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的图书馆

从1935年到1948年,党中央在陕北领导中国革命将近13个年头,是中国现代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无论从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上来讲,都是十分光辉灿烂的,作为图书馆工作也相应地得到了很大发展。

1938年以前,延安市即有民众教育馆,1937年5月又成立了中山图书馆,后又由边区政府教育厅成立了鲁迅图书馆。与此同时,在延安各机关、学校等单位也都设有图书馆。如中共中央、马列学院、延安大学、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边区医院等单位都拥有自己的图书馆或资料室。在此以后,延安各地陆续成立的民众教育馆内,也都设有阅览室。

延安市民众教育馆成立很早,但在1938年冬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飞机的轰炸,曾一度停止工作。在1939年7月间,市政府又在新市场区开辟了一个新馆址,着手恢复工作,并号召广大群众捐赠书刊支持他们的工作①。1939年10月12日,延安市民众教育馆正式开馆。民教馆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项,即:书报阅览室、出刊《大众报》、举行演讲会、代写处(代市民写信、写账等)、询问处。书报阅览工作在当时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②。

1939年3月,边区政府教育厅为响应中共中央及毛主席关于学习的号召,在所订的教育计划中,也提到了“各县斟酌实际情况,成立民教馆或阅览室③。”自此以后,各地的民众教育馆与阅览室、阅报室等陆续地成立起来了。几年中先后成立的有庆环分区的曲子民教馆、神府民教馆、庆阳民教馆、镇清民教馆、甘泉民教馆、子长民教馆、鄜县民教馆、甘谷驿民教馆等。在这些民教馆中都设有阅览书报的地方,并且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其中庆阳、曲子两个民教馆因工作成绩优异,在以后的文教会议中曾获奖④。

除去民教馆中的阅览室以外,延安还有公共图书馆数所,如中山图书馆、鲁迅图书馆等。中山图书馆成立于1937年5月,工作开展得很好,对边区文化事业颇有贡献。1938年延安遭受了日机轰炸后,致使馆务曾一度停顿。1939年该馆留延安的理事,鉴于当时学习和研究工作的需要,决定重新整顿恢复。于是在1939年12月13日邀集了延安各界人士,开会讨论如何整顿与扩大中山图书馆具体事宜。在这次会议上决定:一、使中山图书馆成为延安大规模的公共图书馆;二、修正过去该馆的章程;三、聘请林伯渠、吴玉章、董必武、徐特立、藏云远、林彪、成仿吾、陈伯达、艾思奇、周扬、何思敬、邓颖超、孟庆树、丁玲、冯文彬、李昌等17位同志为中山图书馆理事,并选林伯渠同志兼任馆长,李昌同志为该馆主任。自这次会议以后,便着手进行整理书籍、建筑新馆址、募集图书等工作⑤。1940年2月14日,中山图书馆由馆长林伯渠同志召集了第二次理事会。在这次会议中,详细讨论了今后馆务的方针与工作步骤,并且为了适应馆务需要,又增聘了王林、胡乔木两同志为理事。并在理事中推举艾思奇、何思敬、周扬、王林、胡乔木五同志为常务理事,负责处理与领导馆务。馆主任改由胡乔木同志担任。

该馆在修建中即开始了工作,临时开放阅览。在修建竣工后,于1940年7月7日即抗战三周年纪念日之际正式开馆。

中山图书馆在组织机构上分为图书、资料、读者顾问、编刊等四部。当时馆址设在延安北门外大砭沟⑥。在藏书方面,据1940年7月统计,该馆共藏书5000余种,并收藏了当时全国各地的报纸、杂志百余种。该馆拥有图书室、材料室、参考室、阅报室、杂志室等5个室。后又在1942年修建了一个新的书报阅览室,并建立了卡片目录。在外借手续上,开始时是凭各单位介绍信,并缴纳2元保证金,由馆方发给借书证借书,以一周为期。以后在1942年废除了保证金制度,改用介绍信换证借书的办法。该馆的阅览时间规定为每周二至周六下午,周日整天开放,周一休息⑦。

除去阅览工作以外,中山图书馆在其他工作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比如,材料部在未正式开放以前,为了配合当时关于宪政问题的研究,搜集了各种有关资料,单辟一室供读者阅览,并编印了《宪政论文选集》《宪政论文索引》等,以满足读者的需要⑧。以后还出版了《时事资料》《世界大事表》《每月全国报刊论著索引》等3种定期刊物⑨。这种密切结合当时当前形势,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精神,现在仍是我们图书馆工作者的典范。

鲁迅图书馆创建于1939年前。初建时规模较小,藏书不多。1939年冬季,边区政府教育厅决定将该馆扩大,以适应形势需要⑩。但在扩大以后的初期,因为在管理制度上存在着问题,如书籍登记制度不清,无号码,无分类等缺点。为了改进工作,在1941年10月至1942年3月期间,该馆专门整理图书,不办外售手续。在此期间内还调整了组织机构⑪。1942年6月7日重新开放。此时该馆还把原有的三个阅览室改组为“图书室”和“阅览材料室”两个阅览室。该馆当时共有工作人员3人,刘耿同志为馆主任,主持全馆事务并兼理总务事项。其余2人分别管理两个阅览室。除去阵地阅览工作(当时称图书出纳)外,并且也开展了图书外借工作(当时称图书流通)⑫。

