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专家预言:若都不生二胎、三胎,50年后中国人口将变成5.8亿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撒胡

编辑|撒胡


我国一位以言辞犀利著称的经济学家郎咸平,曾抛出过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结论,他说,基于我国现在的生育率,要是大家都不怎么生二胎、三胎了,五十年后,中国人口可能就只剩下5.8亿。

如果按照现在的14多亿人口,郎咸平所说的5.8亿,可是直接缩减了一半还多,这瞬间令无数人开始慌张,各自议论纷纷。

我国50年后,人口数量真的会变成5.8亿?郎咸平这样说有什么依据?

冰冷的数字

人口预测这东西,其实就是用一堆已经发生、而且很难逆转的数据,画出未来的一张素描,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坐标,让我们知道问题到底有多严重。

现实情况是,我们的人口已经踩下了刹车,而且是连续两年倒退,就看2023年,全国总人口比上一年少了208万。这一年,新出生的娃娃只有902万,但离开我们的却有1110万,一进一出,是个明显的负数。

生育率的滑坡更是触目惊心,想当年上世纪70年代,这个数字还高达6以上,后来慢慢降到2左右,可到了2022年,就只剩1.05了,2023年更是估计在1.0上下徘徊,这个水平,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里,就比韩国好那么一点点,排在倒数第二。

很多人可能会说,不是放开二孩、三孩了吗?没错,政策是放开了,2016年二孩政策刚实施那会儿,出生人口确实猛地冲到了1786万,像昙花一现。

但那只是把以前想生没生的人的存量集中释放了,在那之后,出生人口连续七年往下掉,2021年的三孩政策,更是没能在水面上激起多少浪花,这说明,问题已经不是“让不让生”,而是更深层次的东西了。

郎咸平的预测也不是孤零零的,联合国也推算过,到2100年,中国人口可能会降到7.67亿。中国科学院更是预测,我们可能在2031年就进入“超高龄社会”,也就是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两成。

这些来自不同机构的声音,共同构成了一个指向收缩未来的“数字罗盘”,指针的方向清晰得让人无法忽视。

一本难算的家庭账本

在现代社会,生孩子早就不是一种天经地义的传统责任了,它变成了一项需要全家坐下来,拿着计算器反复盘算的“投资项目”。而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这本账算到最后,往往是“负债”远远超过了“资产”。

我们先看“负债”这头,明面上的开销,有份报告算过,在中国把一个孩子养到17岁,平均要花掉53.8万,要是供到大学毕业,这个数字就飙升到68万。

这还只是全国平均水平,你要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成本翻倍都不止,幼儿园的学费、请保姆的工资、五花八门的培训班,哪一样都不是小数目。

大家的观念也变了,不再是“多子多福”,而是“精养优育”,恨不得把所有资源都砸在一个孩子身上,成本自然水涨船高。

除了钱,还有看不见的成本,时间成本就是个大头,家长们得投入大量的时间辅导作业、日常照料,精力被严重透支。

更沉重的是机会成本,这笔账主要记在了女性头上,数据显示,女性生育后,平均收入会下降34.3%,超过四成的妈妈收入直接减半,很多企业在招聘时,总会有意无意地避开育龄期女性,这种职场歧视是真实存在的压力。

再看看“资产”那头,也就是生孩子的回报,过去那种“养儿防老”的观念,在今天社会保障体系越来越健全的背景下,变得越来越模糊。

情感上的满足当然是无价的,但当它和实实在在的经济压力、职业牺牲摆在天平两端时,很多人不得不做出理性的选择。

外部压力

一个家庭内部的理性计算,其实深受外部社会大环境的重压影响,养老的危机、劳动力结构的变化、社会文化的变迁,这些都是压在生育天平上,让人喘不过气的沉重砝码。

首先是“前浪”带来的压力。老龄化像一场无声的海啸,正席卷而来,到2023年底,我们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有2.9亿,占了总人口的21.1%。

照这个趋势下去,有人预测到2050年,抚养比可能会达到惊人的48.8%,差不多就是1.5个年轻人要养1个老人,这种对未来的预期,像一块巨石压在每个年轻人的心头。

其次是年轻人自身的压力,从2010年到2023年,我们的劳动力人口从10亿减少到了8.75亿,人少了,意味着每个人的担子更重,竞争更激烈,工作时间也更长,这极大地挤压了年轻人生育和养育的空间。

同时,结婚本身也成了难题,2022年,结婚登记只有683.3万对,又是一个新低。男性比女性多出三千多万的现实,也让组建家庭这个生育的前提变得更加困难。

最后,还有对“后浪”,也就是下一代的压力预期,父母们一想到孩子未来要面对的教育“内卷”,就感到一阵恐惧。

再看看房地产市场,曾经的高歌猛进变成了现在的下行压力,这让年轻人对抚养下一代的前景也充满了悲观情绪,这些来自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重压力,共同将生育意愿推向了谷底。

政策的福音

面对这架严重失衡的天平,政策的干预正试图为“收益”那一端增加一些砝码,但这些努力的力度、广度和深度,是否足以对抗那些结构性的巨大压力,还是一个未知数。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给钱,国家层面已经明确,从今年1月开始,要为3岁以下的婴幼儿每年提供3600元的补贴。

地方上则更为激进,比如湖北天门,为生二孩、三孩的家庭提供了一揽子的高额综合补贴,覆盖了生育、育儿、购房等多个方面。

东莞某个社区更是简单粗暴,直接给二孩、三孩家庭发放数万元的现金奖励,外加每月的补贴,这些“真金白银”的奖励,象征意义很大,但能否抵消掉巨大的养育成本,很多人心里还在打鼓。

除了直接给钱,还有一些政策旨在降低间接的“成本”,比如推广男性的育儿假、实行弹性工作制、大力发展社区托育服务等等,这些都是为了减轻家庭在时间和精力上的负担。

有些专家的想法更大胆,比如梁建章就建议,国家应该拿出GDP的3%到5%来搞大规模的生育补贴,给每个孩子每月发1000到2000块钱。

放眼国际,法国和瑞典的经验表明,长期的现金补贴加上完善的育儿假期,确实对提升生育率有效,而我们的邻居日本和韩国,一些企业开始在内部设立托儿所,帮助员工平衡工作与家庭。

这些政策的核心目标,都是为了构建一个让年轻人“敢生、愿生、能养”的社会支持体系,但挑战在于,这些政策的执行力度够不够,体系够不够完善,能不能真正触及到教育、住房这些压在年轻人身上的核心大山,这才是能否有效撬动决策天平的关键。

结语

说到底,郎咸平那个“5.8亿”的预言,是一声警钟,而不是无法改变的宿命,中国正站在人口问题的十字路口,年轻人的生育天平,其实映照出了整个社会面临的结构性挑战。

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在于说教或强制,而在于重建平衡,这需要国家、企业和社会社区一起努力,从根子上降低养育的“负债”,实实在在地增加它的“资产”价值,让生孩子这件事,重新成为一个充满希望而非恐惧的选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那个令人不安的未来图景,永远只停留在预测的纸面上。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河山锐新闻——2025-04-24——郎咸平:若都不生二胎、三胎,50年后中国人口将变成5.8亿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9

标签:育儿   年后   专家   经济   人口   压力   政策   家庭   天平   生育率   年轻人   成本   未来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