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休,本该是人生下半场的从容开篇——不用赶早高峰、不用应付工作琐事、终于有大把时间为自己活。可现实里,不少人退休后要么过得浑浑噩噩,要么踩坑受累,把好好的日子过拧巴了。
我今年55岁,退休大半年,见过身边太多同龄人的迷茫:有人跟风养生花了几万块冤枉钱,有人过度节俭把日子过成苦行僧,有人宅家半年变得孤僻焦虑。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观察才发现,退休生活想过得舒心踏实,关键要避开3个坑。这些不是空泛的大道理,都是实打实的生活经验,能让你少走弯路、不白忙活。
一、坑一:盲目跟风养生,把钱砸进“智商税”
退休后,大家都把健康当头等大事,这本没错。但很多人走了极端,不是踏踏实实调理身体,而是跟风买保健品、报养生班,花了不少钱不说,还可能伤了身体。
现在小区里、公园旁,总有人推销各种“神奇保健品”,宣称能“包治百病”“延缓衰老”“净化血液”,一套下来几千甚至上万元。不少老人听着销售人员的甜言蜜语,看着身边人都买,就忍不住跟风。我刚退休时,也跟着邻居买过一款号称“能降三高”的口服液,吃了三个月,体检指标一点没变化,后来才知道,这就是普通的果蔬浓缩液,成本才几十块,却卖上千块。
市场监管总局2024年数据显示,每年查处的虚假养生宣传案件中,针对老年人的占比高达62%,涉案金额超百亿元。这些保健品大多价格虚高,成分普通,甚至有些添加了不明成分,长期吃可能对肝脏、肾脏造成负担。更坑人的是一些“养生讲座”,先免费送鸡蛋、面条吸引老人,再夸大病情忽悠购买,很多老人辛苦攒的养老钱就这样被骗走。
其实真正的养生,根本不用花大钱,那些“花小钱办大事”的习惯,比任何保健品都管用。
首先是饮食清淡均衡。退休后有时间做饭,就多买新鲜蔬菜、杂粮和瘦肉,少盐少辣少油腻,拒绝半成品和加工食品。早餐吃点豆浆、鸡蛋、全麦面包,中午一荤一素一汤,晚上吃得简单点,喝点粥、吃点凉拌菜,比顿顿大鱼大肉健康多了。不用刻意追求“天价食材”,普通的家常便饭,吃得舒服、营养均衡就好。
其次是运动要适度,适合自己才重要。不用跟风跳广场舞、跑步,如果你膝盖不好,散步、太极、拉伸就很好;如果你喜欢安静,在家做几组深蹲、踮脚,或者养花种草、打扫卫生,也能活动筋骨。运动的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不是追求运动量,微微出汗就好,不用硬撑着“猛练”,反而容易受伤。
还有定期体检,这是最省钱的“养生”。很多老人觉得“没病不用去医院”,怕花钱也怕查出问题,总想着“扛一扛就过去”。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达75.8%,很多慢性病早期没症状,早发现早调理,既能少受罪,也能少花冤枉钱。建议退休后每年做一次全面体检,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人,每半年复查一次,这比买再多保健品都靠谱。
养生的核心是“顺其自然”,规律作息、清淡饮食、适度运动、定期体检,这四件事做好了,身体自然硬朗,根本不用花冤枉钱买那些“智商税”产品。
二、坑二:过度节俭,把日子过成“苦行僧”
退休后收入来源变少,大家想着节俭过日子,这能理解。但很多人走向了极端,过度节俭,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舍不得花钱,甚至生病了也硬扛,把退休生活过成了“苦行僧”,反而得不偿失。
小区里有位张阿姨,每月退休金4200元,不算低,但她过得特别节俭:买菜专挑打折的边角料,衣服穿了十几年舍不得换,家里电器坏了能修就修,实在不能修才换最便宜的,甚至感冒发烧了也舍不得去医院,自己随便买点药吃。结果去年冬天,她因为重感冒硬扛,拖成了肺炎,住院花了3万多,不仅遭了罪,还花了更多钱,得不偿失。
退休后赚钱的机会确实少了,但也不能委屈自己。节俭是美德,但过度节俭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该花的钱一定要花,尤其是在健康上,不能因小失大。比如体检、看病、买必要的药品,这些钱不能省;平时想吃点好的、想买件新衣服,偶尔出去旅游散心,这些钱也该花,这是对生活的热爱,也是让自己开心的方式。
我退休后,给自己定了个开支计划:每月退休金4300元,先存1000元到低风险理财账户(比如国债、养老理财),剩下的3300元分成四部分:日常开销1800元(保证吃得健康、用得舒心)、医疗储备800元(专门用来体检、买药)、人情往来500元(看望父母、朋友聚会)、品质消费200元(偶尔买喜欢的东西、短途旅游)。这样既不会浪费钱,也不会过度节俭,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还有些老人,把所有积蓄都给了子女买房、养孩子,自己过得紧巴巴,结果自己遇事了没底气,甚至要看子女脸色。对子女可以适当帮衬,但不能“倾其所有”,要先顾好自己。手里留好养老钱,不仅能应对自己的生活和医疗开销,也能减轻子女的负担——现在年轻人房贷、育儿压力都大,没必要让他们再为自己的养老操心。
退休生活的意义,是享受生活,而不是委屈自己。适度节俭、理性消费,该花的钱花,不该花的钱省,才能过得舒心又踏实。
三、坑三:脱离社会,把自己“关”在孤独里
退休后,不用再去单位上班,很多人的社交圈子一下子变小了。如果就此把自己“关”在家里,不跟人交流、不参加活动,慢慢就会变得孤僻、焦虑,甚至影响身心健康。
