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逸枫
恒大最终走向破产清算的恶果,归根结底是投资决策错误、盲目多元化扩张、资产严重资不抵债、债务重组失败、资产贬值和处置困难、销售回款几乎枯竭、房地产市场超调、利润连续多年亏损。
其他原因是融资困难、供应链债务爆雷、销售额虚增收入、巨额财务造假、金融财富产品爆雷、许家印涉嫌违法犯罪被立案调查、许家印家族超过500亿的股息分红和报酬套现转移、股票停牌、清盘。
恒大危机的根源
恒大危机的根源,与实控人违法违规行为密不可分。2023年年8月20日,证监会对恒大地产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立案调查。2023年9月15日晚间,国家金管官网一纸公告,同意海港人寿整体受让恒大人寿保险业务及相应的资产、负债。
恒大人寿被接管一天之后,恒大财富多人被抓。2023年9月16日晚间,深圳警方放出重磅消息。依法对恒大财富杜某等涉嫌犯罪人员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而通报中的“杜某”,就是恒大财富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杜亮。
恒大财富原名“恒大金服,成立于2015年,恒大财富大股东为恒大集团有限公司,实控人是许家印。在为恒大疯狂输血之后,2021年8月恒大财富最终暴雷,按恒大集团统计数据,恒大财富合共募资金额涉及约921亿元。
中国恒大公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及2022年12月31日止,恒大财富未兑付本息分別为410亿元、340亿元。为解决恒大财富投资产品兑付问题,三种兑付方案供投资者选择,分别为现金分期兑付、实物资产兑付、冲抵购房尾款兑付。
投资者可从三种方案中选择其中一种兑付,或者组合任意两种及三种方案兑付。在暴雷之前,许家印的前妻丁玉梅投资的2300万,恒大财富总经理杜亮与父亲投资的1000多万元被提前兑付。
2023年9月16日,恒大财富主要涉案人员已经被抓。9月16日,深圳警方通报表示依法对恒大财富杜某等涉嫌犯罪人员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而通报中的“杜某”,就是恒大财富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杜亮。
2023年9月18日凌晨,恒大集团官方网站曾发布公告,针对部分管理人员提前赎回恒大财富投资产品一事,集团公司高度重视,已要求该6名管理人员提前赎回的所有款项必须限期返回,并给予严厉惩处。
随后许家印出面承诺,“我可以一无所有,但恒大财富的投资者不能一无所有”来安抚投资者。2023年9月28日,12天后,许家印因涉嫌违法犯罪,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许家印的二儿子许腾鹤在许家印被采取强制措施之前已被带走。
2023年10月9日,恒大集团官网凌晨发布公告称,恒大集团6名提前赎回恒大财富投资产品的管理人员,已于10月8日前将所有提前赎回的款项全额归还到恒大财富指定账户。公司已对上述6名管理人员进行问责惩处。
2023年9月底,许家印传出被采取强制措施的消息,公司股价直接跌破一元大关,市值缩水高达数千亿港元。从8月丁玉梅离港,到9月许家印被拘,短短38天内,恒大高层杜亮遭到调查,这一连串事件仿佛一张早已布好的法网正在收紧。
2023年9月底、10月初,随着恒大地产与恒大金融财富公司、许家印先后被立案调查,境外债务重组无法启动,到2023年底宣布失败。2023年9月28日,恒大集团实控人许家印因涉嫌违法犯罪已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
中国恒大在港交所公告表示公司接到有关部门通知,公司执行董事及董事会主席许家印因涉嫌违法犯罪,已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证监会查明恒大地产通过虚增收入、欺诈发行债券非法融资,对其罚款41.75亿元,并对许家印终身市场禁入。
许家印二儿子许滕鹤(Peter Xu)、恒大前CFO潘大荣、恒大地产集团、恒大物业集团前董事长甑立涛被带走。2024年1月8日午间,恒大汽车公告称,该公司得悉其执行董事刘永灼先生因涉嫌违法犯罪,已被依法刑事拘留。
至此,中国恒大董事局主席许家印、恒大前CFO潘大荣、恒大汽车总裁刘永灼以及恒大财富总经理杜亮等均被逮捕。中国恒大的高管全面陷入逮捕困境,2022年-2023年开始。债权人纷纷提起清盘呈现。
2024年3月18日,中国证监会的一份行政处罚书,把恒大地产的财务造假行径彻底钉在了耻辱柱上。在2019年至2020年间,其虚增收入达5640亿元,虚报利润920亿元,创下全球企业财务舞弊的惊人纪录。
2021年财报一笔高达6634.44亿元的会计调减金额,犹如一把利刃,撕开了其财务体系看似光鲜的外衣。巨额数字当于当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的6%。2022年恒大一次性披露两年财报时,超8000亿元的亏损以及2.4万亿元负债得以曝光。
2024年5月,证监会依法对恒大地产债券欺诈发行及信息披露违法案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对恒大地产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罚款41.75亿元,对恒大地产时任董事长、实际控制人许家印处以顶格罚款4700万元并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2022年6月,香港高等法院首次接获清盘呈请,2022年6月清盘呈请人佳盛环球以债权人身份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对中国恒大的清盘呈请,涉及财务义务金额为8.625亿港元。经过多次延期听证,最终于2024年1月29日颁布清盘令。