这一次的调整,使得该馆工作大大地前进了一步。根据1942年底统计,我们可以看出它的工作的开展情况。

图书流通方面:1942年4月读者不到200人;1942年12月增至684人;1942年4月至12月共借出图书4104册(次)。读者结构为:边区政府系统的读者323人,占35%;军事系统的读者112人,占16%;中央系统的读者55人,占7.5%;学校系统的读者192人,占28%;文化团体的读者50人,占7.3%;商店的读者16人,占2.5%;工厂的读者15人,占2.2%;其他读者7人,占1.5%。图书数量方面:1942年4月至12月共增加藏书800余册。其中包括:自然科学195册;文艺类159册;古书140册:初级读物121册;社会科学50册;语文48册;综合类36册:教育27册;史地25册;哲学12册⑬。

由以上的统计数字中,不仅可以看到它的发展,而且也可以知道当时他们已经有了完备的图书分类系统与读者登记工作。在当时人员少工证多的情况下,能够做出这样的成绩,这也是值得我们现在的图书馆工作者学习的。

除去这几个较大的公共图书馆以外,也成立了一些专业图书馆。如1939年成立的边区医院图书馆⑭和卫生学校图书馆⑮ ,1944年成立的延安中医图书馆等⑯。

还应该指出的是,延安不仅有许多图书馆,而且还有它们自己的组织“延安市图书馆协会”。这个协会的成立日期以及具体情况,现在还不太清楚。但是,我们从它的二次会员大会的决议中,可以看到它在当时所起的重大作用。在1941年延安市图书馆第一届协会会员大会上,决定了两项工作:一、调查延安各机关、学校的图书数目(约计108000余册);二、了解各图书馆情况,帮助提高工作质量,并在分类编目上采用了统一的方法。在1942年2月8日召开了第二届会员大会。这次会议又提出了:一、新到图书要进行适当的分配;二、编延安图书总录;三、出版会刊;四、帮助各图书馆职员进行业务学习,如教授图书馆学;五、选出高戈伍同志等7人为新理事⑰。从这两次会议的决议中,我们可以看出延安各图书馆与各机关的协作精神,图书馆系统中的业务辅导与干部培养工作,馆与馆之间的大协作与图书调配情况,而且在这些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延安的图书馆事业,在艰苦环境中能够有如此巨大的发展,我认为有这几方面的原因:第一,党和革命领袖的正确领导和关怀。党不仅指出了图书馆应该为工农兵服务的正确方向,而且还大力地支持了各地的建馆工作,并派出党的负责同志具体参加图书馆的领导工作,保证了图书馆事业的正确发展与巩固。尤其使我们感动的是,毛主席、周恩来、林伯渠同志对图书馆事业的关怀。在筹建边区医院图书馆、鲁迅图书馆、中山图书馆等的时候,毛主席还捐赠了款项⑱,在1939年捐赠给鲁迅图书馆的就有200元之多⑲。周恩来同志曾利用在国统区工作的机会常为延安采购图书,林伯渠同志也曾多次捐款给新建的图书馆。

由此可见革命领袖是如何重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第二,全国各地人民的支持。当时由于处在战争环境,延安的条件很艰苦,图书来源十分困难,但是全国各地人民却千方百计予以支持。如当时重庆、桂林、西安等地的书店都捐赠了图书给延安的图书馆。如中华书局一次就捐赠了《中国社会经济史》《历代年表》《铁道年鉴》等书140余种⑳。当时,延安市各机关也曾给予了相当的支持。

第三,图书馆工作者的努力,正确地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同群众打成一片的工作作风,也促进了延安的各图书馆工作。比如,为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编制时事资料、索引等来帮助大家学习和研究。同时,他们在帮助广大人民提高文化水平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比如,子洲图书馆曾以附设文化补习班、面向当时文化水平较低的机关工作人员、利用下午业余时间、每周授课6次,课程内容包括国语、常识、音乐、算术以及联系同志的实际生活和工作,提高文化水平,收到了明显效果。总之,他们把图书馆办成了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丰富多彩的、联系群众并为群众开展学习的中心。



注释:

①《新中华报》1939年7月28日。

②《新中华报》1939年9月26日、10月17日。

③《新中华报》1939年3月13日。

④《解放日报》1944年11月20日。

⑤《新中华报》1939年12月23日。

⑥《新中华报》1940年2月28日。

⑦《新中华报》1940年7月12日。

⑧《新中华报》1940年2月28日。

⑨《解放日报》1941年6月1日。

⑩《新中华报》1939年12月6日。

⑪《解放日报》1942年4月25日。

⑫《解放日报》1942年6月6日。

⑬《解放日报》1943年2月24日。

⑭《新中华报》1939年10月24日。

⑮《新中华报》1940年5月31日。

⑯《解放日报》1944年9月7日。

⑰《解放日报》1942年2月11日。

⑱《新中华报》1939年10月24日;1939年12月23日。

⑲《新中华报》1939年12月6日。

⑳《解放日报》1942年12月2日。





来源:宝塔政协公众号

作者:张志强(原就职于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

编辑:马京京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6

标签:历史   抗日战争   延安   时期   图书馆   工作   解放日报   延安市   中山   图书   边区   同志   读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