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把广告牌弄红了,大伙进里面就有一种烦躁的感觉,蓝色太俗,所以你要暗色调。”近日,河北廊坊三河市推行店招 “禁色令”,强制要求商户门头牌匾禁用红、蓝、黑三色,持续引发关注。据报道,当地多条街道的商户开始大整改,有的招牌被工作人员强行拆除,有的商户则自主更换或刷漆,不少老板只能发视频提醒老顾客别走错,最终还催生了绿色招牌的蜜雪冰城。
今天廊坊市人民政府网站发布情况通报:针对三河市“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底色”等问题,廊坊市联合调查组经初步核查,媒体反映的主要问题基本属实。目前已对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免职处理,并责成三河市委、市政府深刻反思,汲取教训,全面整改。
在网络舆论的关注下,主要负责人被免职处理。但我们不禁担心,这种地方行政权力过度干预市场、违背市场规律的闹剧,会不会再次发生?
招牌,本应是市场竞争中品牌识别的重要标识,却成了政绩工程的牺牲品。在笔者看来,这完全是一种形式主义与权力任性的体现,是对市场主体经营自主权的粗暴践踏。
亚当·斯密曾经在《国富论》中提到过两双手,“看不见的手”代表市场自发调节机制;“看得见的手”则是政府主动干预机制。这双手互为依靠,相互制衡,才促成了市场经济健康持久发展,如果其中一只手用力过猛,后果不堪设想。
市场经济的核心在于自由竞争,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行政权力的过度介入,不仅破坏了市场的多样性,降低了商业活力,更可能导致资源错配,社会财富浪费。
我们不能把希望寄托于事后,仅靠舆论监督来倒逼反思。那么,如何约束和用好“看得见的手”?笔者给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要明确管理边界,尊重市场规律。政府要找准自身定位,树立“服务型政府”的管理理念,尊重商户的经营自主权,而非强制干预。其次要完善法规制度,规范管理流程。严把相关管理政策制定的法律依据、审批流程和标准要求,并畅通商户申诉反馈渠道,保障其合法权益。最后,要加强监督问责,杜绝权力滥用。建立健全行政权力监督机制,对违规干预市场、滥用职权的行为严肃追责,并活用社会监督、媒体曝光等渠道。
唯有划清行政权力与市场调节的边界,方能避免“权力之手”扰乱市场秩序,让招牌真正成为城市商业活力的“金名片”。
(部分综合 新华社 澎湃新闻)
更新时间:2025-04-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