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枫烈士的女儿朱晓枫的故事

朱枫出生在1905年的浙江宁波镇海,那里是她家族的根基。父亲朱云水是当地渔业公会的会长,经营着多家钱庄和商行,家境殷实,建有朱家花园这样的宅院。朱枫排行老四,从小接受严格的国学教育,1914年进入镇海城关女子小学,之后到宁波女子师范学校求学。她的成绩总是拔尖,书法尤其出色,曾拜沙孟海为师,学习小楷,沙孟海还为她取字“弥明”,寄托光明之意。那时候的镇海,商业氛围浓厚,海陆交汇,朱枫耳濡目染家族生意,也养成精明干练的性格。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朱枫和同学陈修良一起走上街头,刷标语、印传单,组织学生自卫会。这段经历让她从闺阁小姐转向社会活动。陈修良后来成为中共早期党员,两人关系密切,朱枫通过她接触进步思想。1927年,朱枫遵从父亲安排,远嫁沈阳奉天兵工厂的总工程师陈绶卿,成为他的续弦。那年她22岁,很快适应新角色,管理家务,还生下女儿陈沈珍,也就是后来的朱晓枫。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家返回镇海,1932年陈绶卿因霍乱去世,留下朱枫守寡,抚养四个继子女和亲生女儿。

守寡期间,朱枫继承家产,过着平静日子,但内心不甘。她开始关注时局,1937年七七事变后,投身抗日救亡。在镇海民众教育馆办义卖,变卖自家金石书画和手工艺品,全数捐给抗战。还开办工艺传习所,收留逃难百姓,教他们谋生技能。这年,她与朱晓光结婚,后改名朱枫。朱晓光是镇海人,早年也参与救亡,两人志同道合。婚后,他们带着孩子到武汉新知书店工作,这是中共领导的出版机构。

1938年,日军占武汉,朱枫一家撤到湘西,又转浙江金华。那里,她遇见李友邦组建台湾义勇队,捐资800元,还把8岁的女儿朱晓枫送入少年团读书。这次分离是母女第一次长久分开,朱晓枫在团里接受抗日教育。朱枫则辗转皖南、桂林、重庆等地,继续在新知书店和随军书店工作。1940年,她变卖母亲遗物钻戒,得3200元采购印刷物资,辗转运往桂林。1941年皖南事变,朱晓光被捕关上饶集中营,朱枫化名周爱梅,三次潜入探视,成功营救他于1942年春越狱。这段经历考验她的机智和胆量。

1944年,朱枫到上海筹办同丰商行,被日伪破坏捕入沪西宪兵队,受尽酷刑审讯。她守口如瓶,最终获释。1945年春,经徐雪寒和史永介绍,她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那时她40岁,已是隐蔽战线上的骨干。1946年,在上海,她主管联丰花纱布公司和鼎元钱庄财务,这些是华中局的掩护机构。她利用商界关系,化解危机,比如请沙孟海题匾避险。1948年秋,调香港合众贸易公司,继续情报和经济工作。那里,她安排民主党派和文艺人士去解放区,还处理国民党特务闲谈中的危机,稳住局面。

朱晓枫在那段动荡中成长。1930年生于沈阳,幼时随母颠沛。送入少年团后,她在浙江、福建、台湾宣传抗日。1944年,14岁的她在团里重新入党,成为最早的少年党员。抗战胜利后,随团到台湾几个月,又回上海与母团聚。那是母女相处最长的时间,几个月后,1946年夏,朱枫送她从吴淞口坐船去淮阳解放区。

1949年,上海解放,朱晓光随南下工作组建新华书店,全家本该团聚。朱晓枫那时19岁,在解放区建大上学,1947年考入第二野战军医科大学,参军从医。朱枫在香港完成移交,写信给家人,兴奋地说随时可归,还寄去照片,背后题词寄托爱意。但组织决定派她去台湾,重建与吴石的联系。吴石是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早年同盟会员,提供过情报。朱枫有优势:前夫女儿陈莲芳和女婿王昌诚在台北,王昌诚任警务处电讯主任,便于掩护。她以探亲名义赴台,带两封介绍信,一给台湾工委书记蔡孝乾,一给吴石。

1949年11月25日,朱枫乘风信子号轮船从香港到基隆,陈莲芳夫妇接站。她很快与蔡孝乾接头,传达华东局指示,交接密信。又与吴石会面七次,吴石提供微缩胶卷,包括台湾战区防御图、金门舟山海防图、敌军番号、舰艇部署等绝密情报。朱枫藏情报于书页、饼干盒、口红管,每周六取,周日交蔡,再由安福号轮船交通员送香港。这些情报直达北京,毛泽东阅后赋诗,称赞价值巨大。

