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说历史这东西,总爱在关键地方玩点重复的把戏,就拿清朝那会儿的事来说吧。清朝刚稳住脚跟,就想着怎么把台湾拉回大家庭里头。
康熙皇帝从年轻时候起,就没少费心思在和平统一上头,可郑经这家伙呢,非得一步步往独立的方向拱,搞得最后只能动真格的。
这段历史搁到现在看,还真有点让人脊背发凉的熟悉感。咱们一步步捋清楚,看看当时到底是怎么回事。

台湾早先被荷兰人占着,从1624年就开始殖民统治,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那儿建堡垒,搞贸易,还压榨当地人。
1661年,郑成功带着两万五千兵马,从金门出发,硬是把荷兰人赶跑了。郑成功是福建人,父亲郑芝龙本来是海上大佬,后来降清,但他没跟着走,继续扛着反清的旗子。
收复台湾后,他在那儿设了承天府,分天兴和万年两个县,还大力搞农业开发,鼓励大陆人过去开荒。
台湾从落后状态慢慢好转,经济有点起色。可惜郑成功没享几天福,1662年就病逝了,才39岁。他的死,让台湾的局面一下子乱套了。

郑成功一走,继承人问题就冒出来了。他的长子郑经,本该顺理成章接班,但之前闹过丑闻,跟弟弟的乳母私通,还生了孩子,这在当时是严重违背伦理的事。
郑成功气得要命,本想处死他们,但最后只杀了乳母和孩子,郑经捡了条命。这事让家族内部裂痕大开。
郑成功死后,台湾那边郑成功的弟弟郑袭想上位,支持他的人有黄昭、萧拱辰这些将领。他们觉得郑经品行不好,不配领头。郑经当时在厦门,听说后赶紧带兵杀回台湾。
1662年11月,他登陆后打败了反对派,黄昭战死,萧拱辰被杀,郑袭被软禁到厦门。郑经就这样坐上了王位,但这内斗把郑氏力量伤得不轻,金门厦门的主力调回台湾,结果那些地方很快就丢给了清军。

清朝那边,康熙刚上台,国内一堆事儿,三藩那些藩王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各自占地盘,势力大得让朝廷头疼。清军入关没多久,还在巩固统治,没精力大打出手。所以对台湾,康熙一开始就走招抚路线,想和平解决。
1662年,郑成功刚死,清廷就派使者去厦门,条件挺宽松:归顺后保留地位财富,还能管台湾的事儿。可郑经不干,他拖着时间稳固自己位置,表面谈,实际提条件要“照朝鲜例”。
啥意思呢?朝鲜是清朝藩属国,名义上称臣纳贡,但内部自治高,不用剃发易服。郑经想让台湾也这样,实质上就是搞半独立。这要求直接戳到清朝底线,康熙强调台湾是中国领土,居民是中国人,不能跟外国比。

1663年到1664年,清廷继续派人,郑经还是那套,坚持要独立地位。清朝没答应,但也没马上开战,因为国内反清势力还活跃。
1665年,清军甚至跟荷兰人联手试着打澎湖,但台风坏事儿,联军撤了。
1666年,清廷又派郑经舅舅带信去,条件放宽到不用剃发,只需放弃外围岛屿退守台湾。郑经呢?还是摇头,说要比照琉球或高丽。
1667年,总兵孔元章去,许诺封八闽王,郑经拒绝,称台湾远在海外,不属中国版图。
1669年,康熙亲政后,再次谈,清廷让步大,允许世守台湾,但郑经坚持不剃发,只称臣纳贡。康熙答复说,如果郑经真恋着台湾,不想扔,也随他,但不能像朝鲜那样。

这来来回回,清廷从1662到1680年,一共派了十一次使团,每次都调整条件,越来越松。比如康熙十六年,同意台湾援引朝鲜例,封为藩属,不登岸,不触动统治地位。康熙这是真想和平,避免战争损耗。
可郑经呢,得寸进尺,不仅拒绝剃发称臣,还反复强调台湾是他的独立王国,隔海难控,有实力对抗。
郑经这么干,不是一时冲动,他经营台湾多年,军队贸易有点基础,自以为能扛住。结果呢,谈判陷入僵局,康熙失望,转向备战,加强水师,选船练兵。
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了。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反对清朝削藩政策,耿精忠在福建响应,杀了总督,还邀郑经从海上出兵。

郑经觉得这是机会,1674年5月带上百艘船、一万兵从台湾杀到厦门。按照约定,他向耿精忠要漳州泉州做地盘。耿精忠不给,郑经一气之下占了海澄同安。
耿精忠断贸易逼他走,郑经的刘国轩打败耿军。1675年初,两人以枫亭为界,分地停战。郑经接着南下,两次败广东尚之信,占漳州潮州,势力一度到顶峰。可好景不长,他跟盟友闹翻了。
1676年5月,耿精忠要北上攻江南,调汀州总兵刘应麟。刘应麟暗中投郑经,献城。郑经占了汀州,耿精忠怒,转头打郑经。两人内斗时,清军从浙江南下,破仙霞关,直取福州。

耿精忠腹背受敌,投降清朝。这下郑经麻烦大了,没缓冲,直接对上清军主力。他派三万兵攻福州,在乌龙江败北,其他地盘也丢了。
郑经退回厦门,1680年1月清军攻金厦,郑经带残部逃回台湾。这次失败,让他独立梦碎了大半。
三藩乱中,郑经的作用其实是搅局,他打着反清旗号,但更多是为自己扩张,结果帮倒忙,让清朝更快平定内地。

三藩乱平后,康熙下决心武统。1681年,郑经在台湾病逝,40岁。他儿子郑克塽继位,才12岁,实际冯锡范掌权。康熙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原是郑成功旧部,后投清,熟知台湾情况。他选精兵,修战船,集情报。
1683年6月14日,施琅从铜山岛出兵,率清水师向澎湖进发。澎湖是台湾门户,战略要地。6月16日,到澎湖海域,与郑军刘国轩对阵。
清军先败,施琅调整,分东中西三路:东路50艘攻鸡笼山四角山,西路50艘攻牛心湾,中路56艘主攻娘妈宫,80艘预备。
7月22日,总攻。施琅用五点梅花阵,五船一组,火力强。中午南风起,清军顺风反攻,郑军防线崩,刘国轩带残部从吼门逃台湾。澎湖一丢,台湾人心慌。郑氏内部分两派,一要抵抗,一要降。刘国轩劝郑克塽降,说继续打只会苦百姓。

1683年7月15日,郑克塽派人到澎湖投降,献土地人民。10月3日,施琅登陆台湾。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福建,加强管理。郑克塽被安置内地,郑氏政权完蛋,台湾回归清朝。
这段历史,看起来简单,其实内涵深。清朝从招抚到武统,先礼后兵,康熙让步多,为的是最小代价统一,避免破坏。郑经呢,一再拒绝,提独立要求,实质上分裂国家,导致战争。
历史证明,这种路走不通。三藩乱中,他扩张一时,但内斗和战略失误,让他败得快。台湾统一后,清朝搞建设,经济文化进步,两岸联系紧。

搁现在,某些势力勾外部力量,阻统一进程,跟郑经那套挺像。历史总提醒人,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统一是大势,任何分裂企图,都经不起时间考验。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