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土皇帝王垚:生活奢靡妻妾成群,为啥却多次获官媒表扬?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六六鳞

编辑 | 六六鳞

《——【·前言·】——》

一个穿拖鞋吃帝王蟹的男人,竟能多次登上权威官媒。王垚,这个在非洲被叫“土皇帝”的中国人,活得不像企业家,更像网络段子主。但他背后的故事,没那么简单。

从国企辞职,到非洲造梦

辞职那天,王垚没想太多。他原本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下属公司上班,是那种大多数人羡慕的“铁饭碗”。单位管得严,待遇稳,生活没有波澜。可他觉得日子像一张定格的传真纸,一成不变。

转折点出现在一单对非贸易订单上。当时有人来谈直升机出口项目,他参与对接,对方是肯尼亚方代表团。王垚嗅到一种从未接触过的市场气息:大、有潜力、也有空白。那一刻,他不是看见了机会,而是看见了自己在单位里看不见未来。

后来事情不急不慢地推着走。2020年前后,他辞掉工作,带着存款去了非洲。他没立刻豪横,他先卖的是日用品,再涉足矿业、地产、文化投资。网上流传的“王老板非洲一夜暴富”都是后来的神话,早期真的是扛着货箱自己跑市场。

他第一次走红,是在社交平台“非洲十年”上。他拍自己在蒙巴萨的生活:洗车、吃饭、买地、盖房。视频剪辑粗糙,没啥滤镜,但非常真实。每天和当地人斗智斗勇,一边骂供应商一边教工人数数。内容接地气,观众看得上头。

再后来,账号风格变了。出现豪车、洋酒、比基尼女助理、宴会、赌场,转变得突兀,却抓住了“流量密码”。评论区一半骂一半夸,一半说丢人现眼,一半说人家有本事。而他自己一句话没回应,只是不停更新新视频,继续扩大非洲版图。

王垚早期确实做了不少“正经事”。他开设工厂,为当地招工培训技能,还帮助多家中国中小企业落地非洲。官方报道中也提到他“促进中非经贸合作、传播中华文化”,这些不是他吹,是新华社和央视写的。至少在那一刻,他不是网红,是被点赞的中国商人。

他口头禅是“接地气”,这种气不是本土化,而是一种摆脱老套路的方式。他不搞商务谈判那套西装革履,他穿拖鞋、戴金链,带十几个黑人保镖走进政府大楼谈项目。场面看着滑稽,却常常奏效。

从国企白领,到坐拥多个非洲资产的企业家,这段路他走得不传统,也不体面,但确实走成了。这就是王垚:不守规矩,却能做出样子;不按套路,却常常走通。

吃帝王蟹、喝茅台,谁给他的底气

视频里,他坐在露天阳台,一边咬着帝王蟹一边讲“人生感悟”。身后女助理穿着比基尼在泳池边走来走去,镜头有意拍下香槟瓶和劳斯莱斯的车标。这种画面放在国内社交平台上,注定炸锅。

评论区永远是极端混战。一边说“土味炫富”,“恶俗油腻”;另一边说“人家玩得起”,“你干不成”。他从不回嘴,也不关评论,仿佛一切风浪与他无关。那副稳坐中非流量C位的样子,像是专为争议而生。

大家骂王垚炫富,他就更夸张。发视频内容从原来建厂转向高端消费:法国红酒、日本和牛、私人飞机、豪华别墅、保镖护卫。他身边的女性角色也变得鲜明,助理、翻译、管家、主持、选美冠军,每个视频都安排得热热闹闹。

他最具争议的,是“妻妾成群”一事。他公开晒出和多位当地女子的合影,有人称是“夫人团”,有人说是员工。他既不澄清,也不否认。媒体问他是否涉及重婚,他只是耸耸肩:“在非洲合法就行”。

这种态度引发大量争议,但也有观众开始意识到,或许这不是炫耀,而是一种品牌经营。他在卖“反差”:中国人不该这样,但他偏偏就是这样。你骂,他火;你批评,他涨粉;你看不惯,他还在拍新视频。

问题是,为什么这样一个风格“出圈”的人,居然还多次登上新华社、央视、人民网的正面报道?不止一次,不止一个角度。内容不谈他吃什么、开什么车,而是聚焦他“在非投资”、帮助“当地青年就业”、推广“中华文化”。

报道往往选在节庆节点或中非交流场合。有时候是采访他作为企业代表分享经验,有时候是播出他组织中国文化展、春节庆典的镜头。媒体用词严谨,口吻正面,把他当做“走出去战略”的一块案例砖。

这些报道不是他买的广告,是主流媒体亲自选的角度。他们不关心他吃什么,而是看中他落地了项目,雇了员工,确实做成了事。他在当地不靠政府补贴、不靠中资背景,一步步起家,这本身就符合“自力更生”的范式。

他的底气不是豪车,而是对节奏的把控。他知道什么时候该收起奢靡,什么时候该展示正经,什么时候该“播新闻”,什么时候该“做表情包”。他把一套看起来“油腻”的人设,打磨成可用的流量载体。

