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首富成老赖了?”9月下旬,王健林被限制高消费的消息冲上热搜,武汉12套房产遭法拍却无人问津的细节更添唏嘘。当“限高令”“法拍房”这些刺眼标签贴在这位71岁的商业大佬身上,舆论却没像往常那样充斥嘲讽——反而有更多人追问:欠1.86亿就成“老赖”,那他卖85座万达广场还6000亿的担当,又该算什么?
这场争议的起点,是兰州中院的一纸限消令。因武汉万达文旅旗下项目的1.86亿元纠纷,作为万达集团法定代表人的王健林被列为限制消费对象。为强制执行这笔债务,法院查封了武汉楚河汉街的12套房产,以2650万元的起拍价挂网拍卖,可即便比评估价低了8折,最终还是遭遇流拍。
消息一出,“王健林成老赖”的说法瞬间传开,但细看细节便知这标签有多牵强。万达内部人士很快回应,称纠纷源于下属项目公司,双方一直在协商解决,此次限高或因执行层面信息不对称导致。更关键的是,截至目前万达系被执行总金额虽达52.62亿元,股权冻结记录多达47条,但王健林从未选择“躺平”——从2017年至今,他靠变卖资产已偿还近6000亿债务,仅今年就卖掉了85座万达广场。
比起“老赖”的刻板印象,王健林的还债路更像一部商业版的“负重前行记”。压垮资金链的最后一根稻草,是珠海万达商管上市失败触发的380亿对赌回购协议。为兑现承诺,他把能变现的优质资产几乎卖了个遍:438亿卖掉13个文旅项目,135亿打包77家酒店,连海外的传奇影业、游艇公司都悉数清空,北京总部大楼也未能留住。71岁的年纪,本可颐养天年,他却还在8月底亲赴新疆考察招商,为企业寻找生机。
这种“不逃不避”的态度,正是舆论反转的核心原因。在财经论坛上,一条高赞评论戳中人心:“王健林卖资产还债的样子,像极了普通人卖房救企——虽败犹荣”。网友的共情并非没有道理:他没像某些同行那样转移资产、卷款跑路,没留下烂尾楼让购房者维权,疫情期间还免除全国商户1个月租金,单这一项就损失超40亿元。即便如今被限高,他手上仍有140座万达广场和价值不菲的艺术品收藏可变现,却始终没选择“摆烂”。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场争议照见了“老赖”标签的滥用困境。法律意义上的“失信被执行人”,特指有履行能力却拒不履行义务的人,而王健林的情况显然不同——他不是没钱还,而是债务集中到期导致的阶段性周转困难。1.86亿的执行标的,放在他已偿还的6000亿债务里,不过是“冰山一角”。可就是这笔钱,让他从“首富”被简单归为“老赖”,难免让人质疑:评判一个人的信用,到底该看一时的债务纠纷,还是长期的责任担当?
如今,万达的债务困局仍未破局。股权冻结导致资产难以变现,旧债未清又添新执行,融资环境的收紧更让周转雪上加霜。但王健林的处境,恰恰成了一面镜子:它照出了部分企业主“跑路避债”的不堪,也照出了舆论场对“责任”二字的朴素认同。有网友说得好:“如果守诺还债的人被嘲笑,逃债避责的人却全身而退,才是真的悲哀”。
12套法拍房的流拍,或许是万达困境的缩影,但绝非王健林人生的终章。当“老赖”的帽子被轻易抛出时,我们更该记得:这个71岁的老人,曾缔造过商业神话,如今即便跌落,也守住了最基本的商业伦理。
比起纠结他是不是“老赖”,不如思考一个更本质的问题:我们究竟该推崇什么样的商业精神?是赢时的风光无限,还是输时的扛责到底?答案,早已写在网友的共情里。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