鄄城“馒头大军”闯荡京津冀,5万人年赚30亿元!

每天清晨7点一过,北京鼓楼的馒头房前就开始聚人了,周边街坊等着买刚出笼的热馒头、糖包子。这家馒头房的老板杨东杰是山东鄄城人,在北京卖了30多年馒头。

附近的居民在杨东杰的馒头店前,排队买馒头。

要是在北京的胡同里溜达,就会发现这情况不稀奇:差不多隔两个公交站点的距离,就能瞅见个馒头房。里头揉面、揭笼屉的老板,一开口多半讲的是鄄城话。不只北京,在天津、河北、安徽等地,像杨东杰一样,靠蒸馍的手艺在外打拼的人,鄄城县共有5万多人,一年能给家里赚回30多亿元。

从鲁西南到京津冀

一场被“逼”出来的创业

讲鄄城人外出蒸馒头的事,得从改革开放初期说起。那时背井离乡到京津冀卖馒头的鄄城人,老家大多是在鄄城北部地处黄河滩区的几个乡镇,以李进士堂、左营、旧城、大埝4个乡镇为主。

“当时除了外出讨生活,实在是没别的办法。”回忆起与乡亲们一起离家北上的日子,杨东杰满是感慨,“滩区的庄稼人仅靠那几亩地养家糊口,真是太难了。”

杨东杰在店里给客人打包馒头。

20世纪80年代前后,鄄城人均耕地一亩多,滩区的耕地在赶上黄河漫滩时,只能收上一季麦子,秋收几乎无望。“当一家人的温饱都成了问题时,滩区的青壮劳动力不得不往外找出路。”鄄城县馒头协会会长赵保记说。

转机出现在1982年。当时在北京一家粮店打工的李进士堂镇许堂村一李姓农民发现,北京人特别是在京定居的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人,对馒头情有独钟。但因当时粮店生产的馒头数量少,且定量供给,市民们大多是自己做,既费力又费时。

这一市场缺口,恰好成了出路。看准行情,该农民在北京市海淀区承包了一家粮店做馒头。没两年的时间,他就靠着蒸馒头的手艺挣了钱,先是平了家里欠的账,接着又翻盖了老家的房子。没两天,靠蒸馒头就能挣钱的消息,便在村里传开了。这让长期受困于“三年垫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的滩区农民心中燃起了无限希望。

从1983年到1990年,仅7年的时间,让当时许堂村这个不足千人的小村庄,有300人外出做馒头生意。

“雪球”越滚越大

能人效应带出5万“馒头军”

亲带亲、邻带邻、村带村,到1990年前后,滩区已涌现出不少馒头专业村。大多是以“一对夫妇一个窝,一个炉子两口锅”的家庭作坊模式,在京津冀等地开起了馒头房。

“那时每个馒头专业村都得有三四家‘万元户’,都是在外面卖馒头发家的。”赵保记说。同乡的致富无疑给当地农民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北京开店的杨东杰、天津建厂的任景军就是在这个时候先后选择外出闯荡的。

任景军(左)的馒头厂每天供应10万天津人的馒头。

1993年不上学后,杨东杰就跟着村里的老板来北京的馒头店当帮工、学手艺。两三年的光景,他把蒸馒头的手艺学精了,就打算拿着攒下的工资,再加上家里凑的1万多元钱,自己支个摊子当“馒头老板”。那时候在北京两三万就能开个馒头店。

说干就干。杨东杰选好店面,购来笼屉,架起大锅,从老家招来四五名工人,就开始蒸馒头卖。蒸馒头是个辛苦活。早些年没有和面机、馒头机,凌晨2点就得爬起来和面、揉馒头。一和就是20袋面,一袋50斤,胳膊累得抬不起来也得接着干。揉馒头时两只手一起上,一手一个,最快时一分钟能揉出42个。

“每年春节前是最忙的,简直是连轴转。”杨东杰笑着说,“一直要忙到腊月二十八、二十九,才能歇口气。”等忙完了,回家的火车票早就抢不到了,大家伙就凑钱包车回去。到2000年以后,每年的大年初六,都是馒头专业村最热闹的时候,村口停着一溜面包车,全是准备回京开工的“馒头军”。

2005年到天津创业的任景军,经历与杨东杰大致相同,跟着老乡学手艺,攒够了本钱单干,从老家招工支店。只不过,他把店开在了天津,后续建起了馒头流水线。

这种能人效应,让“鄄城馒头”像蒲公英一样,在京津冀散开。目前,鄄城已在京津冀等地形成了5万人的“馒头大军”。“在北京、天津,看见10个开馒头房的,至少有七八个是鄄城人。”赵保记说。

质量拓出大市场

“鄄城馒头”一年挣回30亿

“鄄城馒头”能在京津冀等多地市场打响名气,究竟凭借什么?赵保记给出了答案:核心在于口味。

虽然鄄城人开的馒头店各有特色,但只要掀开笼屉,那股香醇的味道便会告诉你:这些馒头都沿用了传统发酵工艺,而非使用工业酵母。而这传统工艺的精髓,正是“鄄城馒头”那看不见却至关重要的“魂”——“面曲”。“规模较大的馒头加工厂会自行制作‘面曲’,但多数鄄城馒头店,都是从鄄城本地的老手艺人那里按批次采购。”赵保记解释道,“也正因如此,‘鄄城馒头’才拥有浓郁的麦香。”

杨东杰用鄄城传统发酵工艺蒸出的馒头。

凭借这门传统发酵工艺,鄄城人从一个个馒头里奔上了小康生活。在天津建厂的任景军,如今每天能为10万天津人供应馒头;在北京鼓楼开店的杨东杰,仅30多平方米的店面,一年就能盈利100多万元;而在北京市海淀区北蜂窝路站东农贸市场,比杨忠杰小十几岁的同乡仪传迎,凭借创新思维,推出粗粮馒头、蔬菜花卷、大饼等新式面点,年收入超过60万元。

这样的成功并非个例。在赵保记的老家大埝镇仪楼村,全村2000多口人里,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几乎都选择外出开起了馒头店。目前,村里在全国各地共开设了200多家。“即便是一般的夫妻店,年盈利也不会低于20万元。整个村子一年能挣回6000多万元。”赵保记说,“村里至少有350户人家,在县城买了房。”

如今,鄄城人经营的馒头店已超过万家,遍布全国城乡。据不完全统计,这支由5万人组成的“馒头大军”,年创收不低于30亿元。

不过,在鄄城馒头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诸多挑战也随之而来。如何在扩大规模时守住“面曲”工艺的灵魂,防止传统风味在标准化生产中逐渐流失?怎样吸引年轻一代加入馒头制作行业,破解传承难题?又该如何提升行业整体标准,让“鄄城馒头”这一金字招牌更加闪亮?这些问题,正等待着鄄城馒头人一同探索解决之道。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陈茹 通讯员 刘兆奎 付帮豪)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5

标签:财经   鄄城   人年   大军   馒头   北京   天津   手艺   笼屉   老家   村里   鼓楼   鄄城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