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古迹遗址日│江苏南京:千年文脉绽放时代新韵

4月18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在六朝古都南京,文物古迹粲然可观,文化遗产多姿多彩。

对古迹遗址的保护,刻在这座城市的基因里,与此同时,许多古迹遗址在保护中获得新生。今天,就让记者带你“触摸”这些遗址,一起去感受——古今交融、灿烂辉煌的文化长卷如何绘就。

关键词:保护

地点:西街遗址

“考古前置”守护绵长文脉

中华门外,春光里的西街遗址一派繁忙景象。

这里在2023年底,因为3100年前的长干古城的发现而备受瞩目。去年,又发现了六朝时期的御道和门址。

“我们正在筹备搭建西街遗址应急性保护大棚。”西街遗址项目负责人陈大海告诉记者,这个大棚可不是一般的棚,它不但对遗址具有保护性,还兼顾空间艺术性和展示性。

据记者了解,这个由东南大学负责设计的西街长干古城遗址应急性保护大棚,将分阶段搭建,第一阶段将围绕古长干地区风貌,体现南京城市起源。

对西街遗址的保护,从未发掘前便开始了。

在南京这个“古董铺子”,每一寸土地下都可能藏着“宝贝”。近年来,南京在全国率先实施“先考古、后用地”考古前置模式,在南京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内以及老城区范围所有地块,无论面积大小,出让前必须进行考古勘探,其余地块也有相应严格的规定。

2017年的一天,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外、大报恩寺遗址西侧的西街地块刚刚拆迁完毕,15万平方米的被拆土地下犹如一个“超级大盲盒”摆在南京市考古研究院的专家面前。

在西街遗址第一期考古发掘后,专家们给出了“西街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南京古代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指导意见。

2020年开始,西街遗址发掘转为主动性考古发掘,重要断代遗迹陆续“重见天日”。

西街遗址考古共计发掘面积12000平方米,发现各类遗迹500余处,出土文物以商周时期为主,很多出土标本在造型、纹饰等方面体现出南北文化交流交融、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在这处遗址上,遗址公园正在筹建,为守护绵长文脉写下生动注脚。

关键词:新生

地点:李公祠荷花池遗址

曾经“消失”的遗址 可“沉浸式赏荷”

人戏池中,莲叶田田。

位于四条巷和文昌巷交界口的南京市级文保单位李鸿章祠堂里,有一处荷花池遗址。近日,2024年度香港建筑师学会海峡两岸暨港澳建筑设计大奖(CADA)颁奖典礼举行。由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实施的“南京李公祠荷花池遗址保护展示”获得社区、文化及康乐设施类卓越奖。

这座百年李公祠里的荷花池遗址保护与展示工程,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下,这处遗址再现了当年的风采。

断壁残垣里有带着风霜的砖块、饱经风雨的木桩、残缺不全的柱墩……这就是荷花池遗址的原貌。如今的这池莲叶有点“特别”,它们栽种在“大钢盆”里。现代化的“大钢盆”嵌在残壁断垣里,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2018年,市文旅局启动开展了李鸿章祠堂保护与展示项目,结合项目的实施开展了相关考古工作,在考古勘探中发现荷花池遗址一处。它曾经是完全“消失”的,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副所长、东南大学副教授沈旸告诉记者,在这么多年的使用过程中,荷花池慢慢被填埋了,上面还建了房子。直到此次考古勘探,荷花池遗址终于“重见天日”。

荷花池遗址由砖砌池壁、木桩、池底和建筑基址的土体构成。当时考古勘探结果显示:池壁无明显外突,砖壁有少量脱落,可以看见下部的木桩顶端露出;池底及建筑基址的土层无明显塌陷。 为了解决其形态、功用等迷雾,更科学地保护遗址并有效活化利用,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委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和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编制了荷花池遗址保护和环境整治方案。

如何保护好荷花池遗址,又能让它更好地展示?2020年,经过市文旅局指导推进,并多次组织专家论证,荷花池遗址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方案终于成型。

