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稀土纳米晶首次通电发光,中国破解世界难题,西方紧急关注


一块天生绝缘的“发光宝石”,困扰了全球科学界多年。

谁能让电流直接点亮它,谁就掌握了下一代显示、照明乃至生物医学成像技术的钥匙。

这个难题,被中国科学家团队破解了。

11月20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杂志刊登了来自中国科研团队的重磅成果:黑龙江大学许辉教授、韩春苗教授团队与清华大学韩三阳副教授团队、新加坡国立大学刘小钢院士团队合作,首次成功实现了绝缘稀土纳米晶的高效电致发光。

稀土纳米晶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稀土各位都知道,而稀土纳米晶就是稀土材料制成的超小颗粒,它的发光性能简直是天生的好苗子,颜色可以调、发光的谱线特别窄,这意味着颜色纯度极高,而且稳定性还强,不管用多久发光效果都不容易衰减。

按理说这么好的材料,早就该用在手机屏幕、电视、LED灯这些我们天天接触的东西上了,可偏偏它有个致命缺点,就是不导电,属于绝缘材料。

而我们现在用的发光器件,不管是LED还是OLED,都需要用电直接驱动,电流得能顺利进入材料内部才能让它发光。

稀土纳米晶的绝缘特性就像一道无法逾越的墙,电流根本进不去,这就导致它只能在一些不需要电驱动的场景里小范围应用。

这么好的性能一直没法充分发挥,全球科学家都盯着这个难题,但几十年下来都没找到靠谱的解决办法。

之前全球科研界的思路都是想办法强行让电流穿透稀土纳米晶的绝缘层,就像硬要凿开一堵墙,结果要么是电流根本进不去,要么是进去了也没法让材料高效发光,能量都白白浪费了。

而中国团队没有走这条死胡同,反而换了个全新的思路,他们没有硬攻绝缘层,而是给稀土纳米晶做了表面修饰,相当于给它配了一套专门的能量转换系统。

具体来说就是设计了一系列特殊的有机分子,这些分子能牢牢附着在纳米晶表面,形成一层有机和无机结合的杂化结构。

这层结构的作用特别关键,它能先接收电能,然后把电能转换成合适的能量形式,再高效传递给稀土纳米晶内部的发光离子,这样就绕开了纳米晶不导电的问题,成功实现了电致发光。

更厉害的是,这个能量传递的效率还特别高,团队通过各种精密测试证实,有机分子和稀土离子之间的能量转移效率能达到很高的水平,而且整个器件的发光效率也大幅提升。

相比之前没有修饰的纳米晶,外量子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几十倍,完全达到了实用化的要求。

电致发光看起来简单,就是电能转光能,但对于绝缘材料来说,这步转换堪比登天。

因为电流是由电子和空穴组成的,要让材料发光,就得让电子和空穴在材料内部结合产生激子,激子再释放能量变成光,而绝缘材料根本不让电子和空穴通过,这三步里第一步就卡住了。

之前全球有很多顶尖团队都在攻关,包括剑桥大学这样的知名机构,他们也尝试过用有机分子作为中间载体,但要么能量传递效率太低,要么发光稳定性差,始终没法达到产业化应用的标准。

而中国团队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精确调控有机分子的结构和能级,让激子的产生、传输和注入这三个关键环节都变得顺畅。

而且还能通过调整稀土纳米晶里掺杂的离子种类和浓度,在不改变器件结构的情况下,实现从绿色到暖白光再到近红外光的多种颜色发光,这是之前其他技术根本做不到的。

要知道,传统的发光器件要换颜色,往往得重新设计器件结构,成本高还麻烦,中国团队的这个技术相当于一套设备能实现多种发光需求,不管是显示还是照明领域,应用起来都灵活多了。

这个突破的意义绝对不止是实验室里的一个成果,而是真正打开了稀土纳米晶产业化应用的大门。

最直接的就是显示技术领域,现在我们用的手机和电视屏幕,要么色域不够广,要么长时间使用后会出现烧屏、颜色衰减的问题。

而稀土纳米晶的窄光谱特性能让屏幕颜色更纯净、更逼真,广色域显示轻松实现,而且稳定性强,用几年都不会出现明显的色彩失真。

更重要的是,它不需要复杂的器件结构就能实现多色发光,未来显示屏的生产成本可能会大幅降低,不管是高端的电竞屏幕还是普通的家用电视,都能用上这种高性能材料,我们老百姓能直接享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

除了显示,照明领域也会受益,用稀土纳米晶做的LED灯,发光效率更高,更节能,而且光线更柔和,对眼睛更友好,可能会逐步替代现在的传统照明产品,助力节能减排。

往远了说,这个技术在近红外领域的应用更是潜力巨大。

近红外光肉眼看不到,但能穿透人体组织,而且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之前因为缺乏高效的近红外电致发光材料,很多医疗检测设备要么体积庞大,要么检测精度不够。

现在有了这个技术,就能制造出微型化的近红外发光器件,用来做无创检测,比如不用抽血就能监测血糖、血脂,或者对体内器官进行高精度成像,早期发现疾病,这会让医疗诊断变得更方便、更安全。

光通信领域,极窄的光谱宽度意味着能传输更多数据,减少信号干扰,未来5G、6G通信的速度和稳定性可能会因为这个技术得到进一步提升,数据中心的传输效率也会大幅提高。

总而言之,这个突破,看似只是一个材料领域的技术进展,实则牵动着全球多个产业的格局,关系到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和产业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4

标签:科技   稀土   中国   纳米   难题   紧急   世界   团队   材料   器件   电流   能量   效率   高效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