我刚退休时,就经历过这样的阶段。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在家看电视、玩手机,很少出门,也不跟朋友联系。那段时间,我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容易胡思乱想,甚至有点抑郁,血压也不稳定。后来,老同事约我一起散步、喝茶,我才慢慢走出家门,重新融入社交圈。
现在的我,每周都会约着老同事、老邻居一起散步、聊天,我们还建了个退休朋友群,偶尔组织短途旅游、聚餐;我还报名了社区的书法班,每周去上两次课,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每天有事可做、有人可聊,心里踏实多了,血压也控制得很稳定。
心理学研究表明,老年人长期孤独,会使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的风险增加3倍,还会影响身体健康,导致免疫力下降、血压升高等问题。2024年民政部数据显示,我国空巢老人占比已达50%,其中有20%的老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孤独感。退休后,更要主动融入社会,扩大自己的社交圈,而不是把自己“关”起来。
想要不脱离社会,其实很简单。首先可以主动联系以前的老同事、老邻居、老同学,定期聚聚、聊聊天,他们是最了解你的人,有共同话题,相处起来也舒服;其次可以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比如书法班、绘画班、广场舞队、太极队等,既能培养兴趣爱好,又能认识新朋友;还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志愿活动,比如社区环保、帮扶老人等,既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又能丰富生活。
还有些老人,退休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带孙子、孙女身上,虽然享受了天伦之乐,但也失去了自己的生活。带孙子可以,但不能完全围着孙子转,要给自己留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保持自己的社交圈,这样才能既享受亲情,又不失去自我。
退休不是脱离社会的开始,而是换一种方式融入社会。多出门、多交流、多参加活动,让自己有事可做、有人可聊,才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过得开心又充实。
四、退休后,该这样过才不白忙活
避开上面3个坑,退休生活想过得舒心踏实,还可以做好这3件事,简单易操作,却能让日子更有滋味:
1. 给自己定个“小目标”,让生活有方向
退休后不用再为工作目标奋斗,但可以给自己定个“生活小目标”,比如学会一门手艺、每年旅游两次、坚持每天运动等。有了目标,生活就有了方向,不会无所事事。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今年学会书法入门,明年去一次云南旅游,每天坚持散步40分钟。现在每天朝着目标努力,日子过得充实又有盼头。
2. 保持“边界感”,亲情友情更和睦
跟子女相处,要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不干涉他们的生活,他们需要帮忙时再伸手,这样既不会产生矛盾,又能享受亲情;跟朋友相处,不用刻意讨好,不用伪装自己,相处起来舒服自在就好,朋友不在多,知心的有几个就够。
3. 接纳自己,不攀比、不较真
退休后,不用再跟别人比职位、比收入,也不用比退休金多少、子女有没有出息。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自己过得开心、踏实就好。不攀比、不较真,接纳自己的生活,才能心态平和,过得舒心。
最后想说:退休是新开始,别让坑毁了好时光
退休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换一种更从容、更自由的方式生活。避开盲目养生、过度节俭、脱离社会这3个坑,做好自己喜欢的事,陪伴想陪伴的人,保持健康的身体、平和的心态,就能把退休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每个人的退休生活都有自己的过法,不用羡慕别人,也不用模仿别人,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就好。有人喜欢旅游,有人喜欢在家养花种草,有人喜欢带孙子,只要自己过得舒心、踏实,就是最好的生活。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到即将退休或已经退休的朋友,避开坑、少走弯路,把退休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退休生活经验,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一起把退休生活过得更精彩。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