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本文作者——蔡文机|资深媒体人
2025年的卤味市场依旧保持了3.7%的增长率。
夜市、小区门口、地铁出入口,卤味摊位香气四溢;线上平台上,“现卤现卖”的直播间不断涌现。
无论南北,中国人的嘴似乎依然离不开卤味。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热度。
根据《红餐大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小吃快餐门店数已超过357万家,市场规模突破1万亿元;卤味作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细分业态,2024年品类市场规模达到1573亿元,预计2025年将继续小幅增长至1620亿元。
这些数据都在证明:卤味行业仍是一个增长中的行业。
然而,与这番繁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昔日“卤味三巨头”——绝味食品、周黑鸭、煌上煌——的集体失速。
2025年上半年,三家龙头企业的营收悉数下滑:周黑鸭同比下降8%,煌上煌下降5%,绝味食品更是连续两个季度营收负增长。
为什么在消费者依旧爱吃卤味,原材料也未涨价,行业规模甚至在扩大的情况下,最有品牌、最有渠道、最有资本的三家,突然卖不动了?
答案藏在一个正在重塑行业结构的事实之中:卤味这门老生意,门槛正在被一点点打掉。
卤味的“基本盘”仍稳固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市场需求并未塌陷。
红餐产业研究院的调查显示,超过九成受访者在日常生活中有吃卤味的习惯,其中40.9%的人每月固定购买,48.4%的消费者虽无固定频率,但“看到就买”的即兴消费依然普遍。
卤味的消费人群也未老化。
19—35岁的年轻消费者占比高达76.7%,其中19—25岁的群体占27.9%。
对这批人而言,卤味既是零食,也是夜宵,更是“口味上的情绪出口”。
换句话说,中国人对卤味的偏爱没有消失,只是他们对品牌的忠诚度在下降。
原材料充足,成本反而更低
与消费端稳定不同,供给端的环境在悄然变化。
2024年,中国鸭肉市场迎来了“供应大年”。
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中国整只冻鸭出口2.81万吨,同比增长101%;冻鸭肉分割产品和杂碎出口2.29万吨,同比增长137%。
鸭脖、鸭翅等“边角料”价格普遍下降。
更关键的是,2024年中国首次出现鸭肉进口,近290吨分割鸭肉和杂碎进入国内市场,为中小卤味企业提供了新的低价原料来源。
这意味着,卤味巨头所面对的并非“成本上涨”的问题,反而是原料价格的下滑,降低了新玩家进入行业的门槛。
技术平权:卤味成了“谁都能做”的生意
十年前,卤味行业的壁垒还在于“秘制配方”和“标准化供应链”。
如今,这些门槛几乎消失。
随着预制调料包、中央厨房和冷链物流的普及,卤味制作变成了标准化的流程:采购调料包、卤制、封装、上架。
夫妇两人买辆流动售卖车、采购几千元的半成品,就能当天开张。
根据《红餐大数据》,截至2025年4月,全国卤味品牌中,门店数在50家及以下的占比高达85.6%,而拥有500家以上门店的品牌仅占1.4%。
换言之,卤味正在从“连锁时代”进入“街坊时代”。
这场“技术平权”的浪潮,让过去依靠品牌壁垒生存的绝味、周黑鸭、煌上煌,失去了曾经的护城河。
价格失衡:品牌溢价不再是护身符
卤味是典型的高价格敏感品类。
红餐产业研究院的调查显示,47.2%的消费者在产品涨价10%以上后会减少购买,仅25.8%的人能接受“适当涨价但前提是质量更好”。
然而,三巨头的定价,早已远高于主流消费区间。
在外卖平台上,绝味180克鸭脖售价24.8元,周黑鸭300克42元,煌上煌300克39元。
而街头小店或社区连锁的鸭脖,360克仅售24—27元——分量更足、价格更低。
调查显示,截至2025年4月,人均消费在25-35元区间的卤味门店占比最高,为29.5%;但近两年,这一区间的占比在下降,而人均消费25元以下的门店占比持续上升。
消费者正在用脚投票。
当“卤味零食”变成“奢侈零食”,品牌忠诚度自然消散。
年轻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购买“便宜、够味、方便”的卤味,而非“知名品牌”。
规模反成包袱,创新乏力成常态
卤味三巨头的困境,不仅在于价格,更在于体系僵化。
多年来,它们依靠加盟体系迅速扩张,但庞大的门店网络也带来了高租金、高人力、高营销成本。
一旦销量放缓,连锁模式就成了沉重的包袱。
同时,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调查显示,消费者减少购买卤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口味重、不健康”和“新品太少”。
在“轻卤”“低油”“新口味”等方向上,行业仍缺乏足够的突破。
更致命的是渠道疲软。
线上消费崛起后,夫妻店、社区卤味摊借助抖音外卖、美团优选等平台快速增长,而三巨头的线下体系反应迟缓,难以适应新渠道逻辑。
规模优势不再带来效率,而成了负担。
卤味的未来:从品牌竞争到场景竞争
当卤味不再稀缺,竞争就从“谁的味道更独特”转向“谁离消费者更近”。
如今,地铁口的小推车、小区门口的流动车、夜宵摊的卤味拼盘,成为消费新场景。
它们无需品牌背书,却能在“便利”“即时”和“熟悉”中赢得信任。
卤味巨头们仍深陷“标准门店+加盟体系”的旧逻辑,而消费者早已转向“即时消费+社交场景”的新路径。
未来,卤味行业的增长点或许不再是全国连锁,而是社区化、区域化、场景化的差异竞争。
谁能在价格、口味、便利之间找到新的平衡,谁就能重新定义卤味的未来。
卤味巨头们的“黄金时代”已过去
绝味食品的财务风波,只是行业转折的一个信号。
真正的危机在于,卤味巨头们已经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稀缺性。
消费者依旧吃卤味,但不再需要绝味、周黑鸭、煌上煌。
原材料更便宜、调料包更成熟、创业门槛更低,街头小店和社区摊位成了新的竞争主力。
当卤味回归最初的形态——一种“靠味道和距离取胜的小生意”,那些曾凭规模称霸全国的巨头,也许必须重新学会“做小”的能力。
卤味的战场从未消失,只是换了位置。
而属于绝味、周黑鸭、煌上煌的苦日子,才刚刚开始。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