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大叔”刘诗利走红仅4天,令人恶心一幕上演,央视发声力挺

前言

那天晚上,西单图书大厦里发生了件暖心事,一个工地师傅捧着书的样子感动了很多人。

就这么一个爱看书的大叔,4天后竟然被网友骂上了热搜,说什么都是假的、摆拍的。

一个农民工看书咋就这么招人恨?央视出来说话能管用吗?

作者-山

从天堂到地狱

4天时间,让刘诗利见识了人心。

这个58岁的工地师傅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不过是在书店里翻了几页书,竟然能引来这么大的风波。网友们的质疑声像潮水一样涌来,一波比一波狠。

"农民工看书?装什么文化人!"有人这么说。"明显是摆拍,又是网红公司的套路!"另一些人附和着。更有甚者直接开骂:"工地哪有时间看书,纯粹是炒作!"

说句实话,这些话听着就让人心寒。短短4天,刘师傅从"最美农民工"变成了"虚假网红",这个转变快得像过山车,让人猝不及防。网络就像一面放大镜,把人性中最丑陋的部分无限放大,那些躲在屏幕后面的键盘侠,敲着字就能把一个人的尊严踩在脚下。

舆论的风向变得比六月的天气还快。前一天还在夸赞刘师傅的"正能量",后一天就开始质疑他的"真实性"。这种反差大得离谱,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闹剧。

更让人无奈的是,刘师傅本人对这一切毫无准备。他只是想安安静静地看会书,却突然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那种茫然和无助,就像一个被突然点亮的蜡烛,既温暖又脆弱,随时可能被恶意的风吹灭。

想知道这一切是咋开始的?让咱回到那个夜晚看看。

那个温暖的夜晚

说起来,那晚上的事儿挺简单的。

6月25日,北京西单图书大厦里人来人往,大家都在安安静静地看书。这时候,进来了一个穿着工装的大叔,看着就让人心疼。他小心翼翼地走到书架前,找到想看的书,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开始翻阅。

这大叔就是刘诗利,河南濮阳人,快60岁了。他干的活儿都是重体力活,扎钢筋、打混凝土,一天能挣个两三百块钱。别看他干的是苦力活,但这人有个特别的爱好——看书。

记者陈行甲当时就在现场,看到这一幕特别感动。这位作家也是个暖心人,当场就给刘师傅签了本书,还在扉页上写下"我们一起过热爱的一生",连电话号码都留下了。那个场面,真的很温暖,像冬天里的一把火。

刘师傅接过书时那个笑容,特别实在,没有一点做作。他说自己手头紧,买不起书,只能骑两个小时的自行车来书店看。这话听着就让人鼻子发酸。一个快60岁的人,为了看书,愿意骑这么远的路,这得是多大的热爱啊。

这个画面被人拍下来,发到网上后迅速火了。网友们都被感动了,说这是"最朴实的笑容","书中自有光芒"。很多人想给他买书寄过去,还有人夸他"让人心疼"。

本来这就是个暖心故事,可网上有些人偏不这么想。

人心里的那座山

说白了,有些人就是见不得别人好。

质疑声来得莫名其妙,也来得特别猛烈。有博主发帖说"看起来像剧本",理由是"镜头太巧""台词太文艺"。不少人跟风评论:"又是网红公司操盘的剧本号。"还有人断定:"这人就是摆拍,工地哪有时间读书?"

这些话听着就让人火大。凭啥农民工就不能爱看书?凭啥穿着工装就不能有精神追求?这种成见像座大山,压在人心里,怎么都搬不动。

说到底,这反映的是一种扭曲的认知。在某些人眼里,农民工就该灰头土脸、埋头苦干,一旦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望,就成了"不务正业"。这种想法简直荒唐到家了。真是服了这些人的脑回路!

更可气的是,这些质疑还波及到了陈行甲。有人说他"又在炒作""营销高手""为卖书什么都能干"。这就是典型的恶意揣测,把一件好事硬是往坏处想。

刘师傅面对这些质疑,解释得很平静。他说工地环境确实不适合带书,所以才去书店看。他说得很实在:"节约一点是一点。"这话朴素得让人心疼,却被那些人当成了"演戏"的证据。

偏见这东西啊,真像座大山,一旦形成,就很难移动。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的家伙,永远看不到真实的美好。他们宁愿相信阴谋论,也不愿意承认世上还有纯粹的东西。

好在这世上还是明白人多,该出来说话的都出来了。

那些闪闪发光的人

央视这回算是说了句公道话。

随着争议越来越大,央广网直接发声了,发表了《热爱读书的工地大哥,为何能感动全网?》的文章。文章里说得特别好:"阅读的力量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多一分厚度多一分温暖。"这话说到心坎里了。

央视新闻也跟着表态,明确表示这事儿属实,不是什么剧本炒作。还强调农民工读书不是稀奇事,也不该成为争议。这种官方背书,总算给刘师傅正了名。

更厉害的是,有媒体专门跑到河南濮阳实地调查,村里人都出来作证。原来刘师傅以前确实当过民办教师,教过小学一到五年级,语文数学都教。老邻居们说:"他那时候就爱读书。"连旧课本和教案都翻出来了,这下总该没话说了吧?

事实澄清后,评论区的风向开始转变。有人重新审视这段视频:"可能我们的问题是,早就忘了'真实'是什么样的了。"这话说得挺深刻的。

看到刘师傅,真的挺感动的。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工,没有因为网上的风波就放弃自己的爱好。他还是每天早上5点去劳务市场等活儿,背包里除了换洗衣服,现在还多了陈行甲送的那本书。

这事儿告诉咱们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追求精神富足的权利,这种权利不因职业、出身而有所不同。那些躲在网络后面指手画脚的人,永远不会理解什么叫坚持,什么叫热爱。

希望以后这样的事儿能少点,暖心的事儿能多点。

结语

这事儿让我想起一句话:越是没文化的人,越觉得别人也不该有文化。刘师傅用他那双干活的手翻书的样子,比那些键盘侠的嘴巴强一万倍。

说到底,读书这事儿不分贵贱。有人在写字楼里看书,有人在工地上看书,都挺好的。真正的文化不在于你穿什么衣服,而在于你有没有一颗热爱学习的心

网络时代,我们见过太多假的感动,以至于遇到真的时候反而不敢相信了。但愿我们都能保持那份对美好事物的信任,不要让偏见蒙蔽了双眼。

你觉得农民工读书有啥不对的吗?欢迎说说你的想法。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8

标签:娱乐   大叔   工地   央视   刘诗利   师傅   农民工   人心   安安   这话   温暖   事儿   剧本   工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