2022年6月至2024年,中国恒大清盘呈请聆讯已经延期过7次。2024年1月29日前,一个由主要海外债券持有者组成的特别小组,计划在中国恒大在香港高等法院聆讯中加入清盘呈请,这个临时债权人小组共持有超过20亿美元恒大及其担保的离岸票据。
最后一次延期申请公告在2023年12月4日,内容显示,香港高等法院于2023年12月4日批准中国恒大的延期申请,将该呈请的聆讯进一步延至2024年1月29日。标志着法律程序从司法裁决阶段转入实务操作阶段。
2024年1月29日,中国恒大在香港高等法院再提讯,法官正式颁令要求中国恒大清盘。委任安迈顾问有限公司之董事总经理杜艾迪及黄咏诗为中国恒大的共同及各别清盘人。恒大股份自2024年1月29日上午10时18分停牌,交易冻结状态。
最特殊的是作为主要资产和经营地均在内地的港股上市公司,恒大清盘将涉及内地与香港的司法协作。两地于2021年签署了《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相互认可和协助破产程序的会谈纪要》。
最大的问题是具体到恒大这种体量的跨境清算,将面临法律适用、资产处置(子公司的存款、股权和其他上市公司的资产、土地、房屋、在建工程、投资物、私人资产等)、税务衔接、保交楼等多重难题。
清盘人发起诉讼,要求许家印、前妻丁玉梅及关联方退还60亿美元股息及酬金,并冻结其全球资产。香港清盘人需通过内地法院认可程序方能处置境内资产,跨境司法协作挑战,因为两地的法律不同。
相互认可和协助破产程序的会谈纪要适用范围有限,资产回收效率存疑。对于许家印家族而言,6123.6亿借款窟窿,终将以资产归零收场,全球债权人,这场旷日持久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恒大清盘的进展
2025年3月10日,中国恒大公告指出,2月27日举行的押后聆讯上,法院经听取分别代表清盘人、破产管理署署长及一名最终持有人作出的陈词后押后判决,并将于稍后作出裁决。有关法院的裁决结果将于适当时候另行公布。
中国恒大清盘危机要从2022年年中说起。2022年6月28日,中国恒大公告称,佳盛环球于2022年6月24日向香港特别行政区高等法院提出对恒大的清盘呈请,涉及债权金额为约8.625亿港元,彼时聆讯时间定在2022年8月31日。
后续针对恒大的清盘聆讯先后延期多次,最后一次延期发生在2023年12月。12月4日午间,中国恒大公告称,香港高等法院于2023年12月4日批准了公司的延期申请,将公司的清盘呈请的聆讯进一步延至2024年1月29日。
2025年5月2日,中国恒大发布公告有关清盘的最新进展,中国香港高等法院已于4月17日就中国恒大集团清盘程序作出关键裁决,明确仅法定债权人可参与或成为清盘监督机构,经济权益持有者被排除在外。
法院同时支持清盘人排除股东参与决策,恒大股票将继续停牌,有关公司清盘的进一步消息将在适当时候另行公布。2025年6月9日晚间,中国恒大公告,继针对CEG Holdings发出清盘令后。
香港法院2025年4月28日委任安迈顾问有限公司的Edward Simon Middleton及黄咏诗为CEG Holdings共同及各别清盘人,该委任已于2025年4月28日生效,5月12日公告所述的撤销转让申请,将改由CEG清盘人及CEG Holdings清盘人处理。
尽管法院的清盘令为债务重组提供了框架,但恒大的债务重组仍面临巨大挑战,目前恒大尚未提出可行的重组方案。恒大债务重组面临巨大挑战,这种严重资不抵债的状况,让众多债权人陷入了忧虑中。
2025年5月2日,中国恒大发布有关清盘的进一步消息, 中国香港高等法院已于4月17日就中国恒大集团清盘程序作出关键裁决,明确仅法定债权人可参与或成为清盘监督机构,经济权益持有者被排除在外。
法院同时支持清盘人排除股东参与决策,恒大股票将继续停牌。4月17日,法院已就该申请作出裁决并给予指示,相关详情公布在网站上。根据香港高等法院法官陈琳达(音译)的裁决。
明确清盘程序中的监察委员会(COI)成员资格被严格限定为持有法定债权的债权人,直接否定了债券最终持有人(即通过全球票据持有经济权益的投资者)参与权。清盘程序须基于法律权利而非经济权益,避免程序混乱及滥权风险。
香港高等法院的裁决核心在于法律权利优先原则。法定债权人因持有可执行的法律凭证(如工程结算单、借款合同),可参与 COI 决策。而美元债等经济权益持有者仅享有合同收益权,无直接参与清算的法律地位。
恒大资不抵债(2023 年财报显示净资产负6571 亿元),股东无剩余资产分配权。控股股东因涉及历史合规问题,需防范其通过股东身份干扰清算。这一裁决彻底颠覆了传统债务重组规则,经济权益持有者的清偿优先级被大幅降低。
恒大资不抵债,股东无剩余资产分配权,被排除出参与COI成员资格。法院特别指出,控股股东可能涉及“历史不当行为”,需防范其干扰清算。从2022年暴雷到如今严重的资不抵债、股东全部出局,整个清盘过程相当艰难。
清盘人指出,许家印控制着恒大近60%的股份,理清其资产是清盘的关键。而据彭博社报道,清盘人表示,恒大董事长许家印计划拒绝披露其资产的详细讯息。这可能会使将这家违约开发商清盘、以偿还债权人的过程变得更加复杂。
截至2023年底,恒大债务2.38万亿元,总资产1.74万亿元,意味着债权人的回血之路注定艰难。清盘人追讨的不仅是恒大资产,更是许家印及关联人士的非法所得。例如前总裁夏海钧、前CFO潘大荣等高管被追讨的股息及酬金60亿美元。
2022年-2025年许家印、丁玉梅个人和全球资产未公示。债务危机暴发以来,许家印资产处置行为引发质疑。2023年许家印与“前妻”丁玉梅“技术性离婚”时,将427亿元资产到前妻名下。海外设立了23亿美元的家族信托,为子女铺好后路。
2024年12月,恒大清盘人安迈顾问有限公司接管许家印名下持有私人飞机的离岸实体公司,并将飞机挂牌出售。该飞机的机龄14年,为空客A319型号,大小与商用客机相当,是许家印在恒大繁荣鼎盛时财富的象征。
清盘人安迈顾问团队已接管许家印家族多项境外资产,包括私人飞机(空客A319、A330)、游艇、豪宅等,并尝试挂牌出售以偿还债务。清盘人接管资产,境内资产处置困境,因为涉及两地合作等法律问题。
