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孤儿靠乞讨长大,23岁中央派人找他:你母亲是首长,快跟我走

1951年夏天,从小靠乞讨长大的江西孤儿石来发遇到了人生最荒谬的事情。

几个穿着干部服装的人找到了他的家中,声称要带他去见亲生母亲。

这番话石来发连一个字都不愿意相信,因为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双双过世了。

“你母亲真的还活着,她是中央的首长,这次就是她让我们来找你的。”

一听这些人是中央来的,石来发自己也糊涂了。

中央首长的儿子为什么会沦为孤儿,这里面到底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石来发

“没大没小”的女红军

1935年十月,由毛主席和朱老总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延安。

当时延安的条件十分困难,毛主席想要喝水,有的时候都需要自己动手去烧。

这天主席正蹲在院子里面烧水的时候,从外面走进来了一个干练的女红军战士。

这个女红军见毛主席没有发现她,便悄悄走了过来,然后猛地一拍主席的肩膀,俏皮的大喊了一声。

被吓了一跳的毛主席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是惊喜的拉住了来人,两个人亲切的交谈起来。

这个敢在毛主席面前“没大没小”的女红军,就是参加过湘南起义,后来又跟着毛主席一起上了井冈山的曾志。

曾志原名叫曾昭学,1911年4月4日出生于湖南宜章县城关镇。

因为曾家在当地小有薄财,母亲还识字,所以在5岁的时候,曾志就接受了比较完整的启蒙。

有了母亲的教导,13岁那年,聪明伶俐的曾志考入了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

曾志从小就非常有个性,不愿意循规蹈矩,所以在学校接触到进步思想以后,她很快就完成了蜕变,成为了女性运动的积极分子。

1926年8月,15岁的她怀着崇高的志向,用“曾志”这个名字考进了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农民运动讲习所中,曾志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好友,在他们的影响下,曾志在这一年10月的时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7月从农民讲习所毕业后,16岁的曾志勇挑重担,前往中共衡阳地委担任组织部干事一职。

虽然曾志是个女同志,但她闹革命的决心却丝毫不比男性差,认定了共产党之后,就从来都没有动摇过。

17岁那年她毫不畏惧的参加了湘南起义,之后又跟着毛主席义无反顾的上了井冈山。

在曾志的心中,毛主席不但是上级首长,更是她革命征程上的领路人。

所以她不管什么时候,都坚定不移的拥护着毛主席,哪怕是因此受到了不公正的排挤和打压,也从不后悔。

她这种毫无保留坚持让毛主席非常的感动,慢慢的两个人成为了无话不谈的生死战友。

坎坷的感情经历

曾志的一生共有过三段感情。

第一段感情发生在1926年,当时的曾志16岁,是衡阳地委组织部干事。

正是这个工作,让曾志和担任衡阳地委组织部部长的夏明震有了交集。

起初两个人并不熟悉,也完全没有任何感情上的基础,但一次阴差阳错的误会,却让两个人不得不走到了一起。

结婚以后,夏明震和曾志被组织调往湖南郴州,分别担任中共郴州县县委书记和秘书长的职务。

1928年3月21日,郴州的土豪劣绅煽动民变,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郴州事变”,夏明震等同志不幸在事变中牺牲。

夏明震

因为当时的斗争形势非常严峻,敌人随时都有可能发动全面进攻,所以曾志只能强忍着丧夫的悲痛,继续投身到了革命工作中。

1928年4月下旬,曾志被组织上调任到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师,担任党委办公室秘书一职。

在这里,曾志认识了第七师的党代表蔡协民。

蔡协民是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一期学生,曾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所以曾志平时对他很尊重,经常会去请教一些问题。

一来二去两个人就产生了感情,然后顺理成章的走到了一起。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是毛主席一手创办的,所以蔡协民和毛主席的关系非常好。

作为蔡协民的妻子,曾志慢慢也就和毛主席熟络了起来。

蔡协民

1929年,毛主席离开了红四军主要领导人的岗位,前往闽西休养。

作为毛主席身边最亲近的人,蔡协民和曾志也都被组织安排到了福建工作。

在福建的时候,蔡协民和曾志经历了非常多的事,两人的第一个儿子小铁牛也因感染天花夭折。

1934年5月,33岁的蔡协民同志被叛徒出卖,壮烈牺牲后,这段感情也画上了一个并不完美的句号。

蔡协民烈士像

曾志的第三个丈夫叫陶铸,他和蔡协民是好朋友,也是1929年的时候被组织派往福建从事兵运工作的。

为了方便在敌占区开展工作,陶铸、曾志、陈之枢和另外一个女同志组成两对假夫妻,共同生活在秘密据点里。

这种朝夕相处之下,曾志和陶铸之间慢慢就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最终结为了革命夫妻。

陶铸同志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特务抓获后,曾志一直都在苦苦的等他,后来还不顾个人的安危,通过其他人给狱中的丈夫寄去了钱财。

曾志的这个行为让陶铸非常的感动,要知道当时的曾志可是国民党通缉的共党“要犯”,光是悬赏就达到了3000大洋。

这种情况下她还能冒着身份暴露的危险给陶铸寄钱,可见在她的心里,陶铸的安危已经高于了自己的生命。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在党中央的积极营救下,陶铸脱离了牢笼,再次见到了苦等自己四年的妻子。

这一次,曾志充满了坎坷的感情生活终于有了一个最完美的结局。

接连被送人的孩子

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记者曾经评价曾志,说她是一个对孩子爱的很深沉的母亲。

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曾志为了革命事业,曾先后把自己的三个孩子都送给了别人。

曾志的第一个孩子是革命烈士夏明震的遗腹子,出生于1928年11月7日。

那时的曾志才是个17岁的少女,完全不知道怎么去把孩子喂养长大。

在加上部队随时都有可能转移,带着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是非常不方便的,所以当时的曾志非常苦恼。

