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数人的认知里,美国向来以自由、包容的移民国家形象示人。
可谁能想到,一位以色列学者却发出惊人之语,直言下一个对犹太人举起屠刀、实施屠杀的,极有可能是美国。
2025年春天,在以色列国家电视台的一档节目中,特拉维夫大学历史系教授约西・科恩,面对主持人关于美国当下反犹情绪的提问,直言不讳地抛出这个令人咋舌的论断。
作为研究欧洲反犹历史二十多年的资深学者,科恩著有《美国反犹主义档案》,他对自己的观点有着充足的自信。
在他看来,美国的反犹现象,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有着漫长且复杂的历史渊源。
回溯到19世纪,大批东欧犹太人因欧洲本土反犹浪潮汹涌,背井离乡,逃往美国寻求庇护。
从1840年到1920年间,美国犹太人口从1.5万激增到350万,大多集中在纽约下东区的贫民窟,从事着小生意或底层体力劳动。
彼时的美国白人,对这些新来的犹太人充满偏见,嫌弃他们贫穷、爱抱团。
1860年,《纽约时报》甚至刊登文章,污蔑犹太人聚居区如同瘟疫区,做生意靠坑蒙拐骗。
1873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工厂纷纷倒闭,失业率飙升。
反犹势力趁机煽动,叫嚷着是犹太人抢走了美国人的工作,因为犹太人愿意接受更低工资,还不遵循工会规矩。
在芝加哥屠宰场、纽约纺织厂等地,工人罢工时常拿犹太人的铺子撒气。
进入20世纪,反犹行径更是变本加厉,以一种看似“文明”却极为严苛的方式呈现。
哈佛、耶鲁等名校,为限制犹太学生数量,推出臭名昭著的“犹太配额”制度。
1922年,哈佛校长公然宣称,犹太人录取比例不能超过15%,否则校园风气就会被带坏。
为了卡住犹太学生入学,入学考试刻意增加难度,面试时也百般刁难。
职场上,犹太人同样面临着“玻璃天花板”。
1910年,纽约前100家律师事务所中,仅有3家有犹太合伙人。
1929年大萧条前,美国500强企业的CEO里,竟无一位犹太人。
银行、保险公司等在招聘时,公然歧视犹太人,询问求职者过圣诞节还是光明节,招聘要求里写着需基督徒推荐。
无奈之下,犹太人组建起自己的商业小圈子,像后来声名赫赫的雷曼兄弟、高盛等犹太投行,便是在这般歧视环境下诞生的。
1929年经济大萧条爆发后,美国社会陷入动荡,反犹情绪彻底失控,走向癫狂。
密歇根州牧师查尔斯・考夫林,借助广播节目,每周向3000万听众疯狂输出反犹言论,将华尔街银行家污蔑为犹太魔鬼,声称是他们害得美国人倾家荡产。
1938年,他甚至声称希特勒对付犹太人的办法,或许值得借鉴。
汽车大亨亨利・福特旗下的报纸,连续十年发表反犹文章,还翻印纳粹的《犹太贤士议定书》。
时光流转到当下,美国的反犹现象不仅没有销声匿迹,反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愈演愈烈。
据反诽谤联盟统计,2023年美国反犹事件为3325起,而到了2024年,这一数字如同坐火箭般,翻了一倍还多,飙升至9354起,涨幅高达361%。
这些反犹事件形式多样,其中20%是肢体攻击,30%是明确的死亡威胁,40%涉及仿照纳粹的符号。
大学校园如今已经成为反犹重灾区,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名犹太学生,在图书馆被人推下台阶,腿部骨折。
纽约皇后区的犹太会堂门口,有人公然焚烧希伯来祷告书,一旁还传来嚣张的笑声。
2023年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这一事件成为美国国内反犹情绪爆发的导火索。
随着社交媒体兴起,加沙地带巴勒斯坦人遭受苦难的画面,得以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
美国国内“白左”群体看到这些画面后,率先开始大规模反以,而部分人更是将对以色列的不满,转嫁到所有犹太人身上。
与此同时,特朗普的支持者,那些秉持右翼思想的“红脖子”们,本就沉迷于“深层政府”阴谋论。
加之近年来美国经济不景气,他们发现华尔街、硅谷的犹太富豪财富却逆势增长,于是“犹太人控制美国经济”的谣言甚嚣尘上。
美国政府在巴以问题上的立场与举措,也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
自1948年以色列建国起,美国给予以色列的军事援助,累计超1500亿美元。
如今美国经济下行,民众不满政府仍大把撒钱援助以色列。
尤其是以色列用美国导弹轰炸加沙医院,电视上播放出巴勒斯坦儿童痛哭的画面后,民众愤怒地质疑,这些钱是不是犹太人逼着政府给的。