尽管香港清盘程序推进迅速,由于恒大境内主要资产(土地、项目)的处置需依赖内地法律框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相互认可和协助破产程序的会谈纪要》,规定,执行难度大。
香港清盘令仅在上海、深圳、厦门三地试点互认,且需满足“资产主要位于试点城市”等条件,实际执行难度较大。三地涉及的资产所在地的法律、并且排除有法律、债权债务、抵押、冻结、质押等问题的资产。
根据清盘人披露,恒大可处置资产账面价值约98.6亿元,核心构成包括,一是上市平台股权,恒大物业(港股 06666)市值78.92亿港元,恒大汽车(港股 00708)市值18.43亿港元,较巅峰期缩水超 90%。
二是债权资产,对中国儒意(00136.HK)的 20.7 亿港元应收款,但该公司 2024 年净利润仅3.2亿港元,实际偿付能力存疑。三是跨境资产,大湾区家园投资公司 15.5亿元基金份额。
许家印家族境外冻结资产(私人飞机估值3000万美元、香港布力径房产评估值9亿港元),但跨境司法协作效率低下,处置周期普遍超过24个月。另外就是恒大土地、项目和私人海外资产等。
更严峻的是这些资产面临多重障碍,恒大物业134亿元被挪用资金虽获法院支持,但债务人实际偿付能力不足30%。许家印私人飞机(空客 A319)挂牌出售,估值较购置时下跌65%,仍无人问津。
面对清盘危机,恒大集团执行总裁肖恩最新强调,这次法院颁布的境外清盘令所涉主体是在香港上市的中国恒大。目前恒大集团及其他作为独立法人主体的境内外子公司管理运营体系保持不变。
集团仍将努力尽一切可能保障境内业务和经营稳定,稳步推进保交楼等重点工作,维持物业服务品质不受影响,仍将全力保障平稳推进风险化解和资产处置,仍将尽力依法公平推进各项工作。
恒大债务和交房问题
2023年8月10日,恒大地产连发20份报告,2022年债券年报、2022年度审计报告等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底,恒大地产的流动负债16787.47亿元,货币资金(包括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和受限资金)91.73亿元。
截至2022年底,恒大地产总负债18338.19亿元,总资产14685.57亿元,就是已经严重资不抵债了。截止至2021年底,中国恒大总资产1.699万亿元,总负债已经达到1.898万亿元,净资产为负1990亿元。
债务具体构成来看,恒大境内有息负债逾期金额达到2084亿元,境内商业承兑汇票逾期金额达3263亿元,境内有债务逾期金额达到约1573亿元。截至2021年末,企业境内逾期债务合计6920亿元,超过半数境内债权人已采取了法律行动。
2023年3月22日深夜,中国恒大发布长达201页的境外债务重组方案。公告称,截至目前标的金额在1亿元以上的未决诉讼案件数量超过789件,其标的金额总额达到3313亿元,未决仲裁案件数量超过43件,其标的金额总额达到约322亿元。
中国恒大发布201页的境外债务重组方案公告称,恒大与境外债权人小组已签署重组方案的主要条款,恒大将发行新的债券对原债券进行置换,新债券年限4至12年、年息2%至7.5%。前三年不付息,第四年初开始付息、付本金的0.5%。
本公司认为,截至本公告发布之日,不存在单独来看会对拟议重组产生重大影响的针对本集团的未决诉讼、仲裁或行政程序。此次恒大债务重组方案主要针对的境外债务方面,有息债务共计1402.84亿元,或有其他债务4.09亿元。
就是说恒大合计境内外有息债务5584亿元(有息债务4181.12亿元,合有债务1948.66亿元),或有债务共计1953元,共7537亿元。其中4529亿元拥有担保物,其余3008亿元债务是没有担保物的。
这意味着在境外债务方面,恒大即将完成重组,就解除了香港法院判令清盘的风险。恒大早已处于资不抵债状态,假如强行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将有无数债权人等相关方血本无归。
这是恒大清盘申请多次获得香港法院延期,此次境外债务重组方案能够出炉的根本原因。此次重组协议涉及的境外债务主体主要为恒大集团、景程和天基三者。其中以恒大集团为境外债务主体的重组方案(即“恒大条款清单”)有2个可选。
一是恒大再发新的美元债,期限长达10-12年,随时间推移偿还;二是发行新债和转股结合,该方案下新债期限5-9年,剩余债务与恒大持有的物业和汽车的股权挂钩,转换为对应的股票。
以景程、天基为借钱主体的这些境外债务,将发行新债置换,(分别为“景程条款清单”和“天基条款清单”),年息2%至7.5%,前三年不付息,第四年初才开始付息、付本金的0.5%。
景程条款清单中,债权人将获得五笔由景程发行的期限为四至八年的新票据,本金总额为65亿美元。天基条款清单中,债权人将获得四笔由天基发行的期限为五至八年的新票据,本金总额为8亿美元。
中国恒大称,设立了一个重组专用账户,为境外重组和所有境外债权人的利益持有若干境外资产处置的净收益。除其他事项之外,重组专用账户的安排规定只能根据该安排的条款为有限的目的从账户提取资金。
如支付本集团的境外重组费用和若干规定类型的境外运营成本。重组生效日预计为2023年10月1日,最后期限日为2023年12月15日(可依据各条款清单的条款延长)。三个条款清单都尚待落实,若最终方案未获得通过而步入清算流程。
恒大称,已聘请德勤香港对清算情景下境外债权人的预估回收率进行分析。回收率分析涵盖了集团实体合计资产净值的大约80%。初步分析基于拟议重组不成功且本公司被迫清算的情况。
结果显示,恒大境外无担保债权人、恒大票据持有人、景程票据持有人、天基境外无担保债权人的预计回收率分别为3.53%、5.92%、6.49%-9.34%、2.05%。最高也不超过1/10,最低100块仅能回收2块钱。
2023年4月3日,中国恒大发布公告称,与公司境外债权人特别小组的成员签订了三份重组支持协议。签订这三份重组支持协议的境外债权人,是恒大寄望境外债务重组成功的基本盘,据此开始了境外债务重组的大幕。
2023年9月24日晚上,中国恒大发布公告称,因附属公司恒大地产正在被立案调查,其无法满足新票据的发行资格。这意味着,中国恒大发布长达201页的境外债务重组方案泡汤了,正式失败了。
