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的毛毛”不能也不该成为西贝的“危机公关”

不是每一个批评声都来自“黑粉”,不是每一张反对票都有失偏颇。当下时代,人们想听什么样的故事,或者不想听什么样的故事,西贝都可以从中找到标准

9月23日,名为“西贝品味早读”的公众号,发布文章《7岁的毛毛:我以为我再也吃不到西贝了……》。文章以7岁儿童毛毛的视角,讲述了毛毛从2岁起开始吃西贝,妈妈因为最近的新闻不让毛毛再去,毛毛哭着、闹着,哪怕妈妈用玩具“诱惑”,也要遵守与西贝的“约定”,最后妈妈想通了“不该因舆论否定这份信任”。

根据账号介绍,“西贝品味早读”为西贝员工的交流平台。该文被不少网友质疑,称其是“史诗级拉垮的公关文”“禁止煽情炒作”。目前,该文已被删除。

在罗永浩和西贝间的争议结束后,西贝希望收复“失地”的心情不难理解,然而该文速发速删的情形也说明,有些做法,欲速则不达。对于当前的西贝来说,一举一动都会被纳入公共视线。当“7岁的毛毛”以西贝忠粉的名义表现对西贝的深情时,人们很难不注意到它。

关键问题是,“毛毛”的故事,果有其人其事,还是纯公关文章?这一故事能否立得住,至关重要。如果是真人真事经由店长讲述,是消费者真情实意的表达,那其实是有价值的,让人们透过这一窗口看到更多可供参考的信息。如果并非如此,细节添油加醋甚至是完全杜撰,那么不仅表达效果存疑,也会对品牌形象产生反向作用。毕竟,编造煽情故事,只会让人更反感。

毛毛的故事中,一个7岁孩子对西贝食品痴迷的程度、毛毛妈妈突然想通的过程,逻辑和意图上都显得突兀、别扭,而且说教意味甚浓,给人一种为说理而说理的既视感。文章的作者显然忘了一点,让消费者极度关切的是,为什么1岁孩子有可能吃到“2岁”的冷冻西兰花。在店长的故事讲述中,毛毛妈妈说自己经常给孩子做饭,知道肉要提前做出来,知道菜怎么保鲜。所以想通了,明白了。但这无法让广大消费者“瞬间想通”,不能一下子解除人们的疑虑和不安。

而且,此时让一个孩子“出头”成为消除舆情危机的“大使”,并不合适。孩子的童心和朴素情感,不应被消费、被消遣。即便这个孩子和家长真这么想的,也未必能代表更多人的体验和意愿。

这不是公众在苛责一篇文章,而是对有关方面的表现感到失望。坦白讲,“西贝之争”发展到最后,公众并不想“踩塌”谁,这不是人们关注这场争议的真实目的,而是希望相关企业能认真反思自己的问题,发挥优势长处,对得起支持它的顾客。

如何复盘吸取经验,无论是西贝还是其他企业,都该有更多思考。西贝想要重塑和维护自己多年努力构造的品牌形象,通过种种方式品牌营销和回馈顾客,当然是应该的。西贝不妨完整、全面回溯“毛毛故事”的发酵过程及网友留言,不是每一个批评声都来自“黑粉”,不是每一张反对票都有失偏颇。当下时代,人们想听什么样的故事,或者不想听什么样的故事,西贝都可以从中找到标准。

(作者:白驹,来源:红星评论 )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7

标签:育儿   公关   危机   故事   妈妈   孩子   反对票   文章   偏颇   公众   消费者   店长   更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