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 8・15:从历史现场到时代回响

1945 年 8 月 15 日清晨,重庆较场口的报童们举着油墨未干的号外,嘶哑着嗓子喊出那句让全城沸腾的话:“日本投降了!” 此刻,电波正将裕仁天皇的《终战诏书》送往世界各地,中国人民用 14 年的血泪,终于等来了这一天。

时间倒回 1940 年的东北林海,零下 40 度的寒风裹着雪粒,刮在杨靖宇的脸上像刀割。他藏在树洞里,怀里揣着一块已经冻硬的棉絮 —— 这是三天来唯一的 “食物”。日军劝降的喊话从远处传来,他却掏出最后一颗子弹,对着自己的胸膛扣下扳机。后来战士们在他的胃里只找到树皮、棉絮和草根,没有一粒粮食。而在 1937 年的北平,佟麟阁将军的战马倒在卢沟桥旁的血泊里,他捂着腹部的伤口,嘶吼着指挥士兵冲锋,最终倒在阵地前,临终前还在问:“北平城守住了吗?” 这些不是书本里冰冷的文字,而是用生命写就的抗争。


南京秦淮河畔的记忆,至今仍带着血色。1937 年 12 月,市民李秀英怀着七个月的身孕,躲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地下室里。日军闯进来时,她反抗中被刺了 37 刀,昏死过去。当她醒来时,肚子里的孩子已经没了,但她硬是从尸堆里爬了出来,成了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之一。这样的悲剧,在那段岁月里每天都在上演。据战后统计,14 年抗战中,中国平均每 13 秒就有 1 人死于战火,3500 万同胞的生命,换来了平型关大捷时八路军战士脸上的硝烟,换来了台儿庄战役中巷战里染血的大刀,换来了百团大战后百姓送给部队的那筐热乎乎的鸡蛋。

1945 年 8 月 15 日的重庆,朝天门码头挤满了人。码头工人王大锤丢下手里的纤绳,跟着人群欢呼,眼泪混着汗水往下流 —— 他的弟弟三年前在长沙会战中牺牲,今天终于能告慰弟弟的在天之灵。延安的窑洞里,毛主席和战士们围坐在收音机旁,听到诏书内容后,有人拿出珍藏的红枣分给大家,平时严肃的将领们,此刻也像孩子一样鼓起掌来。南京的街头,商铺老板们免费发放糖果,孩子们举着小旗子跑来跑去,鞭炮声从清晨一直响到深夜,连秦淮河的水波里,都映着漫天的火光。


如今,80 年过去了。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李秀英老人的照片挂在展墙上,她晚年时常来这里,给参观的孩子们讲当年的故事,直到 2004 年去世。杨靖宇将军的雕像矗立在通化烈士陵园,每年冬天都有市民自发去献花,在雕像前放上一块干净的棉絮,纪念他当年的坚守。今天的中国,高铁飞驰在曾经的战场遗址上,港珠澳大桥横跨伶仃洋,空间站在太空遨游 —— 这些不是凭空而来的成就,而是对先烈最好的回答。

我们铭记 8 月 15 日,不是要记住仇恨,而是要记住杨靖宇胃里的棉絮,记住李秀英身上的 37 道伤疤,记住那些再也没能等到胜利的同胞。当我们在和平年代里享受生活时,要知道这平静的日子,是无数人用生命换来的。唯有带着这份记忆前行,才能让中华民族永远不被欺负,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8

标签:历史   铭记   现场   时代   棉絮   北平   诏书   平型关   南京   重庆   生命   日军   秦淮河   卢沟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