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假期的顺德区龙江镇甘竹滩水域,鼓声与浪花共舞,传统与现代交融。
随着寻璞文旅特约·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桨板球公开赛(佛山站)暨环两江先行区(龙江)水上活动嘉年华的成功举行,74公顷的左滩水面化作活力舞台,20支来自全国各地的队伍在此竞技。在专业赛事之外,水上卡丁船、桨板与皮划艇体验营、宠物嬉水节、河鲜美食节、水岸创意市集等系列活动将体育赛事升级为文旅嘉年华。
从专业运动员到亲子家庭,从萌宠爱好者到文化追寻者,不同群体的参与反馈共同绘制出一幅充满温度的水乡文旅图景。
寻璞文旅特约·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桨板球公开赛(佛山站)现场。/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陈伯青摄
双重禀赋的现代转化
10月2日的甘竹滩水域,五彩桨板与碧波相映成趣。
来自佛山、广州、香港等地20支队伍在3500年历史的左滩水域展开角逐,选手们通过射门、防守等动作展现水上运动的平衡与战术魅力。广东省青少年体育联合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吴映玲指出,本次赛事不仅是竞技交流的平台,更是推动全民健康、深化湾区融合的具体实践。
不仅有专业赛事,活动还串联起龙江3500年遗址、古建与龙舟文化,通过“生态+工业+潮玩”模式转化左滩水域74公顷优质水面资源,推动体育与文旅、非遗、美食等多业态融合,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水上运动品牌。
在桨板、皮划艇、卡丁船体验中,市民、游客还跟随着专业教练“水上漂”;宠物嬉水节中,30多只宠物犬与主人共划桨板,形成温馨的江上风景线。
水岸创意市集与河鲜美食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来体验。摊主张顺意的展位被游客围得水泄不通。竹编马甲在年轻人身上焕发新生,缫丝体验区不时传来抽丝剥茧原来这么神奇的惊叹声。她举起一盏虾笼造型的灯笼,骨架完美复刻了传统捕鱼工具的精髓。转身指向市集旁的红色文化展区,她的声音带着自豪:“甘竹滩发电站是万人用双手垒起的工业丰碑。从桑基鱼塘到潮汐发电,从缫丝工坊到文创市集,这条龙江水流淌的,正是顺德人‘敢饮头啖汤’的精神血脉。”
甘竹滩如此受欢迎的背后,是龙江对自身“生态+人文”资源的重新认知。
甘竹滩,作为龙江镇的生态金名片,拥有74公顷不通航稀缺水域资源,其得天独厚的水域条件被称为大湾区水上运动开发的“黄金水域”。作为佛山市环两江先行区重点打造的三大文旅集聚区之一,龙江甘竹滩文旅产业集聚区正成为龙江镇三产融合发展的战略新高地。
左滩上游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大水源地,一级水源区的清澈江水不再是单纯的生态屏障,而是化身为桨板运动的“天然赛场”。甘竹滩洪潮发电站的红砖厂房与年轻选手的彩色桨板形成强烈视觉对比,广东省工业遗产与现代运动的碰撞造就了网红打卡点。
菁邦(佛山)体育发展有限公司总教练冼子豪站在甘竹滩畔,阳光在水面跳跃成碎金,他指着波光粼粼的江面说,“这片水域开阔、水质优良,得以让桨板运动在内的水上运动战术施展游刃有余,适中的流速既保证安全又不失挑战。我们期待以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桨板球公开赛(佛山站)为契机,让甘竹溪的浪花托起更多水上盛事,让岭南水乡的活力随桨板激荡四方。”
这也是左滩村党委书记邓奋雄一直努力的目标——要让左滩成为年轻人愿意常来的地方,而不是一次性的打卡景点。
