴县的烽火年轮。这片晋西北厚土,每一道沟壑、每一孔窑洞、每一粒砂石,都浸染过八十余年前淬炼民族魂灵的烽烟。深嵌的弹壳,梁木上的烟痕,如碑静默,诉说着以血肉为盾、挺起不屈脊梁的岁月。秋风掠过黑峪口黄河古渡,呜咽涛声里,仿佛依然回荡着八路军120师的军号,在山谷间复刻血色记忆。
1937年秋,霜染山峁。贺龙、关向应率120师踏泥泞驿道而来。战士绑腿沾满晋北黄土,枪管犹带平型关硝烟。他们在蔡家崖打谷场支起帆布帐篷,将“抗日救国”的炽热火种贴于老乡斑驳土墙。那时的兴县,不过是青石街仅二里的吕梁小城,却因这支队伍,骤然跃为晋绥抗日根据地的神经中枢。
变化迅疾。窑洞成司令部,龙王庙改兵工厂,山脚油坊堆满收发报机零件。河滩上,灰布军装战士喊杀操练;村落间,女战士背药箱教识字、讲卫生;煤油灯下,老乡围听“持久战”,窗外山风裹着《救国军歌》悲壮旋律。兴县如炽炭,点燃晋西北千沟万壑的抗日烈焰。信使快马穿梭城门,传递延安指令与前捷报,小城在蹄声与电波中,铸成连接根据地的“钢铁走廊”。
而思想的火炬,亦在这片土地上熊熊燃烧。1940年9月18日,《抗战日报》在山西兴县石楞子村创刊,毛泽东亲题报名,贺龙为其题词“人民呼声”,这份四开四版的铅印报纸,作为中共中央晋绥分局的机关报,从诞生起便成为传递真理、凝聚民心的重要力量。它初创为三日刊,后逐步发展为间日刊、日刊,字里行间记录着根据地的斗争与建设,将抗日的决心与人民的心声传遍晋绥大地。
枪声总在黎明或暮色中撕裂山谷。田家会山梁,战士抱炸药包扑向敌群,山石烙下永恒焦痕;甄家庄土窑,伤员咬木棍无麻手术,血水凝成暗红冰晶;最刻骨是二十里铺玉米地。1940年七月酷暑,120师健儿如磐石静伏齐腰青纱帐,汗透军装,蚊虫叮咬,纹丝不动。当日伪马队踏入伏击圈,贺龙山巅挥手!枪声如暴雨倾泻!刺刀撞击、战马悲鸣、伤员嘶吼绞成死亡交响。七百余敌毙命于此,八路军热血,染红沉甸甸的谷穗。
如此战斗,在晋绥大地持续八年。亲历者忆:山这边枪声刚歇,河对岸号角又起。120师将士如走马灯奔袭,岚县退敌未歇,又星夜扑向兴县据点。有连队恶战后剩半,补充新兵即扛枪再赴前线。万余次战斗背后,是无数“王二小”弃牧鞭执步枪,“李香香”易针线筐为急救包,庄稼汉放锄头变担架员。
日寇报复凶残如豺狼严霜。1940至1944年,六次大“扫荡”如乌云压境。铁蹄过处,村庄化焦土,庄稼成烂泥,婴孩亦难幸免。魏家滩,村民被驱窑洞焚死,浓烟三日不散;康宁镇,掠尽粮米更抛尸入井;兴县城外,草草掩埋2393具无辜遗体,七百余青年被掳无踪。幸存老人含泪:那时兴县,白昼无炊烟,黑夜无灯火,唯乌鸦聒噪焦黑废墟。
然苦难未压垮倔强脊梁!首次“扫荡”余烬未冷,县委书记挺立残垣,高擎半截炸毁的锄头嘶吼:“黄土还在,就有法子活!跟鬼子斗到底!”誓言化行动:男人扛镢填弹坑垦荒;女人摸黑纺线织布,缝补破碎生活与冬衣;孩童提小筐拾遗穗,半升亦交兵站。最艰1942年,全县硬开荒百万亩!小米、土豆、黑豆堆满仓,养活四万党政军,更援邻县游击队。
更撼人心是全民皆兵的赤诚!九万人口小县,万余儿女从军。蔡家崖张老汉送三子参军,仅幼子生还;黑峪口村180户,走出230名战士,87人忠骨埋他乡。每次送别皆生离死别:母颤手塞煮鸡蛋,妻强泪塞千层底布鞋,妹踮脚塞红亮酸枣……太多带体温的物件,终成战场遗物,亲人无尽哀思。
烽烟中,人性光辉仍绽焦土。士绅牛友兰,在封锁最严、物资匮竭时,开几世粮仓,倾3500两白银换药品子弹,150石粮济游击队。其纺织厂避敌机,唯黑夜开工,女工摸黑操作,机声伴黄河涛鸣彻夜。尤令人敬者,他将七子女悉送延安,临别只嘱:“好好干,别念家。”后子捐躯百团大战,女成边区干部。此家族以最朴素决绝,铭刻“家国”千钧之重。
抗战胜利后,烽火未熄。1946年7月1日,为适应解放战争形势,《抗战日报》改名为《晋绥日报》,继续作为时代的喉舌,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新斗争。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兴县蔡家崖接见《晋绥日报》和新华社晋绥分社编辑人员,发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为党的新闻工作指明方向。
今之兴县,硝尘尽洗。蔡家崖旧址成纪念馆,锈枪旧纺车静述过往;二十里铺玉米地岁岁丰茂,犁铧偶翻带弹痕弹片;牛氏纺织厂旧址上,现代工业园机声轰鸣,已化产肥材交响。而那份历时近9年、出版2171期的《晋绥日报》,虽于1949年5月1日终刊,却早已将“人民呼声”的印记,刻进了吕梁山脉的脊梁里。
然烽火淬炼的记忆,何曾远去?清明,老人携孙指碑诉旧事;黄河涨水,涛吼如战士齐歌;秋风掠吕梁山梁,呜咽似万众同吼《大刀进行曲》。此城每寸土铭记:铭记烽火中挺立倒下的身影,铭记热血写就的山石誓言,铭记至暗长夜中,是何信念如星辰,撑起褴褛的旗帜,照亮民族的前路。
【作者简介】解德辉,1962年生,吕梁市交口县人,2022年于吕梁市委机关退休。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山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吉林省儒学研究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离石区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太原市传统文化研究会会员、国际摄影协会会员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1989年以来,在中央《学习与研究》、《山西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吕梁日报》《吕梁发布》等报刊与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出版了《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云梦风雅》一书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520余篇文章。
来源:行走大美吕梁
更新时间:2025-08-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