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21日讯 11月21日是世界电视日。1996年,联合国设立世界电视日,这个节日不仅记录着一代代人关于屏幕的温暖记忆,更承载着对媒介责任与公共价值的深切呼唤。从转动天线寻找信号的年代到如今指尖掌控全场景视听,电视的形态在变,但它连接生活、传递美好的本质从未改变。透过五个冷知识与发展历程,重新认识这位陪伴人类近百年的“老朋友”。
五个你不知道的冷知识
1.
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没有屏幕,
靠的是旋转圆盘和机械扫描

资料图片
提到电视,我们脑海中浮现的是液晶屏、OLED、4K画质……但最早的电视,竟是一台“机械怪兽”。
1925年,苏格兰发明家约翰·洛吉·贝尔德演示了世界首套可工作的电视系统——核心是高速旋转的尼普科夫圆盘(布满螺旋小孔的圆盘),通过机械扫描分解光点,再重组图像。
最初的“屏幕”仅邮票大小,模糊闪烁且只能显示黑白轮廓。这台笨重的机器是现代电子成像的起点。
2.
联合国设立“世界电视日”,
竟是为了对抗“媒介冷漠”
世界电视日不是为了庆祝电视技术,而是源于对媒介责任与公共价值的深切呼唤。
1996年,全球媒体改革,卫星电视扩张、商业广告泛滥、娱乐至死倾向初现。联合国担忧电视沦为消费主义工具或政治宣传喇叭。随后设立“世界电视日”,强调电视在推动全球对话、传播知识、维护人权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资料图片
3.
中国第一台国产电视机,
诞生于1958年,叫“北京牌”
1958年3月17日,天津无线电厂试制成功“北京牌551型”黑白电视,它采用14英寸显像管,需预热数分钟才能出画面。当晚,这台电视机成功接收并播放了一部动画片《小猫钓鱼》。
由于电视机极其昂贵(相当于普通工人十年工资),最初只有机关单位、高级宾馆才有资格配备。普通百姓往往聚在街头巷尾,围观一台电视,如同看一场露天电影。
如今,“北京牌”电视机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它象征着一个民族对“看见世界”的渴望。从黑白到彩色,从CRT到Mini LED,中国电视工业的崛起,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现代化史诗。
4.
全球最后一档“模拟电视信号”节目,
2023年才停播
直到2023年10月,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关闭全国模拟电视信号,标志着人类近百年模拟广播时代落幕,也意味着全球电视传播正式迈入高清、互动、多频道的数字纪元。
有趣的是,一些怀旧爱好者至今仍收藏老式CRT电视,只为体验那种“雪花噪点+温暖色调”的复古质感——技术虽被淘汰,情感却未消散。
5.
电视并未消失,
而是“隐身”成了无处不在的屏幕
”我家早就不看电视了!”——这是当代年轻人常说的话。但事实是:电视没死,它只是换了马甲。
今天的“电视内容”早已突破物理屏幕的限制:
你在手机上看《新闻联播》,本质仍是电视节目。
你在平板追《甄嬛传》,平台背后是传统电视台的版权分销。
你在智能投影上看春晚,设备变了,仪式感未变。

资料图片
据国际电信联盟(ITU)数据,截至2024年,全球仍有超过85%的家庭拥有至少一台电视接收设备(含智能电视、机顶盒等)。在中国,智能电视开机率虽有波动,但节假日仍会飙升——电视,始终是家庭情感联结的“仪式中心”。
作为中国电视工业崛起浪潮中的重要参与者,山东广电的进化之路让电视“连接彼此”本质有了更具体的注脚。
视频加载中...
山东广电的“进化”之路
1. 光荣创始,山东广电诞生
1960年,创办山东电视台,开启本地广播电视传播,早期以黑白电视节目、有线传输为主。

2. 最早上星,冲出山东
1994年,山东卫视成为全国首批上星的省级卫视,信号覆盖全国,率先实现24小时不间断播出,成为山东对外展示形象的“文化名片”。

3. 媒体转型,从单一电视到融媒“多面手”
2010齐鲁网上线,2017年闪电新闻客户端上线,山东广电实现了从传统单一电视媒体向全媒体融合平台的转型。构建“新闻+文化+新媒体”内容矩阵,打通大小屏、横竖屏制作链路。

4. 4k开播,超清启航
2025年9月28日,作为国家首批九省市超高清卫视主频道之一,山东卫视4K超高清频道开播,山东广电进入超高清技术新纪元。
看见彼此,才是电视的本质
从机械圆盘到超高清,电视走过百年,见证战争与和平,记录科技与人性。它曾是奢侈品,后成日用品,如今身份重构,但本质从未改变。
世界电视日,不妨关掉算法推荐,陪父母看一集老剧,或与孩子共赏纪录片。毕竟真正的“看电视”,从来不只是看画面,而是看见彼此。
闪电新闻综合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