此外,美国一向自诩“民主人权卫士”,但在以色列问题上却明显双标。
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建定居点、拆除巴勒斯坦人房屋,联合国认定这属于非法占领,美国却年年在安理会上,动用否决权为以色列“擦屁股”。
2024年联合国大会上,180个国家投票谴责以色列侵犯人权,仅美国和以色列投反对票,场面极为尴尬。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美国国内进步派对此极为不满。
偏偏此时,美国政府出台的《反犹太主义意识法案》在执行中走样,将批评以色列政策等同于反犹。
这一做法引发轩然大波,大学生群体反应尤为强烈。
2024年,哥伦比亚大学学生抗议以色列封锁加沙,仅仅举着“自由巴勒斯坦”的牌子,校方就认定这是“反犹”行为。
美国司法部冲进哥大抓捕学生领袖,教育部更是威胁60所大学,不镇压反犹就断经费,多名学生因此受到处分。
纽约大学一位教授,只因分析以色列定居点政策,就被举报“反犹”,险些丢了饭碗。
这一系列事件,让民众觉得美国政府偏袒犹太人,连正常学术讨论都不允许,进而加深了“犹太人控制美国”的误解。
反犹分子趁机煽风点火,2024年加州反犹集会上,公然打出“美国支持以色列屠杀儿童,都是犹太人的阴谋”的标语。
在TikTok上,犹太阴谋论话题播放量突破百亿,其中部分言论与1933年纳粹党报言论的重合度,竟高达67%。
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国在中东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如伊拉克战争,耗费7万亿美元,4000多美军丧生。
反犹人士借此宣扬,这都是“深层政府”里的犹太人,逼着美国发动战争,目的是为以色列在中东扫清障碍。
2025年退伍军人协会调查显示,70%的老兵认为美国中东政策过度偏向以色列,导致美军遭受报应。
这种情绪很容易被引导至反犹方向,不少人抱怨,若不是犹太人掌控外交,自家孩子怎会去中东送死。
面对美国反犹现象的急剧恶化,科恩忧心忡忡。他指出,当前美国社会的种种迹象,与1930年代德国反犹浪潮兴起前极为相似。
经济下滑,社会不安,中产阶级焦虑,民众急于寻找替罪羊。各种舆论渠道开始传播精英集团操控社会、媒体不实、银行掏空国家等言论。
尽管没有直接点名犹太人,但民众心里都清楚矛头指向谁。紧接着,就出现了打砸商店、殴打小孩、举着火炬游行等暴力行为。
科恩将这一系列过程称为“历史回声”,强调美国如今正走在危险边缘。
2025年6月,美国国务院反仇恨专员,在公开讲话中罕见承认,当前犹太社群在安全感上的下滑,是不争的事实。
这一官方表态,被犹太社区组织截图贴在网页首页。
要知道,过去五年里,从未有官方人士敢直面这一问题,如今终于发声,足以表明美国反犹问题,已经严重到不容忽视的地步。
美国反犹人士被捕
当然,对于约西・科恩的观点,并非所有人都认同。
有人觉得他过于危言耸听,认为美国是多元文化国家,犹太人在此长期享有相对平等的权利与自由,从好莱坞到华尔街,犹太人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不可能发生对犹太人的屠杀。
但科恩却不为所动,他坚持认为,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往往有着相似轨迹。
他持续收集、整理反犹暴力事件,将2025年上半年的反犹暴力地图贴到网上,详细标注五十个事件发生点,并附上警方通报编号。
每个点背后,都是一个个真实的受害者,有的在地铁站被推下轨道,有的在公园被泼油漆,有的家门口被挂上猪头。
这些事件,有的是邻居所为,有的则是网友相约群殴。
科恩强调,他并非鼓吹阴谋论,而是在揭示社会正朝着危险方向发展的现实。
以色列国内,对于科恩的观点也存在分歧。
一部分人赞同他理性预警,为美国反犹问题敲响警钟;另一部分人则指责他“抹黑盟友”,认为他的言论损害了美国与以色列的关系。
但科恩不为外界评价所左右,他坚定地表示,自己所言皆基于档案研究,绝非凭空编造。
毕竟,美国历史上反犹的记录,早已厚厚几册,如今不过是在不断续写新的篇章。
若美国社会各方不能正视这一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反犹主义蔓延,那么,谁也无法保证,未来美国不会重蹈历史覆辙,真的成为犹太人的噩梦之地。#夏日旅行攻略#
更新时间:2025-08-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