2023年12月15日晚间,恒大公告宣布这三份重组支持协议到期且没有得到延期,意思是变成了一张废纸。无需等第八次延期后的清盘聆讯结果,已经可以得出结论,恒大境外债务重组以失败而告终了。
2023年7月28日,恒大地产的母公司中国恒大公告,截至2023年6月底,恒大地产标的金额3000万元以上未决诉讼案件数量共计1875件,标的金额总额累计约4294.07亿元。恒大地产涉及未能清偿的到期债务累计约2874.68亿元。
恒大地产的母公司中国恒大公告,截至2023年6月底,恒大地产逾期商票累计约2446.63亿元。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6月,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总经理为赵长龙,注册资本约39.4亿人民币。
由广州市凯隆置业有限公司、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团有限公司等共同持股。对外投资信息显示,其持股公司有190余家,其中130余家为100%持股。通过直接以及间接持股,恒大地产拥有1800多家企业的实际控制权。
2023年8月10日,中国恒大2022年年报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集团负债总额24374.1亿元,剔除合约负债7210.2亿元后为17163.9亿元。2022年度收入为2300.7亿元,毛利249.9亿元,净亏损合计1258.1亿元,拥有土地储备2.1亿平。
中国恒大港交所公告,截至2022年末,中国恒大负债总额2.4374万亿元,剔除合约负债7210亿元后,还有1.7164万亿元。其中借款6123.9亿元、应付贸易账款及其他应付款项1万亿元、其他负债1017.4亿元。
2022年中国恒大营业收入2300.2亿元,同比2021年2500亿元,下滑8%。2022年毛利249.9亿元,2022年净利润亏损1258亿元,同比2021年亏损6862亿元,收窄约82%,意味着恒大两年就爆发史诗级巨亏,达到8000亿。
截至2022年末,恒大地产总资产约为1.84万亿元,净资产约为负5991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133%。这是严重资不抵债,原因是现金流、流动性危机爆发,融资困难、资产贬值、销售降温、逾期交房、去库存压力,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截至2022年末,中国恒大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以及受限制现金总额为143.1亿元。另外有364.3亿元现金已纳入政府指定账户统一监管,计入其他应收款项。按照现金来看,对于债务规模超过2.4万亿元来说,是杯水车薪。
恒大债务重组方案主要针对的境外债务方面,有息债务共计1402.84亿元。恒大合计境内外有息债务5584亿元,或有债务共计1953元,共7537亿元,其中仅4529亿元拥有担保物。 短短的两年里,恒大合计亏损高达8120亿(2022年亏损1258亿元,2021年亏损6862亿元)。中国恒大巅峰期,利润最高的风光无限的8年,2013年-2020年累计净利润才约2352亿元,这是亏得“渣都没得剩”。
2022年中国恒大实现732个保交楼项目全面复工,全年累计交楼30.1万套。并且实现合约销售金额317亿元,合约销售面积390.4万平方米,全年累计销售回款357.9亿元。截至2022年末恒大集团员工人数10.3万人,其中70%来自恒大物业。
截止2022年,中国恒大公司拥有土地储备2.1亿平方米。此外,公司还参与旧改项目79个,其中大湾区55个,其他城市有24个。毫无疑问,如果卖掉一个华为、一个阿里、一个百度,再加上2/3个腾讯,2.4万亿就有了。
2023年8月27日晚间,中国恒大港交所公告,截至2023年6月30日,集团负债总额2.3882万亿元,剔除合约负债6039.8亿元后为17842.2亿元。净资产负6442亿元,已严重资不抵债,无力偿还债务。
收入为人民币1281.8亿元,毛利98.0亿元。期内经营性亏损人民币173.8亿元,非经营性亏损(包括诉讼、土地被收回、股权处置及资产评估减值等其他亏损)人民币150.3亿元,所得税开支人民币68.4亿元,淨亏损合计人民币392.5亿元。
2023年半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集团拥有土地储备1.9亿平。此外,集团还参与旧改项目78个,其中大湾区55个( 深圳34个),其他城市23个。截至2023年6月30日,中国恒大的主营收入达到了约1281.8亿元。
其中净亏损却高达392.5亿元。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剩约40.47亿元,而资产总额高达1.7440万亿元,其中包括1.5785万亿元的流动资产,总负债2.3882万亿元,说明严重的资不抵债。
2023年1月13日,银保监会2023年专项会议明确指出,恒大问题需通过"债务重组+资产处置"双轨并行解决,恒大正与87家金融机构达成展期协议,涉及金额达5800亿元。这种柔性处置模式符合《企业破产法》第113条保护债权人利益原则。
避免了恒大集团突然破产可能引发的行业连锁反应。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恒大已出售香港国际金融中心3座写字楼、广州天河国际金融中心B塔等战略资产,累计回笼资金412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恒大汽车正通过"分手式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深圳政府拟以100亿元设立专项纾困基金,这些举措为债务重组提供实质性支撑。2023年7月最高法已成立"恒大债务处置协调领导小组"。
2023年半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恒大负债总额2.3882万亿元,同期资产总值为1.7439万亿元。按照恒大资产总值为1.7439万亿元,打7折计算,总值为1.2万亿元,剩余的总债务为1.1万亿元。
