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次全国残疾预防日的到来,再次将“预防”这一关键词置于公共视野的中央。残疾预防非一日之功,它是一项关乎个体尊严、家庭幸福与国家发展的系统性工程。当前,我们绝不能将其视为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应深刻认识到,筑牢残疾预防屏障,是实现全民健康、构建包容性社会的基石。
预防为先,用最小成本守护最大福祉。残疾预防是保障基本人权、减轻社会负担的经济高效之举。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在预防上每投入1美元,未来可减少近14美元的康复、照护和社会福利支出。许多残疾源自可防可控的因素:如遗传性出生缺陷可通过婚检、孕检进行有效干预;脑卒中导致的残疾,通过控制血压、健康饮食和早期筛查,能显著降低发生率。事后康复固然重要,但事前预防更能从根本上减少残疾的发生,避免个人与家庭陷入长期照护的精神与经济双重困境,从而有效减轻全社会的综合负担。这是一种更具智慧、更富远见的发展策略。
系统施策,让预防融入全周期、覆盖全领域。新形势下残疾预防需“关口前移、多点开花”,融入公共政策全领域。 传统的残疾预防多聚焦于康复干预,而今必须向生命全周期和公共政策全领域延伸,实现“多点开花”的防控格局。这要求: 科学干预前置,将预防的“关口”最大限度地前移。从婚前、孕前保健做起,加强新生儿及儿童早期筛查和干预,守住出生缺陷的第一道防线。风险防控扩展,聚焦慢性病、精神障碍、意外伤害等致残主要风险。推动健康生活方式普及,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和道路交通安全治理,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政策协同整合,残疾预防绝非残联一家的职责,它需要卫生健康、交通、教育、应急管理等多部门跳出“孤岛”,实现政策协同。例如,将防跌倒干预融入老龄化社区改造,将用眼健康知识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形成“大预防”的工作格局。
全民参与,让每个人都成为健康守护者。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构筑全民参与的社会防线。 再完善的公共政策也需社会的响应与个体的参与。许多致命伤害后的“黄金四分钟”救援,取决于现场第一目击者的应急能力。因此,普及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基本技能,让公众了解如何预防常见伤害、如何识别脑卒中早期信号(如“中风120”口诀),至关重要。当千万公民都成为残疾预防的“哨兵”和“第一响应人”,我们便能织就一张无比坚韧的社会安全网。
第九次残疾预防日不仅是一个纪念,更是一次行动的号令。残疾预防的本质是对人的关怀与投资,其成效衡量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与发展质量。我们必须摆脱“重治疗、轻预防”的路径依赖,以战略眼光进行系统规划,推动预防理念深入人心、预防行动落地生根。唯有如此,才能共同点亮一条通往全民健康、更加公平包容的未来之路,让每一个人都能享有圆满而无憾的人生。
更新时间:2025-08-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