荷花池遗址保护与展示工程最让人惊喜的,是可以“人戏莲叶间”,在遗址中“沉浸式赏荷”。

未来,此处将对外开放,为城市再添赏荷好去处。

关键词:科技

地点:南京郊区野外

数字赋能 用指尖“唤醒”南朝石刻

伴随着悠扬的古筝声,梁吴平忠侯萧景墓石刻、陈文帝陈蒨永宁陵石刻、宋武帝刘裕石刻……只要动动手指,便可在手机上全方位沉浸式观赏一个个南朝石刻。

南京南朝陵墓石刻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多位于郊区野外,仅有少数流散的石刻收藏在博物馆。2023年,由市文旅局、南京文投集团联合打造的全国首个拥有南朝石刻丰富数字文化内容体验的“南朝石刻”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

这个国内首个南朝石刻数字化内容体验平台,利用文物三维数据采集、VR全景、AI知识图谱、3D动画等数字技术,包含南朝石刻历史价值、历史演变、石刻品类、石刻3D模型、南朝石刻知识图谱、创意数字IP等优质内容,让公众足不出户就能用指尖畅游,身临其境体验南京南朝陵墓石刻的千年文化魅力,进一步了解南朝石刻、保护南朝石刻。

记者点开“南朝石刻”微信小程序,看到总共分为“历史文化”“沉浸体验”“知识图谱”“数字文创”四大功能板块。

“历史文化”板块通过创意插画等形式,生动深入地解读南朝石刻的历史价值、历史演变、石刻品类、南北朝石刻差异、石刻纹样、石刻旧影等文化内容,让公众进一步了解南朝石刻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智慧。

“沉浸体验”板块可在云端沉浸式体验南京17处南朝石刻点位的全景现场和3D文物模型,开启360度无死角虚拟观赏模式。动动手指,就可以上下左右翻转了解经过三维高清扫描建模后的石兽、石柱、石碑的文物细节。

“知识图谱”板块利用AI知识图谱技术,构建南京南朝石刻各点位的知识体系,通过数据挖掘关联,可以一键轻松了解南京南朝石刻各个点位间的内在联系。

“数字文创”板块进一步让文物“活”起来,通过数字创意的方式,精心打造南朝石刻全新数字IP,用户可以与其进行互动“对话”,获得生动有趣的数字化体验。

关键词:开放

地点:南唐二陵考古遗址公园

去原址体验考古发掘成果

被称为“江南地下宫殿”的南唐二陵——钦陵和顺陵,位于江宁区祖堂山南麓。在此长眠的墓主,分别为南唐先主李昪和中主李璟。如今,这里是南唐二陵考古遗址公园,在2023年被认定为首批江苏省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在南唐二陵考古遗址公园,人们可以近距离感受到遗址是如何被保护和展示的。

1950年春,南京的古玩市场上忽然出现了一批造型精美的古代陶俑,据调查,这些陶俑均来自祖堂山的一座巨大古墓。考古队员们前往祖堂山,根据墓葬规模以及墓室中散落的玉册,判断墓主人正是南唐的开国君主——李昪。

钦陵和顺陵由南京博物院主持发掘,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用科学的方法发掘的帝王陵墓,在我国考古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当时,南唐二陵总共出土了643件有价值的文物,其中有陶器、铜器、漆器、骨器、玉哀册、石哀册等。

2010年,在南唐二陵考古发掘60周年之际,南京市文物部门又对祖堂山南唐陵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考古勘探与试掘工作。这次考古发掘中,在陵区范围内又发现了一座长7.2米、宽5.6米的耳形的神秘大墓。因为墓室被盗严重,南方地下潮湿,墓室内仅保留了一段腿骨遗骸。经过对墓葬中的人骨鉴定报告以及史料的分析推断,墓主人应为李煜的妻子大周后。

一件文物,孤立摆放在展架上看,和摆放在它出土的原生环境中看,所带来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未来,文物部门将继续推动南唐二陵周边考古勘探调查工作,尽力解开目前存在的诸多谜团,并对这几年来考古发掘的成果进行展示,对公众开放。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朱彦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9

标签:遗址   西街   文脉   南唐   南朝   南京   石刻   图谱   古迹   江苏南京   文物   东南大学   千年   数字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