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陕西兴平市马嵬坡的黄土岗上,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专家们动手发掘一座唐代墓葬。
当地老百姓代代相传,这里埋着杨贵妃杨玉环。

可谁也没想到,棺椁打开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愣住了里面没有遗骨,只有几片腐朽的丝绸碎片,还有一个保存还算完好的香囊。
这事儿一下子就沸腾了。

正史里明明白白写着,杨贵妃在马嵬坡被勒死,怎么墓里连骨头都没了?这空棺的发现,倒真应了千年前就流传的那些传言。
这座墓葬的规格一点不含糊。
墓道两侧有精美的琉璃瓦当,墓门是青灰石料雕砌的,上面还有飞天祥云的纹饰,一看就是唐代贵族的待遇。

墓志铭虽然模糊,但“唐贵妃杨氏之墓”几个字还能辨认出来。
本来以为能找到杨贵妃的遗骸,或者至少有不少陪葬品。

结果棺床上干干净净,别说完整遗骨了,连一点齿骨、肢骨的痕迹都没有。
1971年墓园修缮,1974年又做了一次发掘,用了更先进的检测手段,结果还是一样。
那些丝绸碎片被做了碳十四检测,确定是唐代的,上面的鸾凤纹样和宫廷用品对上了。

那个香囊更有意思,《旧唐书》里就写过,唐玄宗从蜀地回来后,派人祭奠杨贵妃,发现她“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
考古实物和史料能对上,可尸骨去哪儿了?
当地还有个“贵妃粉”的传说,说墓土能美容,不少妇人都来取土。
本来以为是这个原因破坏了遗骸,可考古发现墓道封门基本完整,墓里也没大规模扰动的痕迹。

要是盗墓贼来了,怎么会不拿值钱的香囊,反而只毁尸骨?这说不通。
正史里说,安史之乱时,禁军在马嵬坡哗变,杀了杨国忠后,逼着唐玄宗赐死杨贵妃。
《旧唐书》和《资治通鉴》都写了,杨贵妃被缢死于佛堂,之后还让禁军将领验了尸。

可仔细想想,当时局势那么乱,叛军还在后面追,唐玄宗自身都难保,哪来的功夫从容安排验尸、下葬?而且按唐代礼制,皇妃下葬该用金丝楠木棺,还有不少陪葬品,可史料里说她只是“瘗于驿西道侧”,这也太仓促了。
我觉得正史这么写,大概率是为了稳定局面。

安史之乱后,唐朝需要一个“交代”,杨贵妃的死能平息禁军的怨气,也能给天下人一个说法。
但空棺的发现,让千年前的传言有了立足之地。
最流传广的就是“假死东渡日本”说。
红学大家俞平伯就说过,白居易《长恨歌》里“忽闻海上有仙山”,其实是暗指杨贵妃逃去了日本。

周作人也说,他在日本山口县见过杨贵妃墓。
那边确实有相关的传说,还有“杨贵妃祭”“杨贵妃面包”这些民俗。
另一个说法是尸体被秘密迁葬了。
唐代宗即位后,可能觉得杨贵妃的死有点冤,或者想安抚人心,就偷偷把她的遗骸迁去了别处。

马嵬坡这个墓,就成了只放衣物的衣冠冢。
如此看来,这些传言还真不是凭空瞎编。
1972年西安发现的一座唐代郡王妃墓,里面也只有衣物没有遗骨,说明战乱时期,这种特殊葬俗可能并不少见。

日本奈良2025年的一次DNA检测,在几具平安时代的人骨里,发现了和唐代长安贵族相似的遗传标记。
虽然不能直接证明杨贵妃东渡,但也让这个传说多了几分可能性。
现在也没法百分之百确定,空棺就一定证实了杨贵妃未死。

考古学界还有人说,可能是马嵬坡的土壤环境特殊,尸骨全朽了。
但成年人的密质骨通常能保存数百年,完全消失不见,实在罕见。
千年过去,杨贵妃的生死还是个谜。
但空棺的发现,至少告诉我们,正史记载的不一定是全部真相。

那些流传千年的传言,也并非毫无根据。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不是非黑即白,多了点悬念,反而更有味道。
杨玉环到底是死在了马嵬坡,还是逃去了日本,或者被迁葬到了别处?可能永远没有标准答案。
但这份跨越千年的神秘感,或许正是这个故事能一直流传下去的原因。
更新时间:2025-11-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