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7月14日报道,印度民航总局发布指令,要求包括印度航空、靛蓝航空、香料航空等多家航司,对波音787、737和747机型的燃油控制系统进行检查。
之所以下达该命令,是因为印度航空事故调查局发布的一份初步调查报告,报告披露了上个月印度空难的细节。
当时坠毁的波音787在起飞后不久,两台发动机的燃油控制开关,几乎在同一时间从“运行”位置切换到了“切断”位置,导致双发熄火,最终酿成惨剧。
而从驾驶舱语音记录来看,机组成员显然对开关被关闭一事感到困惑,其中一人惊讶地质问“为什么关了”,另一人则回答“不是我动的”,表现出对整个情况的完全不解。
这种非预期的关键控制动作,引发了监管机构对同型号波音飞机的系统性安全隐患的高度警觉。
坠毁现场
考虑到飞行控制开关的物理结构设计,此次事故人为误操作的解释并不令人信服。
波音787的每台发动机都配有独立的燃油控制拨杆,两者间隔明显、具备机械保护装置,并非可以轻易被碰触的按钮。
任何一次拨动,都需要先拨开保护盖,再进行有意识的操作,属于标准飞行中极少接触的部件。
而此次事故中,两台发动机的开关在相差不到一秒的时间内,几乎同时被拨至“切断”状态,这意味着,要么有人在没有任何操作理由的情况下进行同步关闭,要么存在非人为的异常触发。
更何况机组成员在事发瞬间的反应,并不符合主动操作后的正常状态,反而体现出震惊和茫然。
从物理位置,操作流程到心理表现,多重迹象都说明,飞行员同时误操作两个拨杆的可能性极小。
坠毁现场
相较之下,波音飞机本身的结构设计,或电子控制系统出问题的可能性反而更大。
早在2018年,美国联邦航空局(FAA)就曾针对波音787等型号发布安全提示,建议航司检查燃油开关的锁定装置,避免其在无预警下意外切换。
虽然这一建议并未升级为强制指令,但如今看来,这一提醒具有现实意义,至少表明波音曾经知晓这一潜在风险。
从调查报告的信息来看,目前尚未有证据显示锁定机制经过例行检查,波音对此缺乏明确要求。
而在波音的其他机型中,类似的关键信号被系统误触发的先例也并不少见,比如737 MAX的MCAS系统,就曾因为传感器单点故障和软件逻辑缺陷,引发灾难性坠机。
如果此次事故背后也是类似的电控逻辑或机械松脱问题,那将暴露出波音又一大漏洞。
坠毁现场
除了具体部件和系统的可靠性问题,波音在此次事故中可能还面临更广泛的责任。
波音对2018年FAA建议视若无睹。
如果公司内部早已掌握部分零部件存在老化,松动或误触风险,却没有向全球客户发布强制性检查通告,这本身就是对飞行安全的不负责任。
此外,波音在飞机交付与售后中,是否向航司提供了足够的系统培训和紧急应对指导?
此次事故中,机组面对燃油被切断的突发情况几乎没有反应空间,说明驾驶舱设计在提示、警告和恢复方面并未给予足够的安全冗余支持。
这些问题都不是一纸初步报告能够盖棺定论的,但考虑到波音已经是“惯犯”,可能难逃责任。
更新时间:2025-07-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