别人只看到他的帝王蟹和香槟,他自己看到的是“话语权”。他用极端方式,争取到了讲自己故事的舞台。骂名是代价,镜头是回报。他接受了这种交换。

镜头里是流量,镜头外是资产

争议越多,关注越多;镜头越热,项目越快。王垚明白“讲故事”的威力,但他也清楚,不能只有故事,得有资产。

他不是拍短视频维生。他真正在非洲落地了项目,盖了厂子,雇了人。肯尼亚蒙巴萨工业区里,他投资的塑料加工厂已经连续运营三年,主要生产民用水管与日用塑料制品。坦桑尼亚那边,他承包了当地一个采石场,出口材料到阿联酋和印度市场。卢旺达境内,他做食品加工,原材料来自当地小农户,产品供本地超市和中餐厅。

这些项目都不豪华,却是真正的落地业务。不是PPT,也不是空头宣传。他自己在视频里从不宣传这些工厂,但新华社拍的专题片里有。员工排队领工资、工人穿制服生产、非洲女主持采访“中国老板”,这是另一面镜头。

非洲的就业难,基础设施弱,中国商人在当地落地项目,影响巨大。对很多非洲国家政府来说,王垚这种“能解决就业”的人,比外国政府开发援助更实用。

有人质疑他资金来源。确实,他从来没公开融资路径,也没提过股权架构。但多个项目确实有合作方在当地注册,合伙人包括华人、当地商人、少数股东。他不做高科技,也不做互联网,他选的是门槛低但现金流稳定的产业。

他在非洲不是唯一一个成功的中国人,但他是最会讲自己故事的那个。别人选择低调,他选择曝光;别人回避争议,他直面风暴;别人讲合作,他讲“荒野求生”。

他最聪明的是,把自己打造成“另类样本”。不是精英范,而是野路子,不靠机构支持、不抱外企大腿,靠一口肯尼亚路边摊的炒饭混出个天地。他这套话术,在主流传播里显得特别真,也特别容易被接纳。

有时候他会出现在文化活动上,代表“中方企业家”发言。台上穿正装,照稿念中非友谊;台下换拖鞋,拍摄“非洲老板团建日”。没人知道他什么时候变脸,只有一点可以确定:哪边有镜头,他就去哪边发光。

他确实也做了不少文化推广。春节办灯会、国庆挂国旗、教当地小朋友写汉字。他组织“非洲中餐节”,让当地人排队吃锅包肉和糖醋鱼。文化是他经营的软资源,也是官媒愿意报道的重要内容。

这就是他构建的局:流量为表,资产为骨,文化为牌,争议为盾。他不在乎人设崩不崩,他只在乎有没有人看。

现实世界里,他靠项目挣真金白银;网络世界里,他靠标签吸引眼球。这两张网一内一外,织得很牢。

争议之外,为何官媒选了他

不是谁都能上官媒,不是所有的“非洲创业者”都能当样板。王垚为何能被报道?不仅仅因为他出名,更因为他“好用”。

他出镜时不怯场,说话有梗,采访不翻车。他知道主旋律该怎么配合,知道什么话可以讲,什么词不能说。他拍自己浮夸,但接受采访时全是正经话术。他不反党、不触底、不碰雷,这让他在“特殊案例”中成为“可管理样本”。

他是非洲中国商人里“最不像企业家”的那一个,却是最容易讲成故事的那一个。官方媒体最需要什么?是故事。是中国人在世界各地闯出一片天的故事,是文化交融、企业落地、民心互动的故事。他刚好填了这块空白。

他的争议多,但违法记录没有。他做了那些主流不方便宣传的事:和民众打交道、和地方政府磨合、和小贩斗智斗勇。他的视频内容里藏着大量“在地经验”:怎么处理海关、怎么搞批文、怎么请保安。这些不是段子,而是中国企业在海外生存的底层逻辑。

对普通观众,他是“非洲土豪”;对非洲政府,他是“本地投资者”;对媒体,他是“可包装样板”。他不在乎身份统一,他只想维持多面形象,然后在每一面上都能找到好处。

媒体不是没看到争议。但他们知道,该用就得用。有用,就值得上屏。

很多中企在海外不愿接受采访,不愿暴露人名项目。王垚不同,他热衷出镜,乐于展示,他能配合内容需要,也懂宣传节奏。这种“自带脚本型采访对象”,对新闻编辑来说太宝贵。

他自己其实也明白,风头再大,也可能有一天掉下台。但在这段时间里,他把流量变资产,把争议变筹码,把个人品牌变成媒体案例。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媒体敏感型”的新物种。

王垚不是传统成功的那类人。他打破了传统民营企业家的形象设定,也刷新了人们对“华人走出去”的认知模型。他让观众看见:你可以不靠背景,不靠系统,也能在非洲掀起风浪。

他不一定是榜样,但他肯定是范例。他不一定让人佩服,但一定让人记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7

标签:历史   土皇帝   非洲   奢靡   中非   项目   镜头   肯尼亚   媒体   故事   视频   流量   确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