正因此,左滩抢抓“环两江”机遇,通过精准定位年轻群体需求,将生态资源转化为体验产品,让文化遗产成为创意素材,最终构建起可持续的产业生态:升级后的龙舟基地将矗立起永久性图腾,专业龙舟存放设备的改造,不仅是桨板赛主场地,更是水上运动爱好者的日常据点。沿岸游船码头与交通路网已织就便捷网络,去年启动的旧社区改造项目正悄然蜕变,未来商旅民宿综合体将拔地而起,青年旅舍与潮流文创店陆续引进,共同书写左滩的新故事。
人文经济的创新实践
身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的龙江,有着丰富的文旅资源禀赋:既有3500年麻祖岗古贝丘遗址的厚重历史,又有“三山两江一溪”的生态画卷,集历史遗迹、水利工程、水乡美食、特色活动于一体。同时,由于地处西江甘竹溪交汇处,左滩河鲜美食、酱鱼文化美名远扬,文旅多元发展。
本次活动精心设计的沉浸式体验链,以水为脉串联起工业遗址、水利工程、美食文化、潮流运动等元素,打破了传统文旅项目的单向展示模式。白天的桨板体验区实行零门槛准入,即使是新手也能在专业指导下体验水上漂的乐趣。联动赛事的文创市集日夜连开,白天有后备厢潮玩、茶咖轻饮小食与非遗手作,傍晚可沿江骑行,看甘竹夕阳,吹吹江风,轻松惬意。
美食成为留住年轻人的关键。“来左滩,食翻餐!”左滩河鲜闻名遐迩,吸引粤港澳大批老饕前来觅鲜。村内拥有二三十家河鲜农庄,左滩还重新盘活招商拥有50年历史的左滩河鲜街。
这样的体验设计创新性地运用人文经济学原理,将人文资源转化为价值创造载体。
例如桨板球赛与大众体验区并行,通过体育社交重塑了乡村人际关系网络——专业运动员与村民的互动打破了城乡认知壁垒,这种交流有望催生新的文化认同。文创市集在于让年轻游客在触摸桑基鱼塘生态智慧时,完成了从消费者到文化传播者的身份转变。江岸骑行构建了慢生活美学的体验场域,游客拍摄的夕阳照片在社交媒体形成的二次传播,为左滩创造了难以量化的品牌价值。
这种全时段设计暗合人文经济学的时间货币化理念——每个区域片段都被赋予独特的人文内涵,使游客的时间投入转化为情感积累和价值认同。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体验设计还产生了外溢效应:不少游客在社交媒体分享的体验内容,形成了持续的品牌传播;村民与游客的日常互动,重构了乡村社会关系网络;非遗技艺的现代表达,则实现了文化基因的活态传承。这些无形资产的价值创造,契合人文经济学强调的长期效益。
长效生态的构建逻辑
赛事的哨声渐远,但甘竹滩的人文经济却开启了更持久的航程。这场赛事不仅是竞技的舞台,更是龙江构建水上长效生态的起点。
让流量变留量,左滩村有明确的水上文旅长效生态计划:通过在麻洲岗3500公园挖掘40亩内湖作为四季训练基地,以破解外江季节性限制的困境。而电站就宿舍改造的民宿和规划的水上公园与标准化露营基地,将“一日游”延伸为“周末微”度假。
从镇层面上来看,当前,龙江也正全力整合甘竹溪沿线资源,依托甘竹滩洪潮发电站活化、左滩心形湖、海鲜街以及渔业村改造,打造水上运动休闲基地,计划年内启动前期建设。
同时,围绕桑园围遗址布局特色农文旅项目,推进龙晟生态农业园、麦朗榕树头营地、南坑海咀活化等项目。领尚L·plus一工元项目已于今年8月开业,为奈尔宝在华南地区的首个大型亲子乐园,开业至今人流火爆。
此外,龙江还积极塑造龙江文旅IP,全年策划生菜宴、观音开库、酱鱼节等品牌活动,同时推出“一日游”“两日游”“工业游”等精品线路,进行休闲矩阵和消费场景的升维,不断丰富畅游龙江的新体验。目前,一批旧建筑物“爆改”为网红打卡点,做到了吸睛又“吸金”。
龙江正书写着人文经济学的新实践——从桑园围的治水智慧到甘竹滩的创新精神,再到“环两江”先行区的崭新机遇,这片土地以水为脉,将工业基因与文旅活力完美融合。
当历史与未来在此交汇,龙江的新故事仍在继续,值得更大期待。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杨婷
更新时间:2025-10-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