总负债方面,剔除合约负债6039.8亿元后为1.7842万亿元,较2022年剔除合约负债后的负债增加约678.3亿元。恒大还面临着多起起诉、仲裁案件等多种情况,可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中国恒大最新披露,截至2023年11月末,恒大地产标的金额3000万元(人民币,下同)以上未决诉讼案件数量共计2053件,标的金额总额累计约4900.69亿元。截至2023年11月末,恒大地产涉及未能清偿的到期债务累计约3163.91亿元。
在2023年10月底涉及未能清偿的到期债务累计为3013.63亿元。截至2023年11月末,恒大地产逾期商票累计约2055.37亿元。通过股权转让、土地及在建工程转让、信托、代持等方式,已完成过户的房地产项目共计80个。
截至2023年6月30日,集团负债总额2.3882万亿元,剔除合约负债6039.8亿元后为17842.2亿元。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国恒大的负债总金额为24374.1亿元,剔除合约负债的7210.2亿元后为17163.9亿元。
公告还显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集团共有员工109085人(包括恒大汽车员工1597人及恒大物业员工82836人)。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总雇员成本(包括董事酬金)约人民币27.8亿元(2022年同期约人民币28.7亿元)。
财报数据显示,2021、2022年两年恒大共亏损超8000亿元,截至2023年6月30日,集团拥有土地储备1.9亿平方米。此外,集团还参与旧改项目78个,其中大湾区55个(深圳34个),其他城市23个。
中国恒大债务未改善。截至2023年6月30日,中国恒大的负债总额为2.3842万亿元,剔除合约负债后为1.78万亿元。其中借款6247.7亿元、应付贸易账款及其他应付款项1.06万亿元 (含应付工程材料款5961.7亿元)、其他负债1028.8亿元。
截至2023年6月30日,中国恒大拥有土地储备1.9亿平。中国恒大参与旧改项目78个,其中大湾区55个(深圳34个),其他城市23个。2023年上半年中国恒大录得合约销售金额334.13亿元,合约销售面积511.5万平,累计销售回款271亿元。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的六个月,中国恒大总营收为1281.8亿元,毛利为98亿元。经营性亏损为173.8亿元,非经营性亏损为150.3亿元,所得税开支68.4亿元,淨亏损合计392.5亿元。
2023年上半年中国恒大收入为1281.8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业务收入1200.7亿元。期内经营性亏损173.8亿元,非经营性亏损(包括诉讼、土地收回、股权处置及资产评估减值等其他亏损)150.3亿元,净亏损合计392.5亿元。
2023年上半年,恒大合计实现合约销售金额约人民币334.13亿元,合约销售面积511.5万平,上半年累计销售回款人民币271亿元。2021年中国恒大实现合约销售金额人民币3729亿元,合约销售面积5202万平。2022年317亿元、 390.4万平。
2021年中国恒大的合同销售为4430亿元,合同销售建筑面积约5430万平方米。2022年中国恒大实现合约销售约317亿元(扣除抵款后的金额为约人民币196亿元),合约销售建筑面积约390.4万平方米。
2023年1月至5月,中国恒大累计交付约12.2万套房屋,总建筑面积约1389万平方米;集团实现合约销售金额人民币337.67亿元,合约销售面积492.58万平方米。中国恒大联交所公告,截止2023年6月30日,集团拥有土地储备1.9亿平方米。
2023年上半年,中国恒大集团实现合约销售金额人民币334.13亿元,合约销售面积511.5万平方米,上半年累计销售回款人民币271亿元。后面的销售金额、销售面积自2023年下半年-2025年一直没有公开过。
截至2023年6月末,恒大总资产却仅为1.74万亿元,债务规模总负债超2.38万亿元,资产负债率超80%,严重资不低债。其中境外债务约191亿美元(约合1400亿元人民币),重组方案签署后风险暂缓。
境内债务约3203亿元,逾期商票约2041亿元,恒大财富921亿元,金融债务、合同债务(未交房的金额)和其他债务约1.6万亿元,目前债务的重组进展缓慢,清盘实质性的推进也是非常缓慢。
根据中国恒大2024年6月末的公告,集团总负债约为2.38万亿元,资产负债率超过80%。其中有息负债约1.75万亿元,包括境内外债券、银行贷款及其他融资。经营性负债(如应付账款、商票)约6300亿元。
这一债务规模在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初未出现显著下降,主要因资产处置进展缓慢且重组方案尚未落地。境外债务方面,截至2024年9月,恒大境外债务约19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00亿元),主要包括美元债及其他外币融资。
2023年提出“债转股+新票据置换”的重组方案,因债权人分歧较大,仅部分债务达成协议,多数仍处于停滞状态。境内债务方面,截至2024年2月末,恒大地产未能清偿的到期债务累计约3203亿元,逾期商票约2041亿元。
境内金融机构(如民生银行)对恒大的贷款余额有91亿元,且部分项目因诉讼冻结导致资金链断裂。截至2025年4月,恒大集团的债务危机处于深度化解阶段,其债务规模庞大、结构复杂。
截至2025年3月,清盘人尚未找到可行的重组方案,恒大股票自2024年1月起持续停牌。截至2024年2月末诉讼案件达2147件,总额约5237.91亿元,工程款、购房款等纠纷。
旗下三家上市公司2023年中期财报,恒大物业是经营质量稍好。截至6月30日,恒大物业营业收入约61.45亿元,同比增长约6.2%。其中物业管理服务收入约50.24亿元,非业主增值服务收入约4185万元,社区增值服务收入约10.78亿元。
