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凉好个秋,寒露这样吃才养生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当太阳到达黄经195度,我们便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寒露。此时,秋风渐紧,露水渐寒,隐约已有凝结成霜的趋势,标志着天气从凉爽向寒冷的过渡。寒露进补,并非盲目地大吃大喝,其核心在于“养阴防燥,润肺益胃,兼补气血”,旨在帮助身体平稳地从“秋燥”过渡到“冬寒”。

一、 寒露进补的三大核心原则


1. 润燥为先,抵御“秋燥”

寒露时节,雨水稀少,空气湿度大幅下降,“燥”邪当令,最易损伤人体的津液。常表现为口干咽燥、皮肤干痒、咳嗽少痰、大便干结等。因此,进补的第一步是“润”,即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和津-液。食物应选择那些质地滋润、能生津养阴的品类。

2. 温养脾胃,夯实根基

随着气温降低,人体的阳气开始向内收敛,脾胃的消化功能增强,是“贴秋膘”、储备能量的好时机。但此时不宜骤然进补大量油腻厚味,以免加重脾胃负担。应选择性质平和或温和的食物,慢慢调养,让脾胃这个“后天之本”强健起来,才能更好地吸收营养。

3. 增甘少辛,平衡五味

中医认为,秋季对应五脏中的“肺”,而肺气太盛则会克制“肝木”。辛味(如葱、姜、椒)有发散作用,会助长肺气,可能引发“上火”。而甘味(甜味)食物入脾,能补益中气,缓和秋燥对身体的冲击。因此,饮食上应“减辛增甘”,少吃辛辣刺激,多吃天然甘润的食物。

二、 餐桌上的“进补明星”


基于以上原则,寒露时节的餐桌可以围绕以下几类食物展开:


1. 滋阴润肺的“白色食物”

中医有“白色入肺”之说,许多白色食物都具有极佳的润燥效果。

莲藕:生吃可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熟食则健脾开胃,益血养心。一碗热乎乎的莲藕排骨汤,既能润燥又能补充能量。

银耳:被誉为“平民燕窝”,滋阴润肺,养胃生-津。冰糖银耳羹是经典的秋日甜品,简单易做,滋润全身。


梨: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最佳果品。对于脾胃虚寒者,建议将梨蒸熟或炖煮食用,例如川贝冰糖炖雪梨,其寒性大减,润肺效果更佳。

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性质平和,是平补的佳品。可蒸食、煮粥或煲汤。

2. 补益气血的“能量之源”

为抵御即将到来的寒冷,需要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和营养密度高的食物。

禽类:鸭肉性凉,滋阴补虚;鸡肉性温,温中益气。一锅老鸭汤或香菇炖鸡,都是温补而不燥烈的选择。

鱼类:鱼肉蛋白细腻,易于吸收,且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鲫鱼豆腐汤,汤色奶白,营养丰富,既能补充蛋白又能补充水分。

坚果:花生、核桃、杏仁等,富含维生素E和不饱和脂肪酸,能滋润皮肤,提供持久能量。但需注意,坚果油脂含量高,每日一小把即可。


3. 增甘养胃的“五谷杂粮”

粳米、糯米:熬制成粥,是养胃佳品。寒露时节,晨起喝一碗热粥,如红薯粥、南瓜粥或芝麻粥,既能护胃保暖,又能补充津-液,可谓一举两得。


芝麻:黑芝麻和白芝麻都是滋补肝肾、益-精养血的好物,尤其能改善因秋燥引起的头发枯黄、皮肤干燥问题。


三、 寒露进补的“三不宜”


科学进补,不仅要懂得吃什么,更要懂得避开什么。


1. 不宜过度辛辣:辣椒、花椒、生姜等虽能发汗驱寒,但在秋燥时节过多食用,如同“火上浇油”,会大量耗伤人体津-液,加重口干、便秘等症状。

2. 不宜油腻大补:避免过早食用过于温燥的补品,如鹿茸、红参等,或大量进食肥甘厚味的食物。此时人体脾胃功能尚未完全适应,猛补易导致消化不良、内生湿热。

3. 不宜生冷寒凉:西瓜、冷饮等夏季食物应基本退出餐桌。生冷食物会直接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腹痛,影响整个进补计划的根基。


四、 进补之外的养生之道


真正的养生是全方位的,饮食仅是其中一环。


起居: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保证充足睡眠,顺应阳气收敛的规律。

衣着:“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足部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寒从脚生,此时应穿上袜子,不再赤脚,注意足部保暖。


运动:动静结合,舒缓为宜。秋高气爽,适合登高、散步、打太极等运动,但不宜大汗淋漓,以免耗伤阳气。

情志:保持乐观,远离悲秋。秋日易生悲凉之感,多与家人朋友交流,培养兴趣爱好,使心神安宁。


结语


寒露,是自然给予我们调整身心的一个窗口期。在这个金风送爽、菊黄蟹肥的季节里,愿您能通过一碗温润的羹汤、一份暖胃的粥食,以及一份从容安宁的心境,科学地“补”出一个健康、舒适的深秋,为凛冬的到来积蓄满满的能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3

标签:养生   寒露   脾胃   食物   阳气   能量   不饱和   生津   滋阴   时节   滋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