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曹魏宗室名将,大家先想到的可能是曹真,或是后来夺权的司马懿,至于曹休,多数人只记得《三国演义》里他偶尔打酱油的戏份,甚至有人觉得他就是靠“曹家人”身份混饭吃。很多朋友认为曹休也就箭法还可以,射中了铜雀台的靶心,射翻了与乐进厮杀的凌统。至于其余表现都很拉垮,甚至石亭之战被周舫忽悠的一愣一愣的,直接被钉在了耻辱柱上!
可翻开《三国志》就会发现,这位被曹操亲口称作“千里驹”的将领,不仅不是混子,还是曹魏东线的“定海神针”——东吴怕他怕了十几年,他的本事,远比演义里写的要大。

咱们先从曹操那句“千里驹”说起,这可不是随口夸人的客套话,背后藏着曹休的早年经历。曹休是曹操的族子,他爹曹嵩(不是那个大宦官曹嵩,是同族另一位)早死,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时,他带着母亲一路从江东逃难到荆州,听说曹操在兖州起兵,又千里迢迢往北投奔。
要知道,当时路上全是乱兵,从荆州到兖州,差不多相当于现在从湖北跑到山东,搁那会儿得走几个月,随时可能丢命。可十几岁的曹休硬是带着家人闯了过来,见到曹操时,曹操又感动又佩服,拍着他的肩膀说:“此吾家千里驹也!”这话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夸他“千里投奔”的忠诚和胆识,二是认定这孩子将来能成大器——后来的事实证明,曹操没看走眼。
曹休真正在战场上露脸,是在汉中之战,这一战他直接把刘备的部将打懵了。当时曹操派曹洪率军去打刘备麾下的吴兰,让曹休当骑都尉,还特意跟曹洪说:“你别看曹休年轻,他脑子比你清楚,军中大事听他的。”

刘备这边也没闲着,派张飞率军在固山一带虚张声势,放出消息说要截断曹军后路。曹洪手下的将领全慌了,都劝曹洪先防张飞,再打吴兰。可曹休一琢磨就发现不对劲:“要是张飞真要断后路,肯定偷偷摸摸来,哪会大张旗鼓?这明显是诱敌计,想让咱们不敢打吴兰!”
他力劝曹洪先下手为强,直接突袭吴兰的军营。结果曹军一冲,吴兰的军队果然没准备,当场被打垮,吴兰本人也被斩杀。这一战,曹休不仅识破了张飞的计谋,还干净利落地解决了敌人,彻底稳住了曹魏在汉中的侧翼——要知道,当时张飞可是蜀汉“万人敌”,能把他的诱敌计看穿,还反将一军,这本事能是混子吗?
后来曹丕登基,曹休直接成了曹魏东线的“扛把子”,专门对付东吴。当时东吴的孙权刚称帝,总想往北打,可每次碰到曹休,都讨不到好。

最经典的是洞口之战,孙权派吕范率五万水军进攻洞口,还让将领全琮、孙韶分兵配合。曹休亲率大军迎战,先是派偏将击败了全琮的部队,接着又趁着江面起大风,下令曹军乘船突袭吕范的水军。东吴的战船被风吹得东倒西歪,曹军一冲过来,吴军当场溃散,掉进江里淹死的、被砍死的不计其数,吕范带着残兵狼狈逃回江南。经此一战,东吴好几年不敢再从东线主动进攻,曹休的“征东大将军”头衔,是实打实打出来的。
就连后来曹休袭取皖城,也是一波教科书级别的操作。当时东吴将领审德驻守皖城,曹休得知后,没等东吴反应过来,就率军连夜急行军,天亮时突然出现在皖城城下。审德根本没设防,城直接被攻破,自己也被斩杀,曹休还顺便收降了数万人——这速度、这突袭能力,完全配得上“千里驹”的灵活劲儿。

可能有人会说,那石亭之战曹休不是输了吗?可这事得客观看:当时曹休是中了东吴的诈降计,加上友军贾逵没能及时接应,才导致战败。但即便如此,他还是率军稳住了阵脚,没让东吴趁机北上。而且曹丕也没怪他,反而继续让他镇守东线——要是真没本事,曹魏哪会把这么重要的防线交给一个败军之将?
再看桓范对曹休的评价,《三国志》里写桓范曾说“曹休虽明果而希用兵”,意思是曹休虽然英明果断,但不轻易发动战争。这话其实是夸他:不打无把握之仗,既懂进攻又懂防守,这才是合格的统帅,不是只会猛冲的莽夫。

对比演义里的“小透明”形象,正史中的曹休,是从基层靠战功爬上来的将领:从虎豹骑的基层军官,到征东大将军,再到大司马,每一步都踩着敌人的尸骨。他镇守东线十几年,东吴始终没能从他手里占到便宜,这份战绩,在曹魏宗室里仅次于曹真。
所以说,曹操叫曹休“千里驹”真没吹——他不仅有“千里投奔”的忠诚,更有“千里奔袭”的军事能力,是曹魏真正的“东部屏障”。要是后来他没在石亭之战后积劳成疾去世,或许司马懿想在东线搞动作,还得先问问曹休答应不答应,这也就不难理解陈寿对曹魏宗族评价都很高了!
以上资料主要参考《三国志》。
更新时间:2025-11-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