恒大物业上半年也仍然保持盈利。上半年,恒大物业实现毛利润约14.99亿元,毛利率约为24.4%,同比增加约2.2个百分点。净利润约7.9亿元,净利率约为12.9%,同比增加3个百分点。归母净利润约7.81亿元。
恒大汽车则继续亏损。根据财报,上半年,恒大汽车录得收入为1.55亿元,毛亏损0.61亿元。恒大汽车表示,亏损主要由于电池及芯片等核心零部件价格上涨、缺乏大规模生产使制造成本较高。
恒大汽车完成了地产业务剥离,降低净负债431亿元,通过债转股减债173亿元。同期,恒大汽车录得68.7亿元净亏损,其中有10.6亿元为原地产业务亏损、37.2亿元为资产处置、资产减值等非经营性亏损,汽车业务的经营性亏损20.9亿元。
恒大的非地产业务,亏损严重,转型艰难。恒大汽车三年累计亏损1108亿元,负债725亿元,上海子公司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其他业务,恒大冰泉、文旅等非地产业务累计亏损超210亿元,反映“高杠杆驱动无效多元化”的弊端。
关键子公司债务状况,第一是恒大物业,债务规模,截至2024年9月,恒大物业负债约1600亿元,主要包括应付账款及关联方借款。股权冻结与资产处置,清盘人已接管恒大物业49.65%的股权(由CEG Holdings持有)。
计划通过质押或出售股权偿债。若股权被强制变现,可能影响物业运营稳定性。第二是恒大汽车,债务困境,截至2024年末,恒大汽车负债725.43亿元,严重资不抵债。原计划引入纽顿集团5亿美元战略投资,但因恒大债务重组受阻。
交易于2023年12月终止,导致资金链进一步恶化。业务停滞:天津工厂停产,恒驰5等车型量产计划搁置,仅靠少量物业销售维持现金流。第三是天基控股,清盘与债务追索,2025年2月,香港高等法院向天基控股发出清盘令。
涉及债务约50.3亿美元(约360亿元人民币)。清盘人指控天基控股通过关联交易转移资金,正通过法律程序追回资产。截至2024年2月末,恒大地产标的金额3000万元以上未决诉讼案件达2147件,标的总额约5237.91亿元,涉及工程款、购房款等纠纷。
多地法院对恒大项目土地、房产采取查封措施。例如上海盛建置业6800万元债权被司法拍卖,起拍价仅1元。境外资产追索,清盘人已冻结许家印及其前妻丁玉梅的海外资产。包括伦敦豪宅、私人飞机、游艇等,估值超600亿港元。
2025年3月,香港高院驳回丁玉梅修订资产冻结令的申请,要求其全面配合资产披露。境外债权人对恒大物业、恒大汽车的股权质押提出异议,可能影响重组方案的可行性。
恒大债务规模堪称“天文数字”,且结构复杂。一是债务。截至2023年6月末,中国恒大总债务2.3842万亿元,总资产1.74万亿元,净资产负6442亿元,严重资不抵债。2023年,恒大提出的债务重组方案(发行4-12年期新债券置换旧债)。
因许家印被查、恒大地产涉嫌欺诈发行等事件搁浅,债务重组失败。若清盘,境外债权人回收率仅为3.4%,景程票据回收率不足10%。其中恒大拖欠供应商工程款达5961.7亿元,广田集团、全筑股份等企业因坏账超20亿元被迫破产。
恒大债务涉及130家银行及120家非银机构,央行“保交楼”专项借款已投放3500亿元,商业银行配套融资跟进,风险未蔓延至金融系统。毫无疑问,恒大清盘加速行业“良币驱逐劣币”进程,大浪淘沙,大洗牌。
香港90后债权人连浩民因8.6亿港元对赌协议未兑现,成为首个申请清盘的“导火索”。二是保交楼。据最高院2023年司法解释,购房者的房屋交付请求权优先于其他债权,享受交楼政策的优先保障。
2022年恒大年报公告透露,恒大有1316个项目,房地产开发占2021年收入的约93.1%。2022年,恒大交付了约30.1万套,截至2023年2月末已交付42.1万套,涉及515个项目。
对买了恒大期房的业主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不会有太大影响,因为内地有保交楼政策,而且很多恒大楼盘的开发主体都是相对独立,境外债权人无权处理。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最高院公告。
《最高院关于商品房消费者权利保护问题的批复》已于2023年2月1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79次会议通过,自2023年4月20日起施行。该批复中对于商品房消费者在停工楼盘中的权利顺位问题。
作出明确的司法解释,即在相应条件下,商品房消费者主张其房屋交付请求权和价款返还请求权,均优先于其他债权。说明买了恒大期房的业主将获得法律保障,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依然存在不确定性。
焦虑似乎不只是中国恒大的债权人,重要的是恒大的业主们。恒大集团2023年交房规模显著提升,全年累计交付约30.1万套房屋,总建筑面积约2998万平方米。 2023年1月-5月累计交付约12.2万套房屋,总建筑面积约1389万平方米。
截至2025年一季度,恒大已复工677个已售和未交付项目,覆盖住宅、商业等综合业态,显示出推进交付的决心。一季度已交付24.2万套,交付速度明显加快,但仍有约70万套未交付房屋,烂尾项目交付率仅34%。
截至2023年底,恒大已交付约54万套房产,占其150万套待交付总量的36%。恒大地产、恒大物业、恒大汽车等境内主体为独立法人,清盘令仅针对香港上市壳公司“中国恒大”。说明境内项目运营体系保持不变,境内子公司独立运营。
2024年全国“保交楼”专项借款投放超5万亿元,恒大连云港恒大翡翠湾)获得2.25亿元配套融资。截至2025年4月,恒大集团的债务危机处于深度化解阶段,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受清盘程序和法律诉讼的多重影响,整体风险尚未根本缓解。
2025年5月5日,丁玉梅披露了部分财产信息。法庭已经冻结了丁玉梅价值约600亿港币的资产,其中500亿为金融资产,另外100亿为不动产及各类实物。以上这些资产,对于总体债务2.38万亿元来说,可谓是杯水车薪。
