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柏村这个人,跟着蒋介石干了六年侍卫长,对蒋的决策看得最清楚。晚年他直言不讳,说蒋这辈子犯的最大错就是签了雅尔塔协定。这话不是随便说说的,郝柏村从黄埔军校出来,一路在国民党军队里爬到高位,当过参谋总长和国防部长,对那段历史的了解比谁都深。他觉得这个协定直接把国民党推向了被动,丢了东北,还让外蒙古独立了。
雅尔塔协定是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在克里米亚开会定的,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三人关起门来商量战后事宜,中国根本没被邀请进去。三国把远东的事也给划分了,苏联答应在欧洲战后两三个月内对日开战,条件是外蒙古保持现状,旅顺港给苏军做基地,大连港国际化,中东铁路中苏共管。这些条款对中国主权影响巨大,但蒋介石当时完全蒙在鼓里。会议2月11日结束,协定成了秘密文件,美国叫它秘密协定,苏联当成战略布局,对中国就是丧权辱国的条款。
蒋介石是怎么知道这个协定的呢?一直到1945年6月,美国驻华特使赫尔利才在重庆告诉他。蒋当时震怒,但无力反抗,因为对日战争正到关键时候,美英需要苏联帮忙减轻太平洋战场压力。苏联开出条件,用中国东北做筹码换取出兵。蒋介石没办法,只能默认这个局面。8月9日苏联对日宣战,军队开进东北,接收关东军武器,包括14.5万支步枪、4800挺机枪、300门大炮,这些东西没给国民党,转手给了中共东北部队。苏军还把工厂设备、工人甚至门把手都拆走运回国,留下个空壳子给国民党。蒋原本想通过签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稳住苏联,条约8月14日在莫斯科签,王世杰代表中国,承认外蒙古现状,并规定旅顺租给苏军三十年,大连国际化,中东铁路合营。苏联承诺不干涉中国内政,不支持中共武装,但实际没兑现。
签了条约后,苏联马上推动外蒙古公投。1945年10月20日,在苏军控制下,外蒙古举行全民公投,结果97.8%支持独立,156万平方公里土地就这么脱离中华民国。蒋介石公开回避,但私下说这是他一生最难时刻。东北那边更乱,苏军撤出前把武器和资源都给了中共,国民党部队被挡在山海关外,进不去。1946年5月1日苏军从旅顺大连撤走,国民党才勉强进入,但东北已成中共根据地,铁路、钢铁、电力全断链。国民党想以东北为核心统一全国的计划彻底泡汤。郝柏村后来在回忆录里说,接受雅尔塔协定是从国际层面主动放弃博弈空间,导致战略主动权全丢。蒋以为签条约能换来喘息,结果被苏联拖着鼻子走,交出资源,还扶起对手。
这个协定怎么来的?1945年2月4日会议开始,三国首脑没请中国,就把中国领土给分了。罗斯福为让苏联早点打日本,私下答应斯大林条件。会议草案2月8日形成,11日成文。中国被当成中立对象,不是参与国。郝柏村觉得蒋不该接受,如果拒绝,苏联要么强占东北,跟日本侵略没两样,要么交给中共成立政权,但国民党能借机拉拢美国,争取更多援助。结果蒋签了,等于默认了损失。东北失控直接影响内战,中共稳住阵脚,成立东北野战军,逐步收复长春、四平、锦州。国民党补给线不成体系,空降部队也没及时进入。郝柏村作为战时参谋,亲眼见这些事,晚年多次在采访中重复这个观点。
雅尔塔会议是二战后期美英苏协调的产物,形成了战后世界秩序,但对中国是场灾难。外蒙古独立是协定直接结果,公投在苏军监督下进行,基本没悬念。东北的武器转交让中共迅速壮大,从1945年8月到1946年,中共连通东北、冀热辽、晋察冀,国民党战略逆转。蒋介石依赖的美援也没能扭转局面,因为协定已定大局。郝柏村2013年接受采访,说蒋最大错误就是这个,国民党丢大陆,主要还是战略失误,蒋要负责。他没美化蒋,只是实话实说。
中苏谈判前,国民党政府围绕雅尔塔密约做了外交交涉,但没啥效果。1945年中美苏关系从这个协定到中苏条约,全是妥协。顾维钧驻英大使最早探听到风声,1944年8月在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上从李海那听到点消息,但具体内容到1945年才明朗。蒋介石刺探到协定,但已晚。苏联在雅尔塔拿到的利益,全在中国身上兑现。千岛群岛给了苏联,大连旅顺成了基地。
郝柏村的评价不是孤立的,好多国民党老人晚年都反思这个。雅尔塔体系影响战后亚洲格局,中国付出了领土代价。外蒙古独立后,成了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影响深远。东北的工业基础被苏军破坏,国民党接收时一片狼藉。中共反分裂成功,在这个框架下实现了统一,但国民党视角是巨大损失。郝柏村觉得蒋该硬气点拒绝,或许能避免这些。
1945年5月欧洲战结束,美军压力大,转向太平洋,急需苏联帮忙。斯大林狮子大开口,用中国换出兵。蒋介石外交摇摆,没能争取到更好位置。郝柏村说这个错误蒋公要负责,国民党内部也承认。协定保密极严,连杜鲁门都不知道,但蒋很快就刺探到,却无力改变。
更新时间:2025-09-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