朱晓枫在南京军区卫生部当军医,1950年20岁,刚结束学业。母女通信中断前,朱枫信中说去南方办事,很快归,还塞织半毛衣给她。1950年1月29日,蔡孝乾被捕叛变,供出情报网,包括朱枫联络方式。国民党从吴石家搜通行证存根,锁定朱枫。吴石签特别通行证,让她乘军机去舟山定海,她藏存济医院。但2月18日,仍被捕押台北。

被捕后,朱枫咬碎联络纸条吞下,受鞭打、老虎凳等刑,仍称自己是中国人,问心无愧。她缝衣角金饰,分四次吞下试图自杀,被灌药排出。国民党感叹其纪律。1950年6月10日,下午4时,台北马场町刑场,朱枫与吴石、陈宝仓、聂曦同被枪决。她45岁,穿碎花旗袍,外披毛衣,身中七弹,高呼共产党万岁。骨灰由台北卫生局火化,编号233,存辛亥路第二殡仪馆无人领。陈莲芳曾申请领遗物,未果。

消息传大陆,7月朱晓枫在南京宿舍收到通知。她早知母亲地下工作风险大,没特别惊讶,但痛失至亲。组织发革命烈士证书,她未追问细节,避免添麻烦。从此,她改名朱晓枫,姓朱纪念母亲。婚后嫁徐锡成,同为新四军老战士,生子女,继续在南京军区总医院工作,从军医到主任医师,直至退休。

朱晓枫的从医生涯从1950年开始,在华东军区卫生部处理伤员,很快转南京军区总医院。那里,她主治内科,带队查房,整理病历,参与手术。工作严谨,她双手稳健,处理无数病例,从战场归来战士到日常患者。1960年代,升主任医师,教导年轻医生解剖和缝合。退休前,交接钥匙,偶尔回医院探访旧同事。她的丈夫徐锡成也从医,两人相濡以沫,子女在北京定居。

寻母念头从未消退。1950年代,两岸隔绝,她通过书信打听,无回音。1960年代,工作家务并行,仍寄信台湾亲友。1970年代,改革开放,她联系档案馆,走访老同志。1980年代,头发斑白,利用退休时间翻卷宗,去上海北京求助。1983年,中共中央调查部出具结论,平反文革中对朱枫的诬陷,恢复名誉。朱晓枫读后,继续追寻。

1990年,朱枫牺牲40周年,北京开座谈会,罗青长主持,邓颖超慰问后人。朱晓枫出席,聆听回忆。2000年,台湾作家徐宗懋在《老照片》刊朱枫就义前照片,朱晓枫认出旗袍,痛哭。这激发她行动。2003年,她到上海和平饭店拜访徐宗懋,委托寻骨。徐宗懋回台,查档案。2005年,朱枫诞辰百周年,朱晓枫一家回镇海悼念,罗援代表罗青长出席。

2009年,潘蓁寻父,在殡仪馆名册见“朱湛文”,疑为朱枫。2010年5月,寻访者在富德公墓找到编号233骨灰坛,“谌之”误写“湛文”。比对笔迹、DNA(朱晓枫捐血),确认身份。两岸学者、民政部门合作,十年努力见效。

2010年12月9日,长荣航空BR716航班抵北京,朱枫骨灰坛归来。朱晓枫80岁,高龄未去,由女儿徐云初接坛。她在家点香,跪拜,轻抚坛面。次年7月12日,专机运骨灰回宁波栎社机场,雨后天晴,武警列队交接。7月14日,镇海烈士陵园安放仪式,骨灰盖国旗,奏国际歌。墓碑刻“朱枫烈士之墓”,旁置小皮箱复制品和宁波汤圆。朱晓枫说,妈到家了,再不分开。

2011年12月31日,她接受现代快报专访,讲述母亲故事,透露改名缘由。晚年,她与丈夫暂住北京子女家,南京旧居留念。翻手稿《寻找母亲朱枫》,不写英雄,只记母亲日常:煮饭围裙、缝衣针线。2015年,回南京干休所,散步庭院。

2020年代,身体渐弱,子女轮班照顾。她卧床握稿纸,指关节发白。2022年,92岁去世。朱枫的塑像立北京西山无名英雄广场,与吴石等并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5

标签:历史   烈士   女儿   故事   朱晓   台湾   北京   南京   骨灰   台北   上海   工作   母亲   年代   情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