目前全国多地政府深度介入,通过“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协调资源,房地产项目白名单推动项目复工。例如,广东省汕头市恒明房地产项目以1.376亿元出售65%股权后,由接盘方继续推进建设。
尽管法院的清盘令为债务重组提供了框架,由于恒大规模巨大,债务重组面临巨大挑战。目前恒大尚未提出可行的重组方案,而其子公司天基控股等已进入清盘程序,则进一步复杂化了整体债务处理。
自2021年债务危机显现以来,中国恒大集团的清盘进程逐步从边缘延伸至核心。2024年1月29日,香港高等法院正式向中国恒大(03333.HK)发出清盘令,标志着这家曾为全球最大房企之一的公司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清盘范围逐步扩大,附属公司接连被清盘。2024年1月10日,恒大旗下CEG Holdings(BVI)被香港法院下令清盘。2025年2月17日,其核心投融资平台天基控股亦被清盘,后者涉及超过200家子公司及360亿元债务。
中国恒大2025年2月27日发布公告,继针对天基控股发出清盘令后,香港高等法院于2025年2月21日颁令委任安迈顾问有限公司的Edward Simon Middleton及黄咏诗为天基控股的共同及各别清盘人。
恒大通过天基控股等平台进行海外高息融资(如发行美元优先票据),依赖“借新还旧”维持周转。随着监管收紧(如“三条红线”、房地产贷款集中制、债券监管、股市监管的政策)及市场信心崩塌,这一模式宣告终结。
若许家印、丁玉梅继续拒不配合,清盘人可能采取更激进措施。申请冻结更多资产、推动跨境司法协作,追究其刑事责任。毫无疑问,这些举措能否奏效,取决于法律执行的力度与国际合作的深度。
2025年5月16日,中国恒大集团(03333.HK)公告披露,香港高等法院已正式委任EDWARD SIMON MIDDLETON和黄咏诗作为共同及各别清盘人,全面接管公司资产处置与债务清偿工作,清盘人已获得法定授权开展两项核心工作。
公告披露的法院指示令,一是向所有自认恒大债权人的主体征集债权证明资料,二是公开招募非或有债权人组建审查委员会。这两项工作的截止日期均设定为2025年6月13日下午6时,为债权人参与清算程序提供了明确的时间窗口。
这一法律程序的启动,意味着恒大集团正式进入司法主导的破产清算轨道,其长达数年的债务危机迎来关键性转折,标志着这家曾是中国房地产行业龙头企业的清盘程序进入实质性阶段。
恒大破产清算状况
2025年6月9日,京东资产交易平台披露的信息显示,“恒大系”12家公司不良债权被集中摆上货架,债权总额约113亿元,这12笔不良资产的持有人均为四大AMC之一的中国长城北京市分公司。
这项目涉及北京、天津、郑州、无锡、宁波、成都等9个一二线城市,涵盖住宅、商业及文旅等多个不同类型项目。这12家公司不良债权自身和抵押资产质量良莠不齐,有项目本身经营正常,也有项目处于正常销售。
也有的抵押资产为尚未完工的项目用地及楼盘,还有资产位于县城之下的村镇上,在成都津金江房地产总债权16.75亿元中,其该债权抵押物是成都新津县新平镇迎先村十组等的5宗用地。
恒大珺临阁小区13套住宅(含13个车位)和941个车位、恒大翡翠华庭小区45套现房商铺抵押,其中位于新津县新平镇迎先村十组等的5宗用地的变现能力,值得关注。其中有一笔超过10亿元的为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的债权。
债权总额10.92亿元,其中债权本金9.59亿元,利息1.33亿元,担保方式为抵押,抵押物为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西128号1908房等25套。就在113亿元良债权被摆上货架当天,中国恒大的清盘也出现最新进展。
2025年6月9日晚间,中国恒大公告,继针对CEG Holdings发出清盘令后,中国香港法院于2025年4月28日委任安迈顾问有限公司的Edward Simon Middleton及黄咏诗为CEG Holdings的共同及各别清盘人。
该委任已于2025年4月28日生效,5月12日公告所述的撤销转让申请,将改由CEG清盘人及CEG Holdings清盘人处理。自2024年1月29日恒大被香港高等法院颁布清盘令,正式进入清盘程序以来,其清盘进程一直备受关注。
2025年3月10日,中国恒大公告指出,2月27日举行的押后聆讯上,法院经听取分别代表清盘人、破产管理署署长及一名最终持有人作出的陈词后押后判决,并将于稍后作出裁决。有关法院的裁决结果将于适当时候另行公布。
除了两名神秘的子女之外,在本次披露的法律文件中,清盘人还透露丁玉梅自2024年8月以来已支出400万美元,并认为这足以表明即便有限制,其仍能在短期内花费巨额资金。2025年5月2日,中国恒大清盘程序进入新阶段。
中国恒大发布清盘进一步消息,中国香港高等法院已于4月17日就中国恒大集团清盘程序作出关键裁决,明确仅法定债权人可参与或成为清盘监督机构,经济权益持有者被排除在外。支持清盘人排除股东参与决策,恒大股票将继续停牌。
中国恒大集团的地产业务主体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现存数百条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总金额已达数百亿元,还存在多条限制消费令、失信被执行人(老赖)及终本案件信息。2025年6月10日,中国恒大集团及许家印新增两则限制消费令。
涉及与常熟苏润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苏州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国内非涉外仲裁裁决案件。2023年4月中国恒大集团、恒大恒驰新能源汽车(上海)有限公司等因这两起案件被分别执行7953万余元、2.3亿余元,合计3.1亿余元。
根据恒大最新披露,截至2023年10月末,恒大地产涉及未能清偿的到期债务累计约3013.63亿元,此外恒大地产逾期商票累计约2059.33亿元。截至2023年10月末,恒大地产标的金额3000万元以上未决诉讼案件数量共计2002件.
