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巨头暴雷!338亿资产超99%在美国,15万股民血汗钱恐打水漂!

A股有个魔幻公司:99%资产在美国,一年赚几十亿,员工高管年薪平均近两百万,看着风光无限。

可美国那边赚得盆满钵满,国内母公司却欠着二十多亿,官司一大堆,快退市了,股东十几年没分到一分钱。

两家董事会各说各话,处处透着诡异。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么多钱到底在哪儿?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逼宫”风波和维权风暴

就在前天,7月23日,山东烟台牟平宾馆内,一场特殊的股东大会即将召开。

整个1号楼的102个房间全部被包场,酒店门口拉起了隔离带,警务车停在门外,进出车辆都要接受检查。

这不是什么重要会议,而是ST新潮的临时股东大会。

这次会议的召集者不是公司董事会,而是6名中小股东。

他们联合起来,要求董事会和监事会提前换届。

用股民的话说,这是一场“逼宫”行动。

公司方面则质疑这次会议的合法性,双方各执一词。

现场气氛紧张,控制权之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

即便现在问题重重,还是有不少大佬盯上了ST新潮。

汇能集团曾想花97亿收购46%股份,但被监管叫停。

金帝石油出价42.16亿要买20%,最后也没成。

现在,伊泰集团正在推进117.92亿收购51%股份的计划。

他们看中的:

一是那338亿的海外油气资产,虽然问题多,但毕竟值钱。

二是A股上市公司的壳资源,在当前IPO收紧的背景下更显珍贵。

但细心的人,一看就知。

ST新潮的股权结构一直很分散,被称为“三无公司”:无实际控制人、无控股股东、无一致行动人。

而过去的十多年间,公司经历了至少15次重大股权和资产转让。

2020年,最大股东金志昌顺的持股比例开始下降,控制权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到了2021年,公司竟然出现了“两个董事会”的奇观,次年,前高管陈启航就实名举报刘珂。

2023年,刘珂就把董事长位置让给哥哥刘斌,自己跑到美国去了。

最让人想不通的是,刘珂只花了100万,加上0.01%的股权,就控制了338亿的美国资产。

资产迷局乱象

要想弄清楚ST新潮的问题,得从它的历史说起。

1985年,这家公司的前身还是山东烟台的一家纺织厂,没几年就改名新潮实业,开始做进出口生意。

1996年成功上市后,业务越做越杂,也没个主打,什么赚钱做什么。

而真正的转折点,在2014年。

当时国际油价暴跌,美国页岩油资产便宜得很。

新潮能源看准时机,两年内花了几十亿收购美国的油田资产。

2015年,公司就正式改名为新潮能源,彻底转型做能源生意。

这次的海外收购,看起来是很成功。

但关键的问题是,这些钱,全都是从A股市场融资的。

并且新潮能源,在两年间融资了124亿,还全都投到了美国子公司去。

一直到2023年底,公司总资产达到了惊人的335-338亿,但几乎全在美国。

截至今年6月,还有40.4亿货币资金留在美国账上。

但与此同时,国内的母公司却是负债累累,最高时欠债24亿。

对此,公司的解释是:如果把钱调回国内,那么就会被债务吞掉,所以干脆就不调了。

但美国子公司的运营,也真是让人看不懂。

2023年,美国子公司的工资支出达到4.3亿元,什么概念?平均每个员工的年薪有175万。

要知道,当地石油行业的平均工资,也不过就60万左右。

而排名前十名的员工,年薪更是高达210万到380万。

但国内母公司的所有高管,工资加起来也不过才1000万。

虽然从账面上看,美国的子公司是赚钱不少。

但奇怪的是,他们却在2023年发行了7.5亿美元的高息债券。

让人摸不着头脑,有钱为什么还要借高息贷款?

而当股东质疑美国那边薪酬太高时,公司就以“保护员工隐私”为由,从而拒绝透露详细的信息。

就连公司的审计师,只能覆盖内部18%的业务,大部分关键财务数据都拿不到。

监管失效股民维权

而面对这样奇怪的公司,监管部门和审计机构都很头疼。

从2022年开始,会计师事务所也像走马灯一样换。

众华会计师事务所以“人员变动”为由退出,中兴华给出了否定意见,中瑞诚干了两个月就辞职,立信到最后也没能完成审计。

证监会从8年前开始,就不断发函询问,但公司的回复总是绕来绕去。

不是说“跨境资金调拨有困难”,就是说“政策有变化”。

年复一年,问题也不见解决。

而那些无良的媒体更是误导别人,自从收购美国资产后,新潮能源一度被包装成“海外并购的典范”、“能源转型的先锋”。

直到今年年初,才有自媒体开始揭露真相:

那些油田资产效率低下,根本没有造血能力,真正赚钱的是中介机构和外包商。

但这种经济战底下,最惨的,永远都是普通投资者。

截至今年4月2日,新潮的股价从最高的3.21元跌到2.14元,市值从218亿大降水到145亿。

15万户股东也没办法,只能眼看着自己的钱打了水漂。

现在,3200多位投资者联合起来,准备集体诉讼。

他们把材料送到了北京金融法院,法律援助中心也介入调查,但维权之路注定漫长而艰难。

用股民的话说:“人在家中坐,钱在美国飘。”

这338亿资产到底归谁控制?70多亿利润又去了哪里?这些问题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结语

ST新潮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梦想、贪婪和失控的故事。海外扩张的梦想变成了资产转移的通道,市场的信任被一点点消耗殆尽。在跨境资产监管的空白地带,类似的故事可能还在上演。资本市场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可是对股民来说,这笔账,到底该由谁来买单?

参考文献:

1.每日经济新闻-2025-07-23——《直击*ST新潮临时股东大会:召集方包下一栋楼,董事会换届明天见分晓?》

2.界面新闻-2025-05-30——《伊泰B股要约收购落定,ST新潮仍需直面这些风险》

3.金融界-2025-07-14——《新潮能源七年变局:从股权纷争到价值重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8

标签:财经   血汗钱   股民   巨头   打水   资产   新潮   美国   公司   股东   能源   董事会   子公司   高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