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家辉警告中国:最好不要自主生产尖端芯片,这不是美国想看到的

2025年5月,美国商务部修改《AI芯片出口管制指南》,以所谓推定违反美出口管制为由,公然要求全球禁用中国先进计算芯片,威胁全球企业甚至包括中企在国内都不得使用国产芯片,外界表示此举是美国对华技术封锁又达到一个新高度。

这条消息不禁让人想到,去年美国前驻华大使骆家辉在某电视节目的发言,称美国不希望中国自主研发尖端芯片,这会冲击其在该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一个“美国不希望”就要剥夺别国的科技发展权,讲话果然很美国。


华裔政客的表态与美国的战略执念

骆家辉的人生轨迹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作为华裔二代,他的父亲曾参加诺曼底登陆,家庭早年依靠政府公屋生活,凭借个人努力和家庭 “自强不息” 的教诲,他从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逐步跻身美国政界核心,历任检察官、郡长、华盛顿州州长等职。


2009年,奥巴马政府任命他为商务部长,两年后又将其派往北京担任驻华大使。华裔面孔的身份,被外界视为美国试图展现包容姿态、拉近与中国沟通距离的战略安排。

但恰恰是这位承载着特殊期待的政客,用最直白的语言打破了外交辞令的伪装,撕开了中美科技竞争的温情面纱。

骆家辉的表态并非个人观点的简单流露,而是美国芯片战略的集中体现。长期以来,美国始终坚信,通过构建高筑的技术壁垒,就能一劳永逸地遏制竞争对手的发展。这种思维模式贯穿于其对外科技政策的始终,却一次次被历史证明无效。

回溯过往,美国曾对中国实施核技术封锁,最终中国自主研制出原子弹,打破了核垄断;在航天器领域的严密封锁,催生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跨越式发展和空间站的建成运营;GPS 系统的使用限制,反而成为 “北斗” 导航系统加速组网、走向全球的动力。对于中国而言,外部封锁从未成为发展的阻碍,反而一次次激发了自主创新的决心与潜能。

封锁之下的中国芯片产业突围

2018 年以来,美国以 “国家安全” 为名发起的全面技术禁令,曾被不少人视为中国芯片产业的 “寒冬”。但事实证明,这场外部压力成为了行业转型的 “催化剂”,国家层面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企业界掀起自主设计与制造的热潮,全产业链协同攻坚的格局逐步形成。



2025 年,中国芯片出口额突破万亿人民币大关,标志着产业竞争力的显著提升。在关键设备领域,全国首台国产商业电子束光刻机在杭州正式下线并进入应用测试阶段,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华为昇腾 AI 芯片突破 5 纳米工艺,性能对标国际顶尖产品;中芯国际 28 纳米成熟制程良率超过 95%,产能跃居全球第三;长江存储 3D NAND 闪存实现量产,打破了三星、SK 海力士的垄断格局。



教育与人才培养层面,全国已有 35 所高校开设集成电路学院,年培养相关专业人才超 10 万,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中微公司刻蚀机精度达到 5 纳米级别,华大九天 EDA 工具覆盖 90% 的设计流程,比亚迪半导体 IGBT 芯片良率达 98%,这些突破遍布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各个环节,构建起日趋完善的自主产业生态。

全球化产业链下的封锁困局

芯片产业是全球分工最为精密的产业之一,其链条涵盖数千个环节,涉及设计、材料、设备、制造等多个领域,任何一个环节的断裂都可能影响整体产能。美国试图通过行政命令强行 “脱钩断链”,本质上是对全球化产业规律的无视。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这一经济现实从未因政治干预而改变。美国 2025 年 5 月升级的出口管制措施,不仅让全球企业禁用中国先进芯片,更威胁在华经营企业不得使用国产替代品,这种做法直接损害了美国半导体巨头的核心利益。

高通 60% 的收入、英伟达 20% 的收入均来自中国市场,禁令的实施导致这些企业营收断崖式下跌,研发预算被迫大幅削减,长期竞争力受到严重侵蚀。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评估报告显示,对华出口管制已给美国企业带来重大损害,部分企业因失去中国客户而被迫裁员,相关供应商市值总计蒸发 1300 亿美元。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多次警告,过于宽泛的单边管制只会损害美国半导体生态系统,而非维护 “国家安全”。

美国拉拢荷兰、日本组成的封锁联盟同样矛盾重重。荷兰阿斯麦公司(ASML)作为全球光刻机巨头,中国市场是其未来最大的增长点,失去这一市场意味着错失产业发展的关键机遇。德国英飞凌、法国意法半导体等企业表面配合制裁,实则通过多种方式维持对华技术合作,德勤报告显示欧洲半导体企业对华技术依赖度高达 43%。



韩国三星电子在华投资 170 亿美元建厂后,因美国威胁陷入两难,其负责人紧急访华寻求解决方案;日本东京电子对华光刻机零部件出口额逆势增长 200%,日本经济产业大臣坦言 “中国是半导体产业不可替代的市场”。

商业利益的驱动让封锁壁垒难以密不透风,资本和技术总能找到绕开限制的路径,使得美国的封锁效果大打折扣。

身份政治的失效与历史必然

奥巴马政府任命骆家辉担任驻华大使,原本试图借助其华裔身份打 “文化亲近牌”,既展现美国的包容形象,又更有效地传递美国战略意图。但这一政治算计最终彻底落空,在国家利益的激烈碰撞中,族裔身份不仅未能成为沟通桥梁,反而让骆家辉陷入 “里外不是人” 的尴尬境地。

在美国国内,鹰派势力从未因他的华裔血统给予宽容,其部分言论和行为被贴上 “亲华” 标签,遭到共和党与民主党内强硬派的共同抨击,直接影响了他的政治前途,导致商务部长任期草草结束。



在中国,他的华裔身份反而引发更多争议,“香蕉人” 的标签从其上任之初便伴随左右,他在新疆、西藏等问题上的不当表态,进一步加剧了民众的反感。2014 年离任时,《中国新闻网》发表评论文章《别了,骆氏家辉!》,用 “香蕉放久了总归是要烂掉的” 的辛辣表述,折射出公众对其立场的不满。

骆家辉的经历成为一个鲜明的注脚:在国家利益的博弈中,任何试图利用文化身份的 “巧劲”,最终都会被现实击碎。而美国的战略短视,更体现在对科技发展规律的漠视。科技进步的内在动力源于市场需求与创新活力,而非政治霸权的压制。一个国家的崛起意志,从来不会因为外部的 “不希望” 而停滞。

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之路,是在外部淬炼中不断成长的过程。从被封锁、被限制到自主突破、逐步赶超,这条道路上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创新的汗水。骆家辉那句 “美国不想看到”,终将被历史铭记为霸权焦虑的直白流露,而中国芯片产业的持续崛起,则会成为全球化时代技术普惠的必然结果。

科技竞争的本质是创新能力的比拼,而非封锁与遏制的博弈。全球芯片产业链的形成是市场规律与企业选择的共同结果,人为设限、强行 “脱钩” 违背历史潮流。中国芯片产业的未来,既扎根于自主创新的坚实基础,也依托于全球化合作的广阔空间,其发展步伐不会被任何力量阻挡。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3

标签:科技   美国   中国   芯片   自主   骆家辉   三星   产业   华裔   半导体   全球   管制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