看出了曾志的为难,部队一个姓石的副连长主动提出,可以让自己在老家的妻子收养这个刚出生的孩子。

虽然心中满是不舍,但为了大局考虑,最后曾志还是送走了这个出生才26天的孩子。

从此这个本应该姓夏的孩子改姓了石。

1930年11月,曾志在福州生下了第二个孩子,为了让这个孩子能够健康的长大,父亲蔡协民给他取了个小名叫“铁牛”。

知道自己和丈夫根本就没有时间照看孩子,所以在生孩子之前,曾志就写信请求母亲寄来了40块银元。

她原本准备用这笔钱做路费,到时候把刚出生的孩子送回自己的母亲身边。

可让曾志没有想到的是,在她的“铁牛”刚刚出生的时候,当地一个家境殷实的同志就表示可以收养他,为此还给组织捐献了100块银元。

考虑到曾志夫妻确实无法抚养孩子,上级在没有通知曾志的情况下,就擅自同意了此事。

当两个月之后那个当地的同志找上门来的时候,事情已经成了定局,曾志只能服从组织决定。

让曾志非常痛心的是,这个孩子被领养后并没有顺利的长大,而是不幸感染了天花,不到半岁就夭折了。

1932年2月,曾志生下了第三个孩子曾春华。

孩子生下来后,一直都是陶铸在照顾着曾志母子。

由于当时陶铸是国民党通缉的“要犯”,曾志的身体还患有很重的疾病。因此万般无奈下,曾春华出生13天后,被送给了当地的一个盐商。

作为母亲,每一次把孩子送人,曾志的心都如刀割一样的痛。

但在那个斗争激烈的年代,外部环境根本就不可能给她抚养孩子长大的机会,这种情况下她不把孩子送给别人,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骨肉分离的悲剧不仅仅出现在曾志一个人的身上,毛主席等很多我党的奠基人,都曾在革命的路上把自己的孩子送给老乡们抚养。

曾志晚年曾在回忆录上写了这么一段话:

“对于共产党人来说,革命利益高于一切,除了信仰之外,一切都是可以舍弃的,包括自己的鲜血和生命。”

这段看似平静的语言,其实每一个字都是用血泪写就得,从中能够很明显的感受到,那段岁月中,曾志早就做好了牺牲自己的准备。

既然知道自己随时都有可能牺牲,那么把孩子送给别人抚养长大,就并不难理解了。

革命胜利后的再相逢

革命胜利后,曾志的生活终于渐渐稳定了下来,这让她越来越思念曾经送走的两个儿子。

于是她到处托老战友打听这两个孩子的情况。

1950年的时候,时任福建省副省长的方毅同志帮曾志找到了小儿子曾春华,并安排人把曾春华送到了曾志的身边。

曾春华的童年是非常悲惨的,他4岁的时候就患上了淋巴腺结核,还摔断了腿。

因为当时养父母对他很不重视,因此曾春华的病一直到十年之后才得到了治疗。

由于拖得时间太长,手术的时候曾春华被去掉了两根肋骨,切除了一个肾,最终还落下了终身残疾。

所以曾志再见到这个儿子的时候,发现17岁的曾春华不但跛着一只脚,长得还非常的瘦小,看上去就好像个十岁不到的孩子。

儿子凄惨的遭遇让曾志非常的自责,抱着他哭泣了许久。

为了弥补这些年欠缺的母爱,曾志把曾春华接到了身边,安排他进了学校读书。

曾春华没有辜负母亲的一片苦心,他读书非常刻苦,毕业以后被分配到了东北的一家军工厂工作。

在曾春华被母亲送进学校的时候,23岁的石来发正在家中照看着刚分下来的田地。

他是井冈山革命老区的一名孤儿,从小父母双亡,靠着乞讨才一天天的长大。

1951年的8月的一天,石来发正在家中干活,几个干部打扮的人在村长的带领下找上了门。

他们反复确认了石来发的身份后,其中一人开口就说要带他去见亲生母亲。

石来发对自己的身世非常清楚,所以坚决不相信这些人说的话,还以为他们是找错人了。

无奈这些人只能表露身份,说自己都是中央下来的,然后又请当地的同志作证明,这才让石来发答应跟着他们去见了那个不知道真假的母亲。

曾志见到石来发的第一眼,就知道这个眼神中带着戒备和陌生的年轻人,就是自己的儿子,因为他长得和夏明震非常像。

虽然对眼前这个和蔼端庄的女性没有任何的印象,但可能是母子连心,在见她的第一眼,石来发就觉得非常亲切。

最后在曾志的讲述中,石来发终于接纳了自己的新身份,抱着母亲痛哭了起来。

知道自己的亲生母亲是大官后,石来发很是开心和自豪,但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向母亲提任何过分的要求。

在母亲的身边安心的住了几天后,石来发一脸轻松的回到了自己井冈山的家。

儿子的懂事让曾志非常的高兴,在此后的岁月中,她曾多次专门到井冈山看望这个质朴的大儿子。

从一个乞丐变成了中央领导人的儿子,很多人都觉得石来发的人生堪称传奇。

但在石来发的心中,这一切都不重要,能够再次见到母亲幸福的活着,他就已经非常满足了。

参考文献:

真有后来人——新民网

陶斯亮:我的大哥几个姓——我的大哥几个姓

她是中组部副部长,儿子却在井冈山当了一辈子的护林员……——鲁中晨报

【清廉家风故事】曾志:开怀天下事,不言身与家——澎湃新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30

标签:铁牛   井冈山   组织部   郴州   母亲   地委   江西   首长   红军   孤儿   儿子   同志   中央   孩子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