标的金额总额累计约人民币4707.55亿元。截至2023年10月末,恒大地产通过股权转让、土地及在建工程转让、信托、代持等方式,已完成过户的房地产项目共计75个。在债务危机压顶之际,中国恒大业绩也不容乐观。
2024年8月27日,中国恒大2023年半年报期收入为1282亿元,同比增长44%;毛利为98亿元,同比增长38%。期内经营性亏损173.8亿元,非经营性亏损(包括诉讼、土地被收回、股权处置及资产评估减值等其他亏损)150.3亿元,所得税开支68.4亿元,净亏损合计392.5亿元。
恒大利润去哪里了?
2021年年报中,丁玉梅在公告中的身份为董事局主席许家印配偶。2021年底,许家印及丁玉梅共同出售中国恒大12亿股股票,作为一致行动人,许家印及丁玉梅持有中国恒大股份比例从76.69%下降至67.87%。
2023年许家印被曝光已经与丁玉梅在2022年技术性离婚。中国恒大于2023年8月14日晚间公布一系列公告显示,丁玉梅被称为“独立于本公司及其关联人士的第三方”,质疑许家印转移财产,切割债务,此举为“技术性离婚”。
许家印在2023年9月28日,因涉嫌违法犯罪,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2024年5月,证监会对恒大地产债券欺诈发行及信息披露违法案作出行政处罚,许家印被处以顶格罚款4700万元并被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2024年7月,香港和伦敦的法院对丁玉梅发出全球资产冻结禁令,以追回许家印、丁玉梅和恒大前高管等人约60亿美元的分红及酬金。许家印、丁玉梅夫妇身价不菲。2009年至2021年6月,恒大集团累计净利润为1733.88亿元。
公司几乎年年大比例分红,分红总额接近700亿元。大手笔分红背后,是一套不言自明的潜规则。从持股比例来看,分红大部分被许家印以及其重要股东“朋友们”们揣进口袋,这部分金额接近540亿元。
仅2011年起,许家印就通过分红套现了499.81亿。即便在2020年,债务危机苗头已经显现,恒大依然没有停止大手笔分红。2024年9月在被中国恒大清算人起诉后,英国一家法院冻结了丁玉梅的资产。
2019年10月16日,胡润研究院《2019胡润女企业家榜》,丁玉梅一度以170亿元人民币财富排名第26。丁玉梅全球资产超3.5亿美元,在全球拥有多处房产,价值达2.85亿美元,物业遍布加拿大、英国等地,其中包括伦敦最昂贵的豪宅之一。
2023年,许家印被曝光已经与丁玉梅在2022年技术性离婚。中国恒大于2023年8月14日晚间公布一系列公告显示,丁玉梅被称为“独立于本公司及其关联人士的第三方”,并未如此前一般被列为许家印配偶。
对许家印转移财产,切割债务的质疑骤起,质疑此举或为“技术性离婚”。2025年7月1日,许家印前妻丁玉梅资产转移的部分套路被曝光。6月20日,媒体报道称英国土地注册处文件显示,资产转移的部分套路。
恒大创办人许家印前妻丁玉梅于2022年9月斥资4980万英镑购入伦敦泰晤士城33间公寓。丁玉梅透过5间英属维京群岛公司持有这些物业,并且已聘请仲量联行担任租赁及管理人。现住价值540万镑公寓,与两孩子和两孙辈同住。
法庭文件显示,允许她每个月至多支取高达2万英镑(约合18.6万元人民币)作为生活费。丁玉梅被允许支付每月的生活费,并在8月份支付高达35万英镑的律师费。2024年12月恒大清盘人接管许家印私人飞机的离岸实体公司,并挂牌出售。
恒大在诉讼保密令解除后披露,许家印和其前妻丁玉梅的多项境外豪宅、私人飞机、名车、游艇等资产被法庭冻结。除空客A319外,许家印名下还有一架空客A330、湾流G450私人飞机,两艘游艇和两辆劳斯莱斯幻影系列等资产被冻结。
2025年6月10日,丁玉梅松了口,披露了部分财产信息。法庭已经冻结了丁玉梅价值约600亿港币的资产,其中500亿为金融资产,另外100亿为不动产及各类实物。不过这些资产,对于恒大的巨额债务来说,无疑仍然是杯水车薪。
恒大未来挑战与不确定性
第一是债务重组方案难产。清盘人尚未提出令债权人满意的重组方案,且境内外法律差异(如香港清盘程序与内地司法体系)加剧协调难度。重组失败,恒大面临全面资产清算。
第二是保交楼资金缺口。尽管政府通过自救、专项借款、资金监管等方式支持“保交楼”,但恒大境内项目仍需约2000亿元资金完成交付。若资产处置不及预期,可能导致更多项目烂尾。
第三是行业环境恶化,资产处置困难。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恒大项目销售回款乏力。2024年深圳甲级写字楼空置率达24.4%,其核心资产(如深圳超级总部地块)处置困难,进一步拖累偿债能力。
恒大集团当前债务危机呈现“规模大、结构复杂、处置难”的特点,清盘人主导的债务重组与境内“保交楼”形成双轨运行,但整体风险化解仍需依赖资产处置效率、债权人协商结果及政策支持。
对于投资者和业主而言,需密切关注清盘人最新动向、政府保交楼政策及司法程序进展,以评估风险敞口。毫无疑问,恒大集团当前债务危机解除、化解,需要恒大、清盘人、政府、债权人、投资者共同的努力